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晋升指南_23_22_OKR的优势为什么要用OKR来取代KPI做团队规划

你好,我是华仔。

如果让team leader,也就是TL选出自己工作中最头疼的几件事,那么团队规划一定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件事情很难有确定的规准其觉怎么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太确定什么样的规划才能拿到好结果。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你不是team leader,就不用掌握团队规划的方法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作为团队成员,就需要理解team leader的规划,并且根据他的规划分解出自己的规划,并你自己学会了团队规划,就更容易发现潜在的机会,然后跟team leader争取这些机会。

其次,现在到了p六加级别就可能带人了。

如果你想晋升到p七的话,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而无论你是在实体团队还是虚拟团队,都要掌握团队规划的方法,团队规划到底要怎么做呢?首家耳熟能详的就是KPI了。

Kpi的英文全称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意思是关键绩效指标。

他把公司的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并且通过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实际的执行效果。

虽然KPI规划法曾经的确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到了今天,它的缺点也暴露的很明显。

首先,它更适合标准化的目标,稳定的工作。

比如,在一家生产洗衣液的工厂,生产线是标准化的流水线,KPI可以设定为产量、停机、时间和良品率等。

产品销售是目标稳定的活动,KPI可以设定为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等。

但是工厂的技术创新就不适合用KPI来衡量了,因为创新有很大的不确定等,既不可能标准化,也不可能稳定产出。

其次,它也会给团对带来不好的风气。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次郎就写过一篇名为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痛批KPI规划法带来的问题。

这篇文章在业界流传很广,他激起了广泛讨论,到现在都还没有停止。

如果我们先抛开文章结论,对不对?观点是不是太偏激?索尼对KPI的理解是不是准确?这些争议不谈,只看其中描述的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公司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故意定低指标,几乎所有人都把指标定的比较低,因为这样容易实现。

第二个问题,只顾短期效益,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都受到轻视,比如质量检验和老化处理等。

第三个问题,一切只看指标。

上司呢不把部下当成有感情的人来对待,一切都用指标来衡量。

第四个问题,工作和考核,本末倒置。

绩效考核需要把各种工作量化,但是很多工作无法简单的量化,所以公司在绩效考核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本末倒置。

Kpi规划法的这些缺点,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往往会进一步放大。

很多team leader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都遇到过问题。

比如第一,程序员的工作要怎么量化代码行数、版本数、bug数,这些指标都是不可行的。

比如某一家通信大厂考核程序员的关键指标是bug的数量和等级,而考核测试员的关键指标是发现的bug、数量和等级。

结果呢程序员和测试员为了一个问题是bug还是需求遗漏,bug的等级是严重,还是一般能够吵上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吵不出,结果就拉上双方主管,再吵上两个小时,还吵不出,结果就拉上经理继续吵两个小时,于是最后就看谁会吵谁官大搞得程序员和测试员身心俱疲,关系很紧张。

第二,技术团队怎么体现工作贡献呢?既然代码量、版本数、需求数、bug数,这些指标不可行,那么如何体现技术团队对业务的贡献呢?有的公司喜欢用技术团队背百分之三十的业务指标,这样的方式来定技术团队的KPI.比如,公司业务的整体目标是新增用户一百万,技术团队直接按照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定自己的KPI为新增用户三十万。

但实际上这种KPI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技术团队的工作并不能直观的转换为业务数据,最后只能是看运气业务目标达到了,技术团队就跟着吃肉,业务目标没达到技术团队就跟着挨罚。

第三,有风险的工作,谁愿意做?第多前瞻性和拓展性的工作也伴随着风险。

比如引入elastic search,理论上可以提升搜索性能的,但在引入的这一年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之后,能带来多少收益还不确定。

在KPI的机制下,这种有风险的工作很可能没有人愿意去做。

由于大家都不想犯错理论到这些问题,使用KPI规划法的时候,很多技术团队的team leader会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做团队规划。

第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比如解决版本延迟线上bug和团队成员士气不高的问题,这是最容易找的角度。

因为没有完美的团队,只要去找,一定能找到问题。

而且这个角度看上去就很有价值,因为出问题肯定是不好的,解决掉总归是有好处的。

第二个角度,优化性能既包括团队优化,比如提升开发效率和质量,提升团队成员战斗力,也包括技术优化,比如将app的崩溃率从百分之零点五优化到百分之零点三,将后台接口响应时间从五十毫秒优化到三十毫秒。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用的一个角度,因为它也非常简单,明确,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毕竟没有哪个产品和系统是完美的,每年都可以找到各种优化点。

并且这些优化点还可以用指标衡量出来,看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KPI.第三个角度,引入新技术,比如引入flutter来实现双端统一开发,引入机器学习来实现系统的某个功能。

业界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有可能让生产效率或者生产质量大幅提升。

所以引入新技术看起来既可以提升团队技术水平,又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但是从这些角度来做KPI规划,往往拿不到很好的绩效结果。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都是团队和技术的角度,没有结合业务目标。

所以就算你做的很好,价值也不一定能体现出来。

我曾经多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某个技术团队的team leader,兴致高昂的介绍了自己的团队。

规划技术领导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现在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能给业务带来什么价值?结果这位team leader就答不上来了。

因为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他都没有这样思考过。

最后他的规划汇报没通过,被领导要求重新规划,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有价值的呀。

为什么不可以作为规划内容呢?比如app崩溃率从百分之零点五,优化到百分之零点三,用户体验肯定是提升了的呀。

我不否认这个事情本身的价值,但是团队规划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因为团队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让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同样以app崩溃率为例,如果你的app是在东南亚市场推出,受当地市场的手机档次比较低端的限制,崩溃率百分之零点五,跟国内市场比感觉很高了。

