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白的架构课_60_49往来无白丁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思考质量
你好,我是郭东白。
上节课呢我们提到了要和有优秀思考力的人碰撞,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考质量。
那么如何识别有优秀思考力的人呢?在认识了优秀的人之后呢,你又怎么才能跟他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呢就先从判断一个人的思考力这一步开始判断一个人人的思考力呢非常难。
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这种情况呢在面试中经常出现。
我们需要在几十分钟的交流过程中,对一个人的思考力做出评价。
对这个问题呢没有标准的答案。
我简单的分享一下我的办法,就是呢问他做过什么重要决策。
一个人做过的最重要的决策,往往代表了这个人思考力的极限。
那这个问题的问答过程中呢,对方往往会给出一个案例。
这个过程中呢你紧接着就可以追问案例中的细节,然后引出更多的决策和更多的细节。
这个问答和探索的过程呢,最后让你对一个人的思考力呢形成判断。
这呢是比较流行的场景,是面试方法。
你可能也听说过,这是star面试方法。
对思考力的判断而言呢,我们需要重点考虑以下的五个因素。
第一,案例的真实性。
很多时候呢面试候选人呢可能会夸大自己的贡献,甚至给出一个凭空念找的案例。
那么你一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呢就是判断案例的真实性。
我在大厂面试中呢,曾多次发现候选人呢给出了尚未发生的案例,怎么发现的呢?就是预期结果和实现方式之间的逻辑细节讲不清楚。
尤其当问到一些特殊场景是怎么处理的时候呢,很明显发现有些人开始现场发明创造了。
一般来说呢,每个人最有价值的决策跟会跟他的岗位和经历有关,是具有一些特殊性的。
如果深入这些逻辑细节,肯定有很多相关的支持,证据,不为外人所知,而且思考的非常完善,这才是对的。
第二,洞察的价值人人都会思考。
但是思考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洞察呢?是否有价值呢?洞察的价值呢可以用有效时间和资本回报来度量。
所谓有效时间,就是这个洞察的有效时间范围有多长。
而资本回报呢,就是这个洞察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我们在模块以加深中呢分享过关于速卖通的技术战略,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对我们洞察做了详细描述,你可以回顾一下第三思考者的贡献度。
这时候呢候选人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洞察,你可能会很钦佩。
但是真正来自于这个思考者的贡献度是多大呢?这个洞察是来自于他自己还是身边的同事呢?所谓归因过程呢非常重要。
有一家公司呢如果有非常高质量的洞察,最终呢肯定会广为传播,被行内,甚至被行业所知晓的。
这时候呢叫认真查验思考的起点了。
这个洞察呢从哪里来?一个极端稀缺的洞察呢,往往有一个非常极端的条件,就是这个人呢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数据和知识。
而这个过程呢特别像武侠小说里那种跌落山崖的故事。
也就是说呢,一个高质量的洞察背后呢,如果缺乏配套的周边,那么这个人呢可能只是听说,并且附述了别人的洞察。
那在模块一的加深呢,分享了关于速卖通的技术战略,其中就有一些非常稀缺的。
只有我们才能观察到的用户行为数据,真的才让我们坚定了技术战略转型的决心。
我手里拿的这些数据呢,并解释了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
那么我的洞察呢,就是可以溯源的这呢才证明我的洞察的真实性。
第四呢是思考难度。
思考难度呢是指这个思考难在哪里?比如说这个人思考的内容呢是不是有独特性呢?思考路径是不是很少收集到的证据是不是有说服力?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判断一个人思考难度呢,必须要以他当时所接触的信息为准。
比如说我的团队呢在二零一五年推行docker,当时呢国内其实还没流行,大多数人呢都没意识到docker的真正价值。
那时候呢去尝试一个尚未在国内有任何成功案例的基础设施呢,就需要非常缜密的思考了。
但是两年之后呢,国内docker发展做的如火如荼,那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思考的难度呢就几乎没有了。
有五可重复性。
就是在判断完思考的难度之后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想想这种质量的思考,是对方有能力重复的吗?还是就是一个傻孩子捡了一个宝。
有些很辛苦工作的人呢非常强不起解。
那些简要保的人。
但事实上平凡又好用的人呢,背后呢往往有实力支撑。
所以你判断一个人的思考质量呢,一定要从多个案例上来看。
如果一个人按人的高质量思考,来自对数据的执着,对思考维度的探索、见识的广播,那么这种课重复性呢就非常有价值。
这些问题呢不论是真实性、洞察的质量、贡献度和难度,其实都是你的主观判断,主观的判断呢很有可能只是片面的判断。
那么在这种场景,下一个比较好的追问的问题,可以是你怎么评价你自己的思考质量、贡献度和思考难度呢?关于真实性的追问太多呢,有时候呢会给对方非常差的影响。
