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晋升指南_42_加餐三_10000小时定律成为大牛的秘密是什么

你好,我是华仔。

在第十六讲中,我给你介绍了我自己总结的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

而这套方法的指导原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那么这个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它有用吗?要怎么用,用它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今天这一讲,我将会带你搞清楚一万小时定律的来龙去脉,一起来破解成为大牛的秘密。

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发展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关键人物是必须要提的。

他们分别是本杰明布鲁姆教授、安德斯埃利克森教授以及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布鲁姆,是美国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在教育目标、分类和精通学习这两个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一九八五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如何培养天才,专门介绍怎么从青少年当中发现天才。

他研究了来自一百二十个成功人士的童年。

这些成功人士,包括音乐会上演奏的钢琴家、精湛的雕刻师、奥运会、游泳运动员、世界级的网球运动员、杰出的数学家、杰出的神经学家等,涵盖了科学、艺术、体育、医学和工程等多个领域。

他想确认到底有没有预测孩子未来成就的指标。

但是研究结论却推翻了这个想法,并不存在这样普遍适用的指标。

智商和孩子将来的成就没有直接关系。

既然如此,那么那些成功人士又是靠什么获得成就的呢?难道是完全随机的吗?也不是。

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成功人士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家人的鼎力支持,长期大量的练习和专业老师的指导。

但是对于长期大量的练习这个因素,布鲁姆没有明确研究出长期到底有多长,也没有提出一万小时定律。

布鲁姆虽然没有把长期量化,但是他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通往新领域的大门,于是很多学者开始跟进。

其中,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利克森就发现了一万小时练习时间。

这个现象,埃里克森对柏林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研究。

他让音乐教授根据潜力将小提琴学生分成三组,依次是顶尖小提琴家、优秀小提琴家和音乐教师,然后详细分析这三组学生之间水平差异的原因。

结果。

他发现,只有练习时间这个因素是区分不同组的关键指标。

顶尖小提琴家的练习时间比音乐教师多三倍。

后来,他又研究了中年专业小提琴演奏家,年轻时的练习时间,同样发现了练习时间这个关键因素。

为了进一步证实结论,埃里克森又对钢琴演奏家进行了研究,这次他挑选了专业演奏家和业余爱好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专业演奏家的练习时间是业余爱好者的十倍。

在这两组研究中,他都发现了一万小时。

这个数据如文稿中的图片所示,一九九三年,埃利克森把他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了论文发表。

这篇论文不但描述了详细的研究细节,还介绍了各种跟成功有关的研究和他们的分析框架。

但是他也没有提出一万小时定律。

后来,加拿大作家格拉德维尔根据埃利克森的论文结论,提炼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万小时的投入。

他分析了很多成功案例来证明一万小时定律的普适性。

比如,甲壳虫乐队走红前在德国汉堡的酒吧的演出时间超过一万个小时。

赛m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的编程时间超过一万小时。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编程时间也超过一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真正成材前的作曲时间超过一万小时,等等。

二零零八年,格拉德威尔把他的观点写进了新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这本书上架以后,雄剧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二十个星期半年时间,北美销售量超过了一百万册,从此一万小时定律变得广为人知。

因为在异类这本书中,格拉德威尔只用了一章的篇幅来阐述一万小时定律,并不能涵盖埃里克森论文的完整内容,所以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的主要观点是,一万小时定律过于简化了。

如何才能成功?这个问题会给人造成误导。

事实上,无论是格拉德威尔还是埃利克森,都没有说过,只要练习一万小时就一定可以成功。

格拉达威尔异类中也探讨了很多和成功相关的因素,包括环境、文化和时机等。

埃利克森在论文中也分析了家庭和个人等因素对成功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一万小时定律到底是否全面。

合理的做法是把一万小时定律理解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没有一万小时的投入很难成为专家。

但是有一万小时投入也不一定能成为专家。

要想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成为专家,还有几个关键的因素,也不能忽略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就做了很好的总结。

他指出,精深练习激情伯乐三个因素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关键。

第一个因素精深练习,你需要设定努力的目标,然后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的重复练习,更高要求的技能,才能提升自己。

写一万小时。

Hello, world不会让你成为编程高手,唱一万小时,两只老虎也不会让你成为周杰伦。

第二个因素,激情十年、一万小时的持续投入并不是小菜一碟,而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靠外力的强制或者自我意志力来强迫达成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个人的激情作为持续投入的动力。

所以你自己要喜欢这件事情,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第三个因素,伯乐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经验教训积累,单纯靠学员去试错,来找到所有这些经验和教训是不可能的。

需要有伯乐对学员进行观察,然后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和练习的方法,这样学员才能够快速提升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本书整理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图示,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从文稿中的这张图里,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单纯练习一万小时是不够的,还需要个人的激情作为动力以及优秀的伯乐进行指导,这也就回应了人们对于一万小时定律的批评。

不过,刚才我们提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和体育等传统领域。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万小时定律的应用可能还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没有伯乐怎么办?传统领域的发展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训练体系非常成熟,有很多优秀的专业教练能够对你进行指导。

