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课_12_11_光上摄影的影长什么样
你好,我是小麦。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讲点实操的东西了。
从这节课开始往下的三节课,我会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的跟你聊聊光这个东西,比如说什么是光光打哪儿来,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并利用生活里的光线,没光线的时候,我们又能怎么制造光线?说白了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没有光,也就没有摄影什么事了。
所以呢这节课我想先来带你重新认识一下光这个东西一提到光,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好像也想不到什么,或者说想不到什么特别的,就觉得反正哪儿都有。
光白天有太阳,晚上有灯,大多数人对光的观察基本就停留在今天的夕阳,真好看。
真红,要么就是这个这店里的灯光真漂亮,真花哨就停留在这种层面上。
打个比方,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泸沽湖,泸沽湖边上有个打赌,村儿打祖村里有个打祖小学,我有个朋友在那支教,他教的是自然科学,他特别懂这些个呃花花草草的那我跟他爬野山的时候呢,会见到很多树,有一些树我比较认识,有一些树我自以为我认识,但其实我不认识,还有一些树我完全没概念。
比如说有一种树在当地很常见,在我的认知概念里,它就是树。
不过在当地人的认知里,它叫青刚树。
可是在我朋友眼里,他也不叫青刚树,它叫不过是栎树的一种。
要此之外,对于我来说,打组漫山遍野都是野草,我管他们都叫小草。
但在我朋友那儿,他们叫龙胆,叫野草莓,叫韦灵菜叫鬼真草,叫这个鸟族兰,叫马仙蒿,叫波斯菊。
就连真正的小草都不叫小草,叫狗牙根。
我看小草就跟大多数人看光的感觉差不多,反正都是光能照亮,有颜色挺亮,挺花的得了。
但如果我们想拍照片,就不能以这种方式和态度来看待光这个东西了。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一下,光是什么?先来看两张照片,文稿里有图,左边这张是俄罗斯摄影师giwogipinkas p在印尼雅加达的一个鱼室里拍的。
右边这张是上天一言给三得利的。
这个乌龙茶拍的广告都是自然光,但观感完全不一样。
再看两张照片,这俩人基本上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和女演员。
Compact和marrior strip两张照片都是澎湃,靠人工打灯,但观感完全不同,造成不同的具体原因我们之后会讲到。
如果你现在就想知道,可以尝试观察一下他们俩眼睛里反光的不同。
如果用语言来形容这两种观感的不同,我们可以说左边的照片看起来都比较硬,光线明暗分明,或者说这个观感比较强烈。
右边的照片呢看起来都比较软,光线更均匀,或者说观感比较柔和,这就是我们第一个要说的知识点。
光的质量叫观感of light.那一提到质量,我们会想到好坏和重量,但在摄影里光的质量指的是光的软硬程度跟好坏和重量没有关系。
而决定光线质量的因素有两条面积和距离,光源面积越大,光线越软,画面越柔和,光源面积越小,光线越硬,画面越强烈。
而在光源面积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远,光线越硬,明暗的这个分明越夸张。
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近,光线越软,明暗的分明越不明显。
但如果把面积和距离这两条决定光线质量的因素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光源的大小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说太阳大不大够大了是吧?但它实在是离咱们太远了,挂在天上就像个大灯泡。
所以太阳作为光源,即便它本身的面积足够大,但因为它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它就变成了硬光源。
但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大晴天在户外拍照的时候,你会发现画面里所有的东西的明暗都极其分明。
光是光影是影,而如果换到这个多云,或者阴天在跑去户外拍照,太阳在云层这个天然的柔光罩的这个遮挡下就变成了软光源,我们拍出来的画面就会变得非常柔和,没有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度,物体都均匀受光。