比较好的办法呢就是向对方询问客观的第三方的资料和背景,然后通过第三方来验证案例的真伪。
我在这里说个题外话,有人喜欢用脑筋急转弯的项目呢,判断一个人的思考力,其实呢这不是一个片刻的判断。
因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呢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多数人呢没有创造高质量的题目的能力。
所知道的题目呢多数来自于题库,而题库呢又被各类应试网站呢大量解析。
所以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呢不一定有高的思考力,充其量呢只是有比较好的记忆力而已。
而且呢脑筋急转弯呢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会用到,哪怕能真的找到这类题目的旷世器材,他也不一定能够在日常思考中呢贡献卓越的洞察。
好了,言归正传,跟思考力相关的面试问题呢,我呢一般都问的比较普通,有时候呢我甚至会请HR呢提前通知给候选人。
比如说呢你做过的最重要决策是什么?你怎么思考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的?你认为你自己呢能为行业带来的价值是什么?你前之前做过的最大价值的技术创新是什么?其实这几个问题本身不重要,重要的呢是我们根据候选人的问答,在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是第四层的问题上继续探索。
这个探索过程呢,我认为更能判断一个候选人的思考力,尤其是在鉴别真实性的充分性和贡献度上。
但这个探索过程呢,同时呢也显示了你自己的思考实力和理解能力。
那这种场景中呢,通过对某个案例的衡量、逻辑细节的探索、思考质量的分析,以及这些案例形成这个人的贡献度、思考深度和肯定。
除非性的衡量过程呢,就是呢你识别一个人的思考的办法。
简单总结一下,判断一个人的思考力呢可以从某个案例的价值和质量出发。
不过这里呢还有一个判断呢,这两个维度都需要我们进行某种形式的质量判断。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形成这种判断呢?刚才讲的洞察的价值呢,可以通过估算这个洞察的持久性以及商业价值来度量。
当然呢商业价值这个属性判断呢,就是对一些科学或者设计领域的洞察呢并不适用。
比如说数学、物理、哲学以及计算机架构领域的设计模式、系统架构等。
但是量化这种类型的洞察的研究工作呢,其实很多人都在做最好例子呢呢比如就个论文,索性比如说science citation index,就是对一篇文章的科学影响力的量化。
而这种量化简单概括出来呢,就是对影响范围的量化,以及对影响对象的权重判量。
那么这种简单的量化模型呢,就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一个洞察价值的方法。
你可以从一个洞察能影响到的人数,以及被影响人的重要性来出发,来判断一个人的思考价值。
接下来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尚未在实践中验证的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判断这个人的思考质量呢?我们可以从三点出发,第一是逼近本质,哪个思考的结论,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哪个思考的价值就越大。
第二,假设契合哪个思考结论的前期假设越少,哪个思考价值就越大。
第三,场景契合,哪个思考背后的模型和场景契合度高,哪个思考的价值就越大。
关于这点呢,论断呢,我们在模块一人性洞察。
这节课呢举了拼多多的案例,你可以回想一下,这呢我就不重复了。
关于第二点的论断呢,我来举个例子。
我们经常看到呢公司里有些做商业模式变化。
一般来说呢一个商业模式越简单,价值就越大。
比如说电商结台的b to c模式呢,就是呢一个电商上有很多的严肃经营的,越大比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大b这些人呢怎么判断拿货在平台上做售卖平台呢?会帮助这些商家获取流量服务好客户。
但有的时候呢这种大b呢不好找,他们的商品价格呢没有竞争力。
那么有人就提出了m to b to c的模式,就是平台呢试图撮合制造商m让他们来供货。
然后呢,有个经销商d啊,distribute不拿货做商品的代销。
然后呢,但是呢他们直接服务于平台的用户c听起来呢这个模式一下就解决了前面的供给问题。
分销商呢没什么风险,所有钱呢都是增量,似乎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事情。
而制造商呢本来就没办法完整的渗透一个市场,现在不断有人人帮他们经营,甚甚至还会出一些营销费用,好像也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事儿。
除此之外呢,平台用户的需求呢也能得到满足。
这样一看呢是一个win win win的三赢局面,但是呢现实其实很骨感。
真实情况下呢,平销商代理一个新制造上的商品呢,其实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好卖,真实的市场有多大,要么卖断货,要么就会有大量积压。
那教育用户的成本呢也很高,平台和经销商呢其实也不太愿意出。
那么如果某个市场和客群本来就不是生产商的重点,生产商自己呢也不愿意大量投入。
那么这个模式其实呢是很难启动的。
也就是说呢这个模思考呢引入了新的错误的假设,这种靠增加系统角色和功能来肯定问题的思考误区呢在软件架构呢也很常见。
