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晋升指南_27_26_5W根因分析法怎么找准问题源头才能治标又治本

好,我是华仔。

上一讲,我介绍了PDCA执行法,它把执行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其中在检查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分析原因的时候,只看到表层的原因,而没有去深挖深层的根本原因,这就会导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治标不治本。

虽然短时间内做了应急处理,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相关的问题,在后面还会接连不断的冒出来,怎么解决呢?这就要靠五w根因分析法了,它又叫五y分析法或者丰田。

五问法最初是由丰田集团创始人丰田左吉提出的,后来成为丰田汽车公司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那么,五w根因分析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根据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奈伊的描述就是重复问五次,为什么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大野奈伊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问题,为什么机器停了?答,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问题。

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

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答,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

四、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答,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如果问到了问题,一就停止追问,那么工人的措施就是更换保险丝,一段时间后,保险丝肯定还会烧断。

如果到了问题四就停止追问,那么工人的措施就是更换轮轴一段时间后,轮轴又会很快坏了。

只有当追问。

到了问题五,才能找出停机的根本原因。

这时,工人的措施就是给润滑泵加上防杂质的滤网,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现在五w根因分析法在很多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融入到了各种管理方法当中,比如持续改善法精益生产法和六sigma法等。

虽然五w根因分析法起源于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比如业务分析、技术、学习和管理改进等。

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三类应用场景分别举例说明,这些呢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第一个场景是业务分析,在某交易平台的业务规划目标讨论会上,我通过三个为什么就了解到了业务目标背后的深层考虑问题。

一、为什么今年的业务目标是成交金额翻番?答,因为只有成交金额翻番,我们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问题。

二、为什么今年要求达到盈亏平衡点?答,因为集团要求我们的业务能够自负盈亏问题。

三、我们本质上还属于创新业务,为什么集团要求我们的业务能够自负盈亏?答,因为疫情的影响,集团需要开源节流,减少非盈利业务的持续投入。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怎么这个例子只问了三个,为什么就结束了呢?因为五个为什么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实际操作中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七个。

关键在于通过追问找到根本原因。

虽然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下去,比如集团为什么要开源节流,创新业务难道不重要吗?但这样的问题,业务团队很难得到确切答案。

因为集团的决策背景和讨论信息只有高层才知道,而且就算知道答案,也不会对业务规划目标的理解有更多的帮助。

第二个场景是技术学习。

在某次netty培训课程,我通过五个为什么来验证大家是否真的深入理解了netty网络高性能的核心原理问题。

一,为什么netty网络处理性能高?答,因为netty采用了reactor模式。

问题二、为什么用了reactor模式性能就高?答,因为reactor模式是基于IO多路复用的事件驱动模式。

问题三,为什么IO多路复用性能高?答,因为IO多路复用既不会像阻塞IO那样没有数据的时候挂起工作线程,也不需要像非阻塞IO那样轮询判断是否有数据问题。

四、为什么IO多路复用既不需要挂起工作线程,也不需要轮询?答,因为IO多路复用可以在一个监控线程里面监控很多的连接。

没有IO操作的时候,只要挂起监控线程,只要其中有连接,可以进行IO操作的时候,操作系统就会唤起监控线程进行处理。

问题五,那还是会挂起监控线程啊,为什么这样做就性能高呢?答,首先,如果采取阻塞工作线程的方式,对于web这样的系统并发的连接可能几万十几万。

如果每个连接开一个线程的话,系统性能支撑不了。

而如果用线程池的话,因为线程被阻塞的时候,不能用来处理支撑不了,会出现等待线程的问题。

其次,线上单个系统的工作线程数配置可以达到几百上千,这样数量的线程频繁切换会有性能问题。

而单个监控线程切换的性能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工作线程没有IO操作的时候,可以做其他事情,能够大大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种场景在晋升答辩的时候也会经常发生。

评委在考察申请者能力的时候,很喜欢用夺命连环问,连续追问,为什么?如果平时没有训练和积累,你很可能被问到哑口无言的地步。

对于方案选择相关的问题,你可以用第二十四讲介绍的三c方案设计法,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选择更加有理问了。

在通于技术深度相关的问题,你可以先按照第十九讲介绍的链式学习法学习某项技术,然后再搭配五w根因分析法来训练自己,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把深层逻辑吃透。

这样在晋升答辩的时候,你就能从容应对,不用再害怕。

评委针对技术深度展开夺命连环问了在某次项目延迟问题的讨论会上,我通过六个为什么把项目延迟的核心原因找了出来。

问题一,为什么项目延迟了?答,因为要等测试环境进行测试。

问题二,为什么要等测试环境?答,我们只有两套测试环境,两套都已经用于另外两个项目了。

问题三,为什么只有两套测试环境不能搭建多套吗?答,现在没有机器用来搭建测试环境了,而且我们有将近二十个子系统搭建一套可用的测试环境,耗时可能要一周。

问题四,为什么会没有机器?直接申请机器不就可以了?答,运维今年的预算用完了,不能购买新机器了。

问题五,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机器?测试环境?对机器性能要求很高吗?答,测试环境对机器性能要求不高,基本能跑就行。

问题六,那为什么不找运维申请过保机器用来搭建测试环境呢?答之前没想过这个方案。

所以解决方案很简单,直接找运维,借几台过保的机器用来搭建测试环境。

不过这还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在问题三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搭建一套环境太耗时了。

于是测试开发部启动了一个基于docker的快速搭建环境的项目。

项目完成后,任何一个开发或者测试同学花五分钟就能生成一套全新可用的环境。

通过这三个例子,我想你已经理解了五w根因分析法的使用技巧。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问题数量不是关键,找到根本原因才是关键。

在介绍业务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已经提到五w或者说五个为什么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三个也可以七个也可以,关键在于找到根本原因。

所以一个最简单的提问方法就是下一个问题,是对上一个回答的进一步深入。

虽然数量可多可少,但我建议不要少于三个。

因为凭借三个以下的,为什么大概率找不出根本原因,但是也不要多于七个。

因为如果问了七个以上的,为什么还没找到根本原因?那就要审视一下问题本身是不是有问题了。

比如关注的焦点偏移,前面问的是a后面变成了问b第二点,首先要明确问题本身,五w根因分析法起源于生产过程,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机器停机了,或者次品率升高了。

但是还有很多情况下,问题本身其实是不明确的,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样。

如果没有明确问题就开始问为什么?无论问题多么精彩,都没有意义,甚至越精彩。

离题越远。

比如成交量大幅下降,这个问题就不明确,到底下降百分之十百分之三十还是百分之五十才算大幅,是同比下降,还是环比下降?是某一个子业务下降很多,还是所有子业务都在下降。

如果这些问题都不明确,就开始进行根因分析,就很可能得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第三点,避免变成大型撕逼现场。

在连续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如果双方没有对这个方法达成,充分认识,被问的人很可能觉得你在挑战和质疑他讨论的现场就会变成大型撕逼,现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先解释清楚,待会儿将采用五w根因分析法来探讨根本原因,避免挑起情绪对立,引发撕逼。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五w根因分析法就是通过追问五个为什么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到彻底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重点,五w根因分析法起源于生产过程的问题原因分析,但也可以应用于业务分析、技术学习和管理、改进等场景。

第三个重点使用五w根因分析法时要注意,首先要明确问题本身,问题数量不是关键,找到根本原因才是关键,避免变成大型撕逼现场。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

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挫折?试试用五w根因分析法自我分析一下原因。

也许这次得出的答案会超出你原有的认知。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

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