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访谈:对话玉伯_03_02_何为体验把简单留给用户也把简单留给自己
二零零八年加入淘宝前,玉博曾在中科院软件所上班,在软件所的工作很杂。
比如说后端不愿意做的,他可能全包了,一边写前端,一边做交互设计,还要兼产品。
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对用户体验很感兴趣了。
他进入淘宝时,第一个岗位其实不是前端工程师,而是界面工程师。
玉博很早就开始关注用户体验,那么体验到底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到今天为止,用户体验的提升体现在哪儿?还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他也聊了聊自己的想法。
好的,玉博,老师你好,你是怎么理解体验这个词的?嗯,一般谈到体验,其实大家都会想到用户体验,然后这也是业界最通俗的理解。
就狭义讲的话,就用户体验就是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体验。
然后我们在那个内部的话讲体验的时候,就是还会进一步把体验分成两层,就第一层是用户体验,然后第二层是研发体验,然后用户体验其实就是让用户用的爽。
研发体验就是让我们自己用的爽。
业界说法是要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
然后我们自己的话的提倡是要把简单留给用户,但同时也要把简单留给自己。
嗯,你觉得在今天的这个互联网行业中,用户体验设计或者说体验设计做的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有哪些你觉得做的还不够的?嗯,这个话题挺大的,我们可以一起聊一下。
就我觉得做的好的是,目前在很多互联网的产品里面,就包括蚂蚁、支付宝、淘宝其实都是首做体验的基线。
以支付宝为例的话,支付宝每天有几亿用户,其实每类用户使用支付宝的场景,然后都有可能有所不同的。
当然在这么多用户这么多使用场景里面,如何保证不同的用户其实都能够快速打开支付宝,然后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一些功能点。
嗯嗯,它用完功能后也能够回回到首页,然后能够去在支付宝上去探索一些新功能。
啊,然后在这些很非常多的丰富的用户场景里面,就是我觉得支付宝包括很多业界的APP,其实都是守住了体验的一个地板的,其实也就是守住了体体验的基线。
哎,那这个体验基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词感觉嗯听起来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
就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个产品的时候,我大概知道它是挺好看的,然后用起来感觉也不错。
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这是一种感觉吗?嗯嗯,它即是感觉也不是感觉我我我的理解的话,体验基线是其实就是体验的一个地板,就是体验要做到默认不招新。
就如果我们能够让一个产品的体验做到那个默认不招新,那我觉得它就是守住了体验的基线。
这个点其实看起来好像挺容易那达成的,但是实际上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因为体验基线的整体提升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其实有时候会会经常会比那个单点的体验,天花板的提升还会难。
举个例子,所以在蚂蚁中后台系统其实在大规模使用那个IT站之前的话,体验基线的提升几乎是有点不太可能的事情。
因为要推动每个系统每个产品那个单独去优化。
然后后来在那个IT站整体推出和那个大规模应用之后的话,我们可以比较自己的的候。
就是只要你你的中后台系统有有使用了那个IT站,然后整体的应用的一个页面颜值就上去了。
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颜值提升,但是实际上这个是提升了整个中后台的一个体验极限的。
然后体验好的标准其实是挺难定义的。
之前我们在做安利站的时候,有个长远的目标,就是希望说使用了安利站的产品,就能够做到默认好看,并且能够默认好用。
但是目前那个安利站初步达成了默认好看这个目标。
但是如何做到从默认好看到默认好用,其实目前还在路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
嗯,从好看到好用,需要经历一个什么过程呢?怎么去评判,嗯,就是什么是好看,什么是好用。
这个确实在行业上也没有什么评判标准。
就是在这里只能说说我自己的一个体感经验。
嗯,去看一些中后台的一些操作页面的话,你其实会发现很多时候好用。
其实有时候跟好看没有必然关景是好用,是并不取决于长得是否好看,而且好用。
更更多层面上它是取决于产品的一些操作交互,它是否真的能够贴近特定的业务场景。
我分享一个也是前些年在做那个安置站过程中,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坑吧。
就是我们在蚂蚁有一个客户的服务系统。
当时在那个安置在在早期设计的时候,我们会比较追求整体页面排版布局的一个美观好看。
而且为了好看,为了让整个页面有呼吸感,整个排版用的字号呀也会比较大。
整体排版也是希望追求大气,追求那错了有致。
但是呢这种看似很优雅的很好看的设计,如果放在整个客服系统的话,那就非常痛苦。
也是后来我们经历过这个坑之后才理解。
其实一个好的客服操作页面,其实它需要的是整整体页面,信息密度要足够高。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客服人员才能够快速在一个页面里去找到那个各种信息,并且进行了快速的操作。
