-->

技术管理案例课_18_17_招募高手看人看本质优秀的人才都是内驱的

你好,我是徐建。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招募高手这件事儿。

我在前面人才招聘里曾经说过,管理者能不能招到对的人,几乎决定了我们想做的事儿。

能不能成我们能招募到一个高级,别人才是完全可以改变战局的。

就当我们公司开源的大数据分析产品欺凌来说吧,这事的技术难度很大,组织内部还有很强的反对声音。

如果没有老蒋这样技术和性格都很强硬的技术骨干,我估计这个项目就做不起来了。

后来我们公司又花大力气替换terror data,这个过程也很不容易。

如果没有老王这样的技术极客,对spark做深度调优,我看这事也就黄了。

这些事呢都印证了高级别人才对攻坚性关键项目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所以啊如果经理对招聘高级别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那其他的就不要谈了。

我觉得招募高手这件事儿不能把宝都压在人事部门,还是需要招聘经理,平时多做积累,亲力亲为。

我们想要招募到高手,首先就需要推演一下高级人才到底在乎什么。

高级别人才最最在乎的是能够施展抱负的平台,或者说是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不仅仅是心境。

要知道真正的人才呢,它所在的原单位也不会轻易放手的,市面上的机会也不少,所以这种人正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实际工作中呢,我遇到的问题啊主要有两个方面。

哪两个方面呢?一方面是庙太小,一就是我提供不了高级别人才需要的平台。

因为啊我们是海外研发中心,需要遵从国外本部的决策,高级,别人才会觉得得到的授权不够,决策效率不足。

另一方面呢就是我个人人脉不够,接触不到高级别专家,即使认识我们之间的关系,深度也不够。

首先来说说妙小这个问题,我觉得老师等着总部启动一个新的大项目,再去找相应的人才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别人启动项目的话,往往主动权不在我们。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呢,这就是个死锁问题,也就是没有高级别技术专家,就很难启动大项目,而没有大的项目,又很难吸引高级别专家级人才。

那么这个思索要怎么解呢?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要有独立的思考,想想我们距离自己启动一个大的项目有什么差距。

比如云计算的混合部署,公司测试效率提高,有台安全和针对业务数据做AI ops,这些都是很值得做的项目。

而高级别技术专家是能够成功启动这种项目的基础。

关于项目的技术决策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再展开讲。

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部门领导,我们自己必须心中先有目标,有了目标就不会再迷茫,有了目标,再去找人再说。

说我人脉不广的问题,尤其是关乎我们部门发展的关键方向,我觉得自己和业界大牛联系不够密切,可是人脉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这事儿,要从哪里下手呢?我给你总结了四个要点。

第一点呢就是从经营自己的品牌,开始主动构建人脉。

比如我写了两篇技术博客后,内容是三高产品设计那些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把文章链接放在文稿里,通过主动输出自己的技术心得,我认识了不少对高可靠、高性能、高扩展问题有兴趣的技术同仁。

第二点就是主动走出去。

我们想要做到这一点呢,其实有很多方式的,比如参加会议、认识、会议、演讲嘉宾、参加培训、认识培训老师特别是实战性培训,跟业界的优秀公司互相做分享认识核心研发主力。

第三点啊,就是提升自己的人才搜索技能。

这一点呢可以跟HR学习脸皮部分厚一些,主动去联系想招募的候选人。

比如给候选人写个邮件,说希望可以认识一下。

首四点,利用网络,社区拓展圈子相关领域的高内外论坛和微信公众号要访问。

也许啊就会通过这些社区认识志趣相投的人我刚刚总结的要点,最终啊都是为了多认识人。

要知道很多高级别人才不是通过猎头,而是通过熟人换工作的。

所以拓展人脉这件事情呢,我们一定要重视。

前面啊我跟你讲了,高级别人才需要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说说高级别人才到底要怎么招。

首先啊我们来定义一个基本点,面试是个双向选择。

为什么我强调面试是双向选择呢?因为没有这个基本点,我们很容易进入误区。

要知道争夺高级别人才不代表我们只是一味的希望,他加入却不设置严格的面试。

相反啊,面试越严格,才能越彰显我们对高级别人才的重视。

面试的过程。

我们在选择候选人候选人呢也在考察公司和招聘经理。

我在前面人才招聘那一篇中专门强调过,面试是挖掘候选人的信息,而不是证明你比候选人强。

但是在面试高手时,这一条需要做出调整,我们至少要有一两次表现,能带给候选人。

一个招聘经理本人非常优秀的印象。

因为越是优秀的人呢,他就越希望跟同样的人一起工作。

那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给候选人留下好印象呢?我的经验啊需要带给候选人更加严格并且严谨的面试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呢,面试官自己的思路要非常清楚,要在候选人自己做过的项目中,通过不断的问问题找到一两个有漏洞的点。

