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晋升指南_18_17_海绵学习法怎么找到你的10000小时

你好,我是华仔。

上一讲,我简要的介绍了自己总结的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

而它的指导原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的走红,跟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有很大的关系。

二零零八年,他在异类这本书里介绍了安德斯埃里克森教授的研究成果,并提炼出了这个定律。

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万小时的投入。

单纯说一万小时,我们可能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其实埃里克森在论文中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个十年定律。

如果一个作曲家从六岁开始练习,那么他的第一个成名作品发表时间不会早于十六岁。

如果他从六到九岁开始练习,第一个成名作品,会在大约二十二岁左右发表。

经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十年定律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证实,包括音乐、数学、网球、游泳和长跑等等。

如果我们把一万小时换算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定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平均一天投入三小时,一年投入三百六十五天那么十年,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万个小时。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意味着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花费十年时间。

一万小时定律所说的成功或者成为专家,是指在某一个领域,而不是所有领域一通百通。

所以专业聚焦对于一万小时定律的落地非常关键。

如果你从a领域转行到b领域,而它们的差异又比较大的话,那么你分别在这两个领域投入的时间是不能累加的,相当于以前在a领域的积累被浪费掉了。

换句话说,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投入了五千个小时的人才,在专业度上比不过专注。

在某一个领域投入了一万个小时的专家。

所以分清楚同一个领域和不同的领域是很重要的。

具体说到互联网行业的话,典型的领域划分,我放在了文稿中的图片上,你可以看一下。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级领域有产品运营技术、项目经理和市场等技术。

下面的二级领域有开发、测试和运维等开发。

下面的三级领域有前端客户端和服务端等客户端。

下面的四级领域主要是IOS和安卓一级领域的技术和运营,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二级领域的开发和测试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应该也是普遍共识。

但是像前端和客户端,IOS和安卓这种,他们是分别属于两个领域,还是属于同一个领域?不同的技能呢?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全栈开发,就提倡前端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开发都要掌握。

那么我们的一万小时到底是投入到哪个级别上才最有效果呢?是四级领域IOS,还是要在三级领域客户端?又或者是二级领域开发呢,我建议在三级领域这个级别进行投入。

因为判断是不是同一个领域的方法,就是看面对的问题和采取的思维方式是否类似。

至于工具本身并不是区分的标准。

以客户端领域为例,无论是IOS开发还是安卓开发,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在移动设备上做好和用户的交互。

都需要考虑用户交互、app性能优化和app生命周期管理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客户端和前端其实也可以算同一个领域。

因为前端面对的问题和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客户端其实是类似的。

这也是现在很多团队提倡的大前端概念的原因,毕竟两者关注的都是用户体验和交互这个领域。

但是服务端就很难和客户端归为同一个领域。

因为这两个领域面对的问题和采取的思维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客户端关注的是用户体验和交互,服务端关注的是数据处理和系统架构。

这就和跑步很像短跑名将博尔特可以参加一百米两百米和四乘一百米的短跑比赛,但是它不会参加五千米或者一万米的长跑比赛。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明确领域的边界非常关键。

因为这将影响你的发展路线,是在某个领域投入一万个小时的专家,还是在好几个领域分别投入几千个小时的多面手。

虽然多面手可能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如果你想在大公司,按照职级体系正常发展的话,专注某一个领域往往更有优势。

当然,如果你已经达到了p九以上级别,必须要整合跨领域的技术来打造成熟的业务作品。

那肯定是要在至少精通某一个领域的基础上继续跨领域学习的。

刚才我们说到一万个小时,相当于连续十年平均每天投入三个小时。

你可能会有疑问,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这样算下来岂不是不到四年就可以成为大牛了?很明显,这是不太可能的。

原因在于,工作中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只是让已经掌握的技能变得更熟练而已。

编辑效益是越来越低的,所以工作一个小时不等于学习一个小时。

这就像你练小提琴,每天都只练习生日快乐歌,这个曲子就算练十年,也不可能成为专业小提琴手。

你必须先练习某个难度的曲谱,熟练后,再来练习下一难度的曲谱,这样逐步提升难度,最终才能成为专业的小提琴手。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要高效的提升自己,就必须不断的主动学习新的复杂度、更高的技能。

等到工作中用得上的时候,抓住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练习获得经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如此循环往复,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一天的上班时间大约相当于两个小时的有效提升时间。

