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179_第144讲_|_于艺: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动力

你好,我是贝壳找房店面平台及客户赋能平台事业部总经理余毅。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享了b端产品定位方面的一些经验与方法论。

在我看来,b端产品不是用于娱乐或消费,而是让经营者工作者更好的收获利益的。

因此,b端产品定位的关键是生存,一切相关的判断与决策,都可以围绕这个关键点来思考。

而在方法论层面,我们可以用财务结构定位、组织结构定位与实施模式定位等方法来做产品定位。

然而对于产品定位,我觉得只有方法论还不够,还需要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准确的对产品进行定位。

首先来看b端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要提升,就要先找到提升的方向和路径。

我们先来看b端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如下图。

首先,显性的是知识与经验。

知识的来源可以是业务,可以是互联网经验,则来源于工作及项目等经历中的积累,二者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刻意积累获取到。

比如我接触经纪人招聘这个系统的时候,对招聘这种业务只是参与过面试。

但在专业角度一无所知。

所以,从招聘的知识角度,我不但调研了专业招聘团队的工作场景,访谈了招聘的上下游用户,还关注了大概十多个人力资源公众号,阅读了不少人力资源基础的书籍,甚至还有经纪人行业研究方面的报告和书籍。

从经验角度,我开始自己尝试着招募经纪人研究各种招聘网站,一个月在boss直聘上沟通了两千多个人,推荐了一百多次面试。

还亲自面试了很多人从一无所知。

到一个多月过去之后,和一些城市的HR总监聊招聘业务时,对方会很惊讶,你一个做系统的怎么这么懂招聘业务。

其次,隐性的部分藏在冰山海面下的,是能力与动力。

这两点是在面试过程中比较难衡量的,也是在自我认知中比较模糊的方面。

因此,我们就针对能力与动力这两个点就知己这件事儿,分析它的方法论,再来识别自己的能力。

适配性。

先来看能力这个维度,我们可以记住这个公式能力,等于实践加学习加洞察。

在这个公式中,实践与学习可以得到知识与经验。

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经验,可以通过实践积累,就像我从招聘小白到被行家称赞,懂业务,获取知识与经验并不难,那洞察又该如何理解呢?懂业务浅层的理解,只是我可以像一个招聘专员一样,作业其实伴随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思考。

我发现其实很多招聘专员也说不清楚业务的本质,而这种发现本质的行为就是洞察。

当然,洞察本身也有深浅之分。

如上图所示,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时,都有一个渐入的层次结构,由感知到角色,到资源、到能力,最后到业务价值。

在以前面提到的那个最初失败的招聘系统产品为例,首先我们获得了最表层的感知,也就是接到了要做一个招聘管理系统的需求。

其次,我们知道了由谁来实现这个产品需求,以及有哪些角色参与。

但我们当时的洞察就到此为止了,并没有更深一层的去判断这些角色能够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在哪里,也没有去探究资源背后的能力是什么,以及最后核心的业务价值,也就是生存的源头在哪里。

这其实就是我们当时理解事情的层次不够。

但老实讲,大多数普通产品经理的认知,也就是到角色这层为止了。

因此,普通产品经理很多时候就等同于功能,经理就是接功能做功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如果我们利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论,利用组织模型定位方法,我们可以洞察到资源能力这一层,也就是用户所拥有的资源给他带来的能力是什么?他们能做成什么事儿?而利用财务模型定位方法,我们可以洞察到最核心的业务价值。

我们回忆一下组织模型定位方法是观察用户所在的组织形态,用户的部门结构。

他的上级是谁?上上级是谁,能拍板的人是谁?能决定他们绩效规则的人是谁。

而在我们的例子中,招聘团队的上级就是招聘经理,一般向人力资源总监汇报,而人力资源总监是向城市分公司汇报。

城市总经理对城市规则绩效有决定权,这就决定了招聘团队的资源,最终是由城市总经理决定,或者实际上由城市的人事总监决定。

那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必须搞清楚招聘团队做什么,怎么做。

其实和集团总部人事关系并不大,而是和城市人事总监关系最大,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解决他们的痛点。

再说说财务模型定位法,我们分析招聘项目的时候,会从房产经纪行业的成本结构去看,原来人是房产经纪业务中最大的成本结构也是最容易流失的生产资料。

房产经纪行业的年流失率超过百分之百。

那么招聘肯定是每一个城市分公司非常关键的事儿,除非系统能明显的给招聘业务带来提效。

否则,仅仅从简单的实现线上化管理、规范招聘流程的角度看,城市总经理一定会掂量规则和生产效率的轻重,决定是否参与和支持系统的建设。

但如果我们的产品定位是主打提高招聘效率,那根本不用什么推广,城市总经理都会自己找上门来,希望合作。

总之,你的能力越高,能够到达的层次就越深。

如果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洞察能力,可以参考这个分层结构度量自己能够到达哪一层。

如果你想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特别推荐一本书,是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

书中提供了一种全新可借鉴的思考方式。

大钱爷一指出,我们能看到的事物大多只是现象,而非原因,原因一定是思考后产生的,而思考是一门技术,是可以刻意练习和提升的。

例如,当他在乘地铁时,看到地铁拉手上的广告,就会刻意去思考这个广告一年市场规模和利润率应该如何测算,并在一周内真的找到了在拉手广告公司的朋友验证自己的猜测,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刻意思考和验证,锻炼了自己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再来看识别自己的动力适配器。

再来看动力这个维度,我认为动力等于热爱减恐惧。

因为动力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但很多时候这种热爱都伴随着恐惧。

举个例子,我热爱演讲,可我并没有成为一个演讲家。

就是因为虽然我发自内心的热爱公众给我的正向反馈,享受这种成就感,但是我也害怕在公众面前做演讲。

所以,当我们内心不再恐惧,就能够有动力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动力是最难改变的底层价值观。

但是在职业生涯中,当我们在进行行业的选择时,这个底层动力还是比较容易被改变的。

它的逻辑就是按照动力公式缩小恐惧、扩大热爱。

我们首先需要清楚热爱和恐惧,二者的来源在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热爱源于事业。

我跟很多朋友聊,发现,没有具体爱好的人是大多数工作中和同事聊发现大部分人除了爱好成就感、有挑战之外,很难讲出更具体的细分的行业职业或某类行为。

例如,到目前为止,接触了十几位招聘岗位上的从业者,很少有听到人说,我把做好招聘当做自己热爱的事业,那我们到底热爱什么呢?一定会有,只是我们没有体验到而已。

小朋友选兴趣班的时候,父母都会说试试看,舞蹈、围棋、美术、击剑、足球、篮球尝试了很多后,一般都能发现一个喜欢的。

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并没有在抱有这种目的,去体验不同的事物。

所以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热爱的到底是什么。

但归根到底,不论大人还是孩子,眼界越宽,体验的事物越多,就越容易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相信只要识别了自己动力的源泉,拥有热情的必要性,刻意的去开拓视野,你也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或工作,而恐惧源于能力的不足。

为什么我害怕在公众面前演讲呢?表面原因是害怕被笑话。

其实根本原因是认识到自己不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恐惧。

那我就需要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缩小恐惧,最终动力等于热爱减去恐惧。

不是光看你爱什么,还要看你怕什么。

总结,本文分享了b端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以及如何在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提升的方法论。

其实,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正确的方法论加刻意的实践,这两点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能力。

若是在扩大视野,就可以让我们不论是选择b端产品、c端产品,还是选择技术方向,都能获得不错的提升与成就。

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