相比之下,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历史就很短了也不存在成熟的训练体系,更没有专业的教练能够像小提琴、网球那样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训练。

所以为了保证一万小时投入的效果,我们需要一些变通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团队内部找导师,不一定是主管同事中的高手,也可以在代码review、设计、评审和方案讨论的时候,拉上导师一起参与,给你提建议。

第二种方法是看书和学习线上课程。

书籍和课程都是作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一次梳理与整合,对经验和教训的一次总结和传承。

所以购买一本书或者一门课就相当于请了一个教练。

虽然它不能提供实时和具体的指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详细的了解一个领域。

第三种方法是参加行业会议,行业会议会邀请业内的专家来进行分享。

每个分享主题也都是很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对你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种方法是参加线下的训练营。

现在有一些机构开始尝试线下的训练营模式,邀请行业内的优秀人才作为导师,针对某个主题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来提升学员的能力。

训练营的模式和运动员教练很类似,能够实时的对学员进行指导,效果是最好的,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也是最高的。

第二个问题,技术变化太快怎么办?跟传统领域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要快得多。

比如最近十年影响比较大的新技术,就有大数据app开发、微服务、容器化和人工智能等。

而且各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变化也很多,典型的就是前端开发,包括jquery、 HTML五、node和view、 reactor和angela等。

技术的快速变化确实会导致之前的一部分技术积累,在新的环境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比如现在我们很少用flash来做开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前在那个领域的积累完全归零。

首先,很多基础的技术是不会频繁变化的,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浏览器、网络等。

比如,虽然IOS和安卓开发是最近十几年才兴起的,但他们的基础仍然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编程语言。

这些老技术。

其次,新技术往往是在老的技术基础上进化出来的,他们的目的是更好的解决老技术的问题。

比如,jquery是为了解决javascript dom编程太复杂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viview、 reacor、 angangle等前端框架。

又是为了解决大型项目中使用jakery所导致的难以维护和协同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

所以技术的变化不但不会让我们之前的积累失去价值,反而还会让我们之前的积累更有价值。

绝大部分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业界顶尖的公司或者专家,结合他们以往的经验,在发挥他们天才的灵感才创造出来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也就无法推陈出新。

现在我们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关注的是怎么成为顶尖的领域专家,比如小提琴家和钢琴家等。

但是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成为专家,更多的时候只是想熟练掌握一门技能而已。

比如,我们大部分人学开车,只是为了上下班、通勤、节假日、旅游,或者当司机赚钱,而不是成为f一赛车手。

大部分技术人员学习REDIS也只是为了学习原理,方便在项目中使用,而不是想成为REDIS的开发者。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只靠一万小时定律来规划学习安排,显然是不够的。

美国学者乔西考夫曼在关键二十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这本书当中指出,如果学习目的不是学精,而只是学会,那么只要花二十小时就可以快速掌握一项新技能,考夫曼并没有否定一万小时定律,而是指出,针对不同的目标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要一概而论。

如果全都套用一万小时定律,时间和精力肯定都不够用。

所以他总结出了一套提升学习效率的二十小时。

学习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解步骤,把技能最大程度的细分分成若干小步骤。

第二部分充分学习,基于分解步骤得到的小步骤逐一练习。

第三,部分克服困难,克服练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包括生理、心理、情绪、工具、环境等等。

第四部分集中练习至少用二十小时集中学习最重要的小步骤。

虽然我暂时还没有看到针对二十小时学习法的严谨的科学研究和证明,但他看起来确实很符合人的直观感觉。

比如我们学车的过程就非常符合二十小时。

学习法比试分为四个科目,每个科目有固定的考试项目。

我们在教练的指导下,针对考试项目逐一练习,最后通过考试拿到驾照,真正练习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二十个小时。

在互联网技术行业,如果你想初步入门某项技术,可以按照二十小时定律来进行实践。

不要看到某个技术就觉得要花费太多时间,还没开始就把自己吓倒了,结果一直都不去学习二十小时定律。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一上来就深入研究源码。

这些东西可以先从掌握基本的使用开始来学习技术,这样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使用,然后有时间和有需要之后再逐步深入这一讲。

我跟你分享了一万小时定律和二十小时学习法,这两个跟时间相关的学习理论。

其中一万小时定律是专业领域提升的总的指导原则,而二十小时定律适合指导你快速入门学习单项技术。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

第一个重点,布鲁姆发现了长期大量的练习,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艾利克森发现了一万小时练习时间是成功的关键指标。

格拉德威尔提炼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并加以传播。

第二个重点,单纯练习一万小时是不够的,还需要个人的激情作为动力以及优秀的伯乐进行指导。

第三个重点,一万小时定律适用于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

而如果只是想熟练掌握一项技能,采用二十小时学习法会更合适。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评估一下你在目前的专业领域大概投入了多少时间。

如果你觉得自己投入了足够的时间,但是能力却没有大的提升,你觉得可能的原因在哪里?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

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