当然,这个数值不是绝对的,对于不断拓展创新的工作来说,大于两个小时,而对于重复性比较高的工作来说,小于两个小时。

因此,我建议你除了上班时间外,尽量保证每天能够有一个小时的主动提升时间,平均每天一个小时看起来好像不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互联网行业的人加班累成狗,感觉身体天天被掏空,周末又有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放松自己,成家的,还有家庭要照顾。

总之就是感觉钱总是不够,时间也总是不够。

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干脆就放弃学习了也有的人意志力强一点,会强迫自己去牺牲休闲娱乐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也很难坚持,通常都是三分钟,热血劲头一过就恢复了原样。

那么怎么解决时间不够这个问题呢?海绵学习法就是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我把这个方法取名为。

海绵学习法其实是借用了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海绵学习法的关键就是挤时间,它既不需要我们放弃所有的休闲娱乐,也不需要在累成狗的时候强行打鸡血,逼着自己去学,而是让我们通过长期坚持的方式达到积少成多,聚傻成塔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挤出时间来学习。

首先我们可以把起床的闹钟提前三十分钟。

比如原来七点半的闹钟可以改成七点,不用担心提前三十分钟起床,会影响休息质量。

习惯以后早起三十分钟,不但不会影响一天的精力,甚至可能反而让人更有精神。

早起的时间可以用来看书三十分钟,基本上足够看完一本书的一个章节了。

然后是通勤大城市的上班,通勤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每天往返就有两个小时了。

你可以根据通勤方式选择对应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果做公共汽车或者自己开车上下班,可以听书籍和线上课程的音频。

如果坐地铁,除了听音频,也可以看电子书和线上课程。

要是有座位,还可以看纸质书。

刚到工位的第一个三十分钟,这时候一般也没什么会议,也很少有人来打扰,大脑又是最活跃的时间,所以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不用担心这三十分钟会影响项目进度。

一天当中总会有其他事情浪费三十分钟以上的时间,比如不必要的会议、低效的沟通、玩手机摸鱼等。

如果担心影响项目进度,你可以在别的事情上提高效率。

大部分人在睡觉前都会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来放松自己,比如玩游戏、追剧、看电影、刷短视频等。

对于忙碌了一天的劳动者来说,适当的放松是必不可少的,比们不必完全放弃。

这些活动只需要从中挤出三十分钟就行了,比如少玩两把王者荣耀三十分钟就挤出来了。

从整个赛季来看,其实完全不影响你的段位。

至看一集电视剧也能够节省三十分钟以上的时间。

至于少刷三十分钟的短视频,就更加没什么影响了。

大部分人周末都会安排一些耗时很长的活动,比如购物、逛街、聚会、看电影、旅游和睡懒觉等。

至要你有意识的挤时间,很容易就能挤出两个小时。

比如购物、逛街和聚会的时候控制时间早点回去。

至于少刷无效社交的时间,旅游的时候做好时间规划,本来准备睡十小时懒觉,改为睡九小时。

这些方法对你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小。

但只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时间规模和个人的成长速度都是非常可观的。

我通过这种方式,一年阅读的非技术书籍可以达到八十本以上,技术相关的书籍可以达到二十本以上。

现然这些方法仍然需要我们稍微克服一下,人性的弱点,只是用不着头悬梁锥刺股这样夸张而已。

但是如果你连少打一两把游戏,少刷一集剧,这样的意志力都没有。

那么无论多么有效的方法,对你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讲我跟你分享了如何将一万小时定律具体落地的第一个关键方法。

海绵学习法当过海绵学习法,我们可以做到既不对工作,家庭和休闲有较大影响,又能够保证足够的时间来提升自己。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

第一个重点,按平均每天投入三小时计算,一万小时定律意味着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花费十年时间。

第二个重点,不同的领域面对的问题和采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投入的时间是不能叠加的。

第三个重点,上班时间不能直接等价为有效的提升时间。

我们每天下班后,还应该主动投入一个小时来学习。

第四个重点海绵学习法,不需要完全放弃休闲娱乐,也不需要强行打鸡血,只需要稍微克服一下人性的弱点,长期坚持,积少成多。

挤时间的来源包括早晨三十分钟,通勤两小时、上班,第一个三十分钟,睡前三十分钟和周末两小时等。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分析一下。

你目前每天的时间分布,你觉得自己可以从哪些地方挤时间,大约能挤出多久?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

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最后,送你一句话,不要让没时间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