如果有朝一日,太阳在大晴天的时候也变成了这个软光源,那估计地球也就软了。
除了太阳,我们平常还能见到什么硬光源呢?我们随手就能找到的硬光源,有蜡烛,各种灯泡、闪光灯。
那他们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他们都可以被看作是点光源。
就是说光都是从一个点射出来的,发光面积非常小。
如果点光源往往都是硬光源,但这个光源的软硬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它们之间也可以这个互相转换。
如果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想把硬光源变成软光源,然后画面看起来更柔和一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对于太阳多来点云彩,对于灯泡给它照上个灯罩,对于闪光灯,我们给它套上一柔光箱。
因为云彩、灯罩、柔光箱这些东西的加入,使得从一个小点儿里发出来的光,变成了一片均匀的光线。
这些操作的原理就是靠改变光源面积,让点光源变成面光源,让硬光变成灿光,从而达到让画面看起来这个更柔和的这个目的。
我们再看回第一组图,为什么给我给的那张照片看上上明明暗对那那么强烈,光线那么硬,为为光源太太阳屋顶射入的这个直射光。
为什么上田一言的那张照片那么柔?因为对于室内来说,光源是那一整面窗户。
虽然室外阳光灿烂,但阳光并没有直射进室内,而是透过整扇窗户均匀的分散到室内。
那除了靠感觉和经验判断光线的软硬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特别确定的知道一种光源是硬光源还是软光源呢?文稿里又给了两张图,这两张照片都是harry, grioet拍的,色调都差不多,但光线环境完全不同,特别适合做对比图。
我们要怎么判断这两张照片的这个光线软硬呢?很简单,看影子。
那第一张照片里的影子非常清晰,影子边缘呢非常锋利,跟刀刃似的一根是一根儿,明暗界限非常分明。
但第二张就不是这样了。
我们可以看这个穿灰西装红毛衣的那人,他后面的影子不是很清晰,模模糊糊的一片影子的边缘呢也很虚人,脸上甚至都没有影子。
所以通过观察影子我们就可以大体确定第一张照片里的光源是硬光源。
第二张照片里的光源是软光源。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在第七课讲测光的时候,我提提过冰,天天明明放了张张他拍的照片。
我当时说看照片的话,基本可以确定,这是在阴天的光照情况下拍摄的。
说这话不是靠蒙的,而是通过观察画面里的阴影给出的判断。
那几张照片人物受光非常均匀,画面里基本就没有影子,即便有一点儿影子的边缘也很虚,几乎不可见。
再加上由室外拍摄,所以只可能是阴天,知道了什么是硬光,什么是软光。
你就应该能明白,为什么用手机拍照片的时候开闪光灯,会把人闪的特别丑,油光满面。
因为点光源会把人拍的特别生硬,棱角分明。
那为什么很多女生都喜欢在室内的窗边拍照片儿?因为面光源会让人的皮肤和人脸上的阴影过度,显得特别柔和。
为什么我们老说这个中午十二点不适合拍照片?因为太阳高度较大,需要穿过的大气层非常薄,光线自然就特别硬。
那我们为什么老说日出后跟日落前的,就那两个半个小时叫黄金半小时。
因为太阳高度较小,需要穿过的大气层非常厚,大气层中的水分让阳光从直射变成了散射。
从点光源变成了没那么点的光源,再加上大气层的厚度,也客观上削弱了阳光的光线强度。
所以黄金半小时的阳光看起来特别完美。
咋拍咋有?所以下次如果你想把人拍的特别好看,可以尝试一下在这个日出后或者这个日落前的这个这个半小时进行拍摄,大概率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我举的这些例子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具体还有哪些情况得靠你自己去发现。
举个跑题的例子哈,这个锤子的smart zone OS七点零升级了一部这个场景,从一部二点零升级到了一部三点零,增加了分屏这个功能。
官方在发布会上给出了将近十种应用场景。
但用户拿到手机以后又想出了很多应用场景。
比如双十一的时候,可以同时打开四个电商平台一起抢下单。
比如可以一边打游戏,一边看家里的三个监控大门,孩子和狗。
所以实例是无穷无尽的,一切也都不是固定的。
说回光比如说硬光源就不能拍,人场景当然可以拍啊,关键还是得看你想怎么用,看你想搞出来什么观感的照片,看你的创意是什么,比如文稿里的这张。
所以mac demon是这个francocogon cells,用非常典型的硬光源,拍的棱角分明,明暗对比强烈,光线硬的简直不能再硬了,但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Francocoon cells是是这个好莱坞的海报,专业户拍了很多很多有名的片子的海报。