如果这一两个点所暴露的问题,候选人认可,候选人心里其实会对面试官加分的面试高手。

我们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出现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在面试官之上的情况,这个情况其实很常见。

那这件事该怎么解决呢?这个时候可以找专业知识足够强的人帮你面试,不然呢还是只能自己上。

如果自己亲自上的话,我觉得不管是技术细节还是管理细节,如果候选人不能用清晰的逻辑让我理解,我不会认为我水平差,而是会觉得候选人水平不够。

因为我深信,真正的高手是有能力用平时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明白的。

招聘高级别人才不能急就跟结婚一样,不能跳过谈朋友的过程。

我会把公司的部门的实际情况、现实的困难,还有可能的机会,尽可能详细的告诉候选人,而不是对现实的困难避而不谈。

因为光谈机会不谈困难,候选人进来以后会有落差的。

一般比较优秀的候选人呢,也会问面试官很多细节的问题来帮助他自己决策。

从他问的问题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候选人的认真程度。

比如他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老板对我加入后具体的期待是什么?请帮我理一下组织结构和人物关系。

还有这个问题,我进来以后主要困难在哪里?我能得到多大的支持?一般经过两三轮面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问问看候选人。

如果加入的话,接下来会准备怎么展开工作。

听到这样的问题呢,有想法的候选人要么会继续问你细节,要么就会给出思路。

说完了双向选择的面试过程,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很重要,就是顶级人才到底有什么共性。

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看人时才会更准。

易被中国研发中心的总经理做招聘经验分享时,最最强调的人才特质就是内驱力。

你可以看一下自己公司内的那些顶级人才有什么共同特点。

我们公司啊其实无一例外都是内驱力很强的人,他内驱力是什么呢?内驱力啊,就是这个人无论做什么,都有一颗不断追求卓越的心,并且有这个毅力,为此目标做长期奋斗。

因为这个人的本质啊就是不甘于平庸。

我给你分享一个故事,给你说明一下什么样的人算是有内驱力。

我的老板曾让我跟一位他看好的候选人吃饭。

这位候选人是某个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云计算高级总监。

饭桌上这个候选人直接打开笔记本给我看了,在他的主持下开发的pass系统。

然后信心十足的说他现在整个open stack的运维只需要三个人。

最后,他还现场展示了在十七秒内创建一个独立测试环境的过程,用手机实时查询的各系统的健康指标。

说到这里啊,你估计会想这人是挺厉害的那怎么就能判断他有内驱力了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我记得在三年前那会儿呢,这名候选人曾经带着他的团队骨干来预备学习。

那时候他们什么也没有。

当时我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他对技术的热情,还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渴望。

更可贵的是呢,他不是那种只有热情却不能沉下去落地的人,因为通过现场展示这回事儿就能看到他对自己负责。

产品细节非常熟悉,他会啊熟练操作自己负责的产品。

怪不得老板说如果能够得到这个人,他对上海云计算部门的信心就会倍增。

这里我多说一句,适欲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

人才需要长期观察和考验,才能判断这个人的内驱力。

伯乐为什么厉害?他在千里马还不是人人皆知的时候就能看出来,这是一匹千里马。

我想跟你说的是,想要招募高手又要内驱力高,又要马上能用。

符合这样要求的人,其实很少很少的。

即使有这样的人才也是炙手可热的,不一定会看得上你的小庙,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就会放开一个条件,就是我不会再强制要求候选人的技术背景,一定可以跟我们部门完全匹配。

只要这个候选人本身的素质高,我就会考虑的。

比如上面说的内驱力强,比如人聪明,学习力强,很多时候呢这样的人才都是在寻求转型的阶段。

比如下面这些情况,第一种情况,经过多年经理的职业生涯,候选人决定回到技术岗位上。

我甚至见过候选人非常决绝,直接辞职,准备回归技术岗位的。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候选人因为工作原因两地分离,或者因为当前工作强度实在太大,想寻求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所以换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候选人一直在传统行业工作,并且是那个行业的精英。

但是他基于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希望转型到互联网行业。

我们会发现啊这样的候选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已经在自己原来的领域比较资深的,只是在具体的技能上跟我们现在的要求差距到底招不招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考虑这两个问题。

首先啊我们要考虑自己招聘的方向,需要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别人才吗?在这里我面临的情况是,已经有了能够执行的人我就是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扛得起一个团队的技术骨干。

所以答案是,我就是需要这个人综合能力强。

其次,我就会去衡量这个候选人在具体技能上的差异,是否是可以通过快速学习来弥补的。

具体怎么看呢?就是看候选人是不是提升动力很强,还要看候选人是不是足够自律,能不能静下心来主动快速学习。

我们通过之前的面试考察,如果对候选人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印象,有意招聘他加入还是需要后续跟进的。