但其实在当地已经算很好的了,你花了很大力气将崩溃率从百分之零点五提升到百分之零点三,确实有利于用户体验。

但是这部分提升带来的价值对用户来说感知不明显。

相比之下,如果你花同样的资源,按照当地用户的操作习惯,将UI改版,可能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为了解决KPI规划法的问题,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提出了另一种团队规划法,后来由约翰杜尔引入谷歌发扬光大。

目前硅谷的知名企业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微软领英、推特、亚马逊、脸书和雅虎等等。

它就是OKR规划法。

Okr的英文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意思是目标与关键成果。

它的实施步骤是首先设定业务目标,比如提升市场占有率,然后为每个目标设定关键结果,也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以及具体的标准。

比如为了实现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个目标,准备请某某明星做代言人,投入一百亿,做用户补贴等等。

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OKR的时候都很疑惑,OKR和KPI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区别。

Okr的一个关键结果,如果用数据来描述,似乎就是KPI的一项指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用OKR而不用KPI呢?其实,它们的本质区别就藏在名字里。

Kpi的关键词是indicators,而OKR的关键词是objectives.换句话说,KPI关注的是数据指标,而OKR关注的是业务目标。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

假如你是程序员,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代码行数、bug数和单元测试覆盖率。

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是解决产品的卡顿问题和实现精准推荐。

假如你是足球运动员,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进球数、助攻数、跑动距离和比赛场次。

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是夺冠、四强和保级。

假如你是曹操专车的业务负责人,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司机数量、订单数和乘客数。

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可能是让曹操专车成为网约车行业。

第二,所以不要小看指标和目标这两个词的力量,它代表的是两种思维方式。

当你使用KPI规划法更关注数据指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履行的职责是什么?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只会关注当前已有的事情,不太可能去思考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而当你使用OKR规划法更关注业务目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做成什么事情,思维就会更加开阔,而不会局限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和选择。

接下来应该要做的事情,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方向不对,数据再漂亮也没有意义。

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我们需要拥抱变化,不断调整。

显然,OKR规划法更加适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获得成功而沾沾自喜的索尼,却在液晶和等离子薄形电视机的开发方面落后了。

怎么理解呢?按照KPI的思维,彩色显像管电视机是已经在做的,产品自然要把销量数据做的越高越好。

但是,按照OKR的思维,整个行业都在转向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必须尽快切换产品方向。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说道,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这句话非常好的诠释了KPI和OKR的区别,提炼一下就是KPI让我们正确的做事OKR,让我们做正确的事。

你知道大部分人的KPI是怎么制定的吗?先看有哪几个指标,然后每个指标做一些提升,就当成KPI提交。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KPI讨论场景。

某手游交易网站的产品经理列出了五个指标,用户量、成交额、用户安全、发货速度和收入。

然后给每个指标设定了一个增长量。

团队内部讨论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些KPI产品经理的回答是,这些指标每个都很重要啊,你说哪个不重要呢?事实上,这些指标在不同的时期,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标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如果业务目标是做到市场份额行业第一,那么用户量作为核心指标必须增长。

你需要到百度买流量补贴、新用户和免交易手续费等,但这样做肯定会增加支出,减少收入。

如果集团要求创新业务,必须实现盈亏平台,那么收入作为核心目标必须增长。

你就不能免除交易手续费,而是要实现交易阶梯收费,但这样又会影响用户量和成交额。

因为会有一部分用户会因为手续费的原因而转移到其他交易平台。

当你用OKR规划法的话,需要先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进行判断和取舍,明确业务目标,然后才能基于目标分解出合理的KPI.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OKR其实是一种牛逼的KPI制定方法。

虽然OKR和KPI有着本质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截然相反,水火不容。

前面我也提到过,OKR的KR和KPI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中的KR,我们说它是KPI,也没什么问题。

某app的业务负责人的OKRO app注册用户数达到五千万KR一二零二一全年新增用户一千五百万KR,二月活用户达到两千五百万,KR三新用户月留存率达到百分之四十。

所以OKR和KPI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

我用一张图表示了它们的关系,图片我放在了文稿里,你可以看一下。

正如这张图片所示,OKR的KR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KPI,一种是里程碑。

因为KPI的要求是可以量化,而OKR的要求是可以衡量,有着微妙的不同,你可以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也可以用里程碑式的关键节点来衡量。

量化的KR很常见。

比如前面提到的二零二一全年新增用户一千五百万。

里程碑式的KR,指的是关键事项的落地,难以量化,但可以衡量。

以索尼公司为例,彩色显像管电视的开发项目立项时的KR应该是一九几几年开发出彩色显像管电视,这就是一个无法量化但可以衡量的结果。

互联网行业常见的里程碑,KR有某某业务上线,完成推荐系统从零到一开发落地敏捷开发流程。

这些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KPI的缺点有两方面,一是只适合标准化的目标,稳定的工作。

二是会给团队带来不好的风气,比如故意定低指标,只顾短期效益,一切只看指标工作和考核,本末倒置等。

第二个重点技术团队的team leader做团队规划有三个常见做法,解决问题、优化性能和引入新技术。

但是因为没有结合业务目标,价值很难体现。

第三个重点OKR规划法关注业务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适合快速发展的行业。

第四个重点,OKR是一种牛逼的KPI,制定方法。

Kpi是KR的一种形式。

当你先明确业务目标,再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进行取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KPI.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你完整的制定过团队或者自己的KPI吗?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疑惑和困难?学完这一讲,你有解决的思路了吗?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

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