然后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页面是密密麻麻的,是不够好看的。
但是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密密麻麻才能够好用,就是宽松排版好看。
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好用的,就是这个是说明好看跟好用没有必然关系。
然后在那个业界我们去讲,经常有是在业界的一些分享会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些用户体验的话题时候,在业界会提到一些典型的不太好的案例。
经常的一个比喻,就是拿那个飞机的操作仪表盘来说,上面的那个按钮密密麻麻是用户体验是不好的。
然后那个以此来举例。
但是其实我自己的话,因为经过我自己的经验的话,我是我是对这个说法打问号的。
因为我觉得这很可能只是业界的一个谬误。
因为如果真的把飞机的操作仪表盘把它简化成那个iphone一样,那可能飞机是要出事的,因为要回到专业领域去思考。
就是比如说就是我之前就很想去看看,有没有有人去研究真正调研,就是在飞机控制室里的飞行员,就他们是怎么操作的,他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我我找过很多文章,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看见真正的在互联网的从业者去调研那个飞机行业的那个飞行员啊,然后就在很多大大会上去说,这是一个不好的体验。
其实这个我觉得是那个不太合适的,有整体从好看到好用的话,我觉得一个可行的一个事情就是要让让特定领域的设计师要深入业务。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目前语雀的设计师是放在语雀的那个团队里面的。
然后这个好处就是说可以让UUD同学,让设计师同学他可以深入语雀的业务去研究语雀的用户。
他是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语雀,然后他在特定场景下的高频操作是什么。
然后再回到产品设计上,我们去看在产品设计,在那个界面设计上如何做才能做到体验体验最好。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关键的一个点其实是操作效率,然后和一个好用的一个那个基础的一个盘吧。
要把这个基础盘给做好的情况下,然后再去追求好看。
并且这个好看是多数人的好看,也不是那个设计师的一个好看。
所以所以通常来看我,我的一个体感是好看是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去做到的。
但是好用是必须要深入特定领域,才有机会去那做去那做出来的。
然后前端前端这一块,其实我们前面谈到会提到产品工程师的概念。
然后在那个设计这这块的话,我我们之前也有一个那个概念的提倡,就是产品设计师。
其实我我自己的话其实并不太想提体验设计师的一个概念。
因为体验设计师最终做的体验还是围绕产品去做的。
所以我们更多倡导的是说那个设计师可以成为那个产品设计师。
因为最终前端的代码实现也好,然后那个设计的细节也好,其最终要落到产品上。
其实做设计做前端,其实有时候我们狭义的体验好了,产品也不一定好。
真正的就是产品的好看和好用去做到了,然后整体产品的体验才会好。
嗯,这个是怎么理解?就是体验好了也不一定好用,其实可以在深入的去聊一聊嘛。
嗯,反正体验的话,按刚才的一个诠释是分成两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好用。
但确实就是怎么样才是好看,怎么样才是好用。
这里面有太多的一些分分支,就是每一派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样。
比如说回到产品上的话,有时候也会发现,比如说我们把新手的体验给提升的,但是可能老用户就觉得特别难用了,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情况,所以体验这件事情还挺复杂的,也很难定义。
嗯,回到体验里面的好用,其实就就是也是相当相当能定义的。
比如说我举一个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就是比如说在那个健康这一块,就是其实好用往往是跟功效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说我们去买一个那个按摩仪,其实有些按那个按摩仪,它可以设计的,就是你躺进去很舒服,整体体验也很好。
然后舒舒服服的那个按摩之后的话,就你后来发现就是花了一个小时起来之后,之前的腰酸腿痛也都没有缓解。
其实这个就意味着这种一些舒服的按摩椅,它其实躺着的时候的体验很舒服很好,但是最终没有功效。
那其实也是那不好用的一个按摩椅,就从功效角度去看好。
用的话你会发现就是那过程中的体验的好坏,其实跟好用的体验其实是一个完全不太一样的一个那个话题。
然后体验有时候也是跟时间有关系。
就就是很多时候你你会觉得使用某个产品在当下觉得体验很优秀很好。
然后可能呢过了一天,甚至过了半年一年,但是会突然发现体验其实非常糟糕。
这举个例子,比如说那抖音,我相信可能有不少同学会有体感,其实跟时间相关的。
然后还有一块体验,其实跟人群属性相关的。
其实不同人群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说QQ其实不一样的人群,就比如说那工作族对QQ可能觉得体验一般。
但是那个学生族可能对QQ的体验会感觉很不错。
然后体验还还跟其实你面临的问题的程度是有关系的。