因为越是高级别人才啊,越要仔细谨慎一些。

有时候呢我觉得这跟乾坤差不多,约了两次,会感觉很不错。

但这并不代表能够在一起过日子呀,而且离婚成本非常高,所以领证前呢最好见见对方的父母,至亲如果能在一起住一段时间就更好了。

最后,就算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但缘分还在,说不定哪天缘分到了就在一起了。

我建议啊不要把背景调查作为后续评估候选人的唯一标准。

我更相信通过自己的熟人搭上线,得到更有价值的评估。

高级别人才招聘啊,多两三个回合并不过分的这恰恰是对双方互相增进了解的必要步骤。

这里呢我用自己部门为例,给你讲讲怎么通过真实模拟做后续考察。

招聘高级别人才往往有现实的需要,就拿我们部门来说就是这样两个需要。

第一个呢就是公司介入支付业务,基础架构方面,对安全的要求越来积累。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在平台安全方面,有经验的高级别人才来给整个部门设定方向,提升我们部门在平台安全上的整体水平。

第二呢就是公司的运维正在向智能化运维转型。

其中基于机器学习识去分析的智能监控是基础。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高手,通过这个智能监控上有实际经验的高手来加快部门整体转型速度,还有提升监控部门在智能监控方向的基础积累。

那我们怎么能够把团队的需要转化成真实的模拟呢?我们可以给高级别人才模拟一个大作业。

这个大作业啊需要我们把现实碰到的问题,我所知道的这个问题的背景、机会和挑战问题本身,还有相关人员关系综合在一起,告诉候选人看候选人怎么来解决。

我觉得可以把刚才说的这些背景材料整理成一个模拟项目,让候选人花一到两个礼拜提交项目解决方案,甚至是MVP的代码。

那给候选人布置大作业这件事儿呢,具体怎么落实呢?给了候选人模拟项目号。

我一般会把微信留给候选人,看候选人会不会在这一两周内主动找我问问题,然后等候选人提交了答案,我就约他再了。

公司针对这个项目一起做项目审核,这个作业其实考察是候选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我们对高级别人才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期待。

啊,高级别人才处理的问题很多都不是清晰定义的,马上可以做实施的,而是更为复杂和综合的。

我实际操作下来呢发现做具体项目并提交代码和项目方案。

这个方法效果很好的。

有一半人啊一听到要做大作业就直接放弃了。

对,这样的人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惜的,因为他们加入我们部门的动力不强,剩下的人呢真的能够按时提交,并且再来公司能够通过项目审核的。

后来入职的表现都很不错。

我一直相信很多事情,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去做,看上去这次没有马上见到效果,但是却剥下了一颗种子。

只要哪天外部条件成熟了,这颗种子就会发芽。

我有两个非常得力的部下,都是这种情况,第一次没有来,没有关系,我们保持联系。

你能知道我很在乎你,很希望你来帮我,我能给什么样的平台,你也都知道的。

第二次不来也没有关系,我有耐心,等到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他们还是会来的。

我记得s入职的那天,HR都知道,前面我和s做了很多江湖,HR领着他过来的时候呢,还对我说,你得力干,将来报道了。

还有r是我打了好几次电话,才终于下定决心加入ebay了。

但r入职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的部门没有招聘预算了。

两年后他才通过内部转岗加入我所在的部门。

我还有几个长期联系的候选人。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现在不能在一起,但是不要紧,以后总有机会的。

所以啊就算这次招募没有成功,我们也要坚信这次不行,缘分还在的。

好了,今天的内容讲完了,我来给你做个总结。

要吸引高内,别人才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持续的积累资源,才能给这些人才搭建施展才华所需要的平台。

我们想做好招募高手这件事儿呢,就需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高级别人才在乎什么?答案是施展才华的平台。

所以啊我们要通过主导大项目吸引人才,通过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走出去、交流学习等方法,主动构建和积累人脉。

第二个问题就是高级别人才怎么招呢?我们需要明确面试啊是个双向选择,别光说机会啊,要说明现实的困难最最优,优秀的人才都是内驱的,能找到不甘于平庸的人才是招聘经理的福分。

看人看本质,放弃一个内驱率强,做事认真。

但是当前技能不够的高级,别人才有可能是我们的损失,风险与机会并存。

第三个问题是前几轮双方印象都不错。

招募高手的后续跟进怎么做呢?别实践下来呢,觉得做实际的MVP模大,项目检验效果非常好。

因为啊我们可以从把问题从模糊比到清晰,项目架构、源代码、质量等多个方面评估。

候选人。

最后呢希望你的人才库经过日积月累,能更加丰富。

就算人没有来,也不必着急,缘分还在下次啊,还有机会在本节课程的最后呢,我给你留个思考题,我在高级别人才转型的地方提到要看候选人的内驱力够不够,是不是能沉得下来,用很强的自我约束力学习。

那你准备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个候选人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你在招募高手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