我呢特别特别喜欢他,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去搜搜看,还是用硬光拍人文稿里又给了一张照片。
这是bruce student拍的日本黑帮,他手持闪灯近射,用闪灯的光线直接闪在人脸上看照片,右边的是这个黑帮老大,左边的是黑帮小弟。
视觉冲击力很强,情绪表达很到位,这是非常典型的利用这个硬光源来突出表现人物状态。
实际上bruce基本上就没有用过软光源,几乎所有照片都是用闪灯。
在距离被摄人物非常近的情况下,近闪直射老头儿今年七十三岁了,可以说是这个用闪灯抵近快拍流派的鼻祖。
画面言之有物,内容丰富,特别特别好看。
最后我想再说几句关于光源距离的问题,光源距离影响光线的软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比如说现在有一盏套着这个大灯罩的台灯就在你面前,那它就是个软光源。
因为这个灯罩的存在,所以光线均匀的散你脸脸上。
但你把它它远远一点,它就从一个面光源变成了点光源,那光线就硬了。
可如果你再把它拿远一点,因为它的光完全散开了,没有直射形态了,而且光照强度也不够了。
所以对于你的脸来说,它有可能就又变成软光源了。
在这种定义飘忽不定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棒助的标准就是看影子,看影子的边缘是锋利还是照像。
从此去判定光线的软硬说,回到上面汤叔和眉姨的那两张澎湃照像。
从他们俩眼睛的反光里,我们能看到给汤叔打光的闪光灯,上套了一个叫美容碟的东西,叫beauty, dish也叫雷达照。
而且这个美容碟上还没有包柔光布,所以照出来的效果才显得比较硬。
而给梅姨打光的闪光灯上套了一个长方形的柔光灯箱,叫soft box.这种种箱一般体积很标,就套上之后就能让闪光灯这种点光布变成一个面积巨大无比的面光源,从而实现软化光线,让照片变柔和的这个视觉效果。
文稿里给了两张图,一张是美容碟,一张是柔光箱。
在学过这节课之后,你已经可以自己明白,为什么这俩东西能把汤叔和梅姨拍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了。
但有关闪灯、棚拍和人造光源的话题,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聊的都在光的第三课,我们到时候再说。
好了,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光的质量,光是分软硬的,它的软硬程度跟光源面积和光源距离有关。
在光照强度不变,距离一定的时候,光源面积越大,光线越软,画面越柔。
在光照强度不变,面积一定的时候,光源距离越远,光线越硬,画面明暗越分明。
但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又变成了软光源,是吧?刚才说过了,所以这个光的软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绝对。
我们说一个光线软,一个光线硬是跟其他光线环境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可以拿来判断这个光线软硬的标准,就是看影子。
影子的边缘是锋利还是模糊边缘更锋利的就是更硬的光线,边缘更模糊的就是更软的光线。
知道光有软硬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
比如说这个硬光更容易塑造脸型的这个轮廓感,更容易突出被摄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而软光可以让这个画面柔和,可以平复皮肤上的瑕疵。
拍孩子、拍老婆,拍那些唯美的东西,都可以尽量去寻找软光源。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些应用场景也并不绝对还是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视觉效果。
比如文稿里给出的这两张照片,宝生物和丘吉尔拍姑娘也可以顶着大太阳,拍拍老头也可以温柔一点。
即便这老头本身不怎么温柔,这节课我们聊了什么是光?那下节课我会聊一聊,光都在哪儿呢?也就是说光的方向,这是光这个东西最好玩的一点,也是它最容易被我们掌握的特性。
等了解完这个特性以后,我会简单的说一说由这个特性衍生出来的实际应用。
课后有一个小练习。
这个灯泡按理说是一个点光源,它的光线应该属于硬光的一种。
但如果我们不借助任何辅助修饰光线的手段,比如说给它套上个灯罩啊,就是就是这这种手段。
那我们拍什么东西能让灯泡直接就变成软光源?想好以后拍一张点击这个文末的图片,去部落里发照片,然后可以说一说,为什么是这样?那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