比如说我们去医院看病,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是比较容易那个治的病,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态度,医院的各种服务,它就是会让你感觉体验很好。
并且这种时候如果去私人诊所的话,你可能会享受到那更好的一些那个VIP的体验。
因为很多人你是那个围绕着你赚的。
但同时如果你面临的不是小病,不是容易容易治的病,而是一些特别难治的病。
那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个人觉得那个大医院的体验一定会更好。
因为去大医院是有更高的概率把你的病给治好的。
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就就非常简单,能够把病治好,有用考虑功效。
其实整体的一个医院的体验会更好。
然后再回到互联网的产品领域的话,其实很多产品要达到好体验。
我个人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后回到今天在体验在设计这个行业来看的话,我觉得目前体验有也有一些危机吧。
这个危机之一其实就是体验本身的创新,有些停滞,就整体人机交互设计的创新。
我的体感是最近可能五到十年,其实有一种停体感。
虽然有时候结合ARVR的硬件,有些交互体验验一些创新新,但是整体真的去体验的一程中的话,就会现现缺缺新新新的。
从当时这一套手机的创新,我觉得整体的iphone其实是是带来一个很大的创新点。
就通过触摸不屏的体验,让人机交互体验会让更自然了。
但但是从那个iphone之后,然后到现在的话,就现在那个iphone十四也发布了。
但你整体来看你会发现都是一些那个微创新。
甚至目前你会感知到有些APP的体验是有倒退的。
就是整体体验,就是做个做着发现都趋同,都长得差不多。
就这些童话的背后,体验童话的背后,其实是被用户习惯所那个裹挟住了。
体验童话这个点也很有意思。
如果大家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打开美团呀、支付宝呀,就是那个类似这些APP,你会发现长得都差不多。
然后比如说微信的视频号仔细看,其实长得也越来越越像那个抖音,就很好玩。
就你会发现,哪怕那个张小龙非常坚持创新,可能在在这块领域也没办法去做出那多大的不一样出来。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视频号它最终要服务的用户人群跟抖音用户是有很大交集的。
就如果一个产品服务的用户是同一个群体,然后最后这些产品的体验设计往往就会趋同。
就是目前国内体验的设计是已经被极大的同质化。
在海外可能还有时候能看见,哪怕是同类的产品,其实设计创新还是会有不一样的。
但是在国内就真的是感觉就是整整个设计同化,是让人感觉比较糟心的。
嗯,这现现象有两面面看,就是经过时间沉沉淀,大家默认嗯,这是体验好的。
然后如果一个新产品它不长这样,然后不是这样的体验,大家可能反而觉得这个体验就是不好的。
嗯,是的,这这个确实是这样的,就是被绑架了。
就是整个设计或者体验的趋同,它背后确实是为了用户体验好,因为可以让用户没有迁移成本。
比如说我们习惯了微信,如果我们也想借借微微信去做一同那个聊天工具的话,然后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微信的就是设计直接呢借鉴一下。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让用户在用新的产品过程中,他会有熟悉感,可以没有迁移成本。
就是越是那个大众的产品,其实在用户体验成的创新会越南。
因为所有的一些数据都会指向同一个结果,就是保持一样保持老样子,是那最好的。
就有时候会感慨,可能在这个领域也像三体说的一样,就是整个那个文明的进化会不会被锁死。
但是在那个大众产品的体验册可能也会被那锁死。
因为因为我自己觉得真的创新是要改变用户习惯的,只是说在改变用户习惯之后,还能让用户喜欢。
如果能做到这种,我觉得是才是真正的创新,就是很期待有产品是敢于去尝试这种真创新的。
好的,感谢玉博的回答。
二零一三年,阿里宣布奥运无限当时希博加入支付宝前端技术部,仅一年就面临支付宝前端团队解体,大家都需要面临增加大部分人转岗去做移动开发一部分人去做创新产品。
而对于支付宝PC业务,公司希望有人创下带队。
当时玉博作为p八,他选择留了下来。
那时他对前端价值产生了怀疑,包括现在回看,那时候很多前端人在网上的发言仍能看出大家的迷茫。
二零一四年开始,阿里提倡大中台小前台,大量中后台业务开始增加,中后台的产品体验也越来越受重视。
玉博开始组建了蚂蚁体验技术部聚蚂蚂蚁中台台业务继续回归老本行,在体验方面做深做强。
玉博曾经在我们是如何从前端技术进化到体验科技的这个分享中讲到了前端技术再牛,都很难直接解决产品层的用户体验。
对于中后台产品来说,设计的价值也远远不止于让产品颜值提升。
设计的更多价值在于深入到产品的业务逻辑里,去去帮助业务设立产品信息架构与任务流程。
用户体验是一个非常用户的桥梁,正是各种专业人士在同一个产品上聚焦发力,一起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产品体验。
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很痛苦,很多中后台产品都是非常垂直领域的业务产品。
中间件ECSODPS等一堆专业术语,让设计师们痛苦不堪。
幸运的是,我们扛了过来。
正是因为扛了过来,才有了and design n and v的产品要将后端服务传递到终端用户中,间隔置前端设计和产品体验。
技术部就是连接后端服务和终端用户的桥梁。
好的,最后呢也留一道题给你想请你一起交流,对体验的理解。
你觉得今天的产品有哪些亮眼的体验设计呢?欢迎在平评论区发表看法,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