你肯定听说过这么个讽刺。
软件架构中呢没有通过增加一层抽象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有呢,那就是增加两层。
关于第三个论断呢,我也举个案例。
其次呢,我和我团队做风控体系的季术复盘,团队同学一直的讲风控设计的完美性和合理性,可以解决本季度内发现的一切问题。
我最后总结了一句话,我说,除非你们可以用黑产的方式来建模,否则方法和结论肯定都是错的。
原因很简单,同学们对思考对用户建模是不是合理的,是基于业务团队遵纪守法的普通用户模型。
而贼的目标和行为呢跟普通用户呢完全不同。
我们必须采用跟业务完全不同的用户和行为模型,才能有效发现分控漏洞。
好了,判断一个人思考力的问题呢就讨论到这里。
接下来呢我们再聊聊千里马和伯乐这个话题,你可能说了,你是个CTO,每天接到那么多人,有的是聪明人呢和你交谈,难保。
我呢是个一线员工,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思考力的人来交流呢?其实不是的,我们身边呢有的是高质量洞察的人,CTO呢也是从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我经常和一线员工交流。
在我看来,一个刚刚毕业的校招上的洞察呢,不一定比一个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查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每个人呢都从自己的观察视角出发,都可以有高质量的思考。
区别不在于思考的问题是什么,而是对这个问题洞察的质量。
一个毕业生呢接触到的信息有限,工作经历也短。
但是呢他比我这个CTO拿到的数据更细节更早,更原始。
他呢没经历过我的失败,所以呢不会过度关注风险。
他呢没有我这么长的从业经历,也就不会受那些已经衰败的技术所影响。
他在学校里呢接触到了很多没接触过的理论学者和新思潮,那么他就有机会带来更前沿的创新。
所以呢我经常在毕业生中呢听到呢非常有高质量的思考。
我相信呢你也一样会接触到很多比你成绩低,甚至比你成绩高的人。
你肯定相信成绩低呢不等于思考力低,成绩高呢也不等于思考力高。
多数时候呢我们身边呢不是没有优秀的思考者,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
正所谓其征,无马虎,其成不止马也。
另外呢我也分享过一个观察,一个有深度逻辑洞察的人呢通常是偏执的,他们呢往往会形成相对完整变变自洽的认知。
知系系得出的结论呢可能听起来呢非常不断。
但是任何一个武断结论的背后呢,往往有一个观察和性的逻逻辑点点以及逻够完整的逻辑辑理。
有时时候呢,他的逻辑起点不一定确确以是逻辑逻理理量量非高的,也会值值得学习的偏执的人呢。
其会在公司里呢是是不讨讨人喜的,往往这种人面试试时候呢,也会会让试官不舒服。
服及交流流程。
程也所所很很多人,哪怕见到有思考力的人,一般都是躲躲远远的。
也就说说呢一、优秀秀大脑脑也需要伯认知体系。
你作为一个伯乐呢,你要能够容忍这些人的偏执,说的抽象,你一点的是不是呢?你要能跨越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去欣赏他逻辑的美。
如果你能判断一个人的思考力,也能在单个问题上判断思考质量,也善于发现并愿意和高质量的人相处。
那么你应该怎么和他相处才能获得长期的信任呢?这里面有两种态度,一种呢是理想主义,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
另外一种呢是实用主义,就是小人之交淡如你的态度。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态度呢?前一种的态度呢跟晋朝的清谈有点似相似啊,有点像我们哲学家之间的关系。
你们会在一个问题上做深度的思想碰撞,问题本身不具备实用性。
所以交流呢是在逻辑层面呢。
第二种态度呢是一种基于现实问题的互助的关系。
这种关系呢基于一个现实的目的性很强的场景,你呢和另外一个人在场景下形成思考合作,各自用不同的思考方式解决一个问题。
我个人经验呢是前一种伙伴呢很难在公司里内部找到。
我身边呢其实也没这样的人能够维持高频的深度交流。
我感觉呢对一个处在工业的建立,找到这样交流伙伴呢,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反而是美国大学和研究所里呢倒是经常有这种场景。
不过呢往往交流比较频繁的两个教授呢,也是有一些共同背景,或者呢他们对某个问题呢有长期的共同的兴趣。
在互联网企业呢,我认为基于实用主的态度呢,更容易找到思维的伴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而形成的合作,最终指导决策,各自收获利益。
而这种合作方式呢还有个好处,就是最终会形成一个从思考到实现的反馈闭环,可以让思考者呢从实践中发现思考的漏洞,从而进一步提升认知。
这种思考的合作过程中呢,有点像我们之前分享过的架构。
复盘过程中你呢要不断的问正确的问题,让这些正确的问题滋养一个优秀的思考者。
这个过程中呢,你会让他觉得你每次和你交流都是在提升他的思考的质量。
换句话说,在他的眼里,你们是往来无白丁。
如果你们交流呢能到这个境界呢,我相信你们的信任关系呢肯定会逐渐提升。
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呢就是这么多。
我简单总结一下,这节课呢我们讲了怎么去判断一个人思考力,怎么跟一个有优秀思考力的人长期合作相处。
不过呢我觉得这些呢都还是树的层面。
所以在总结过程中呢,我想讲一个道德层面的理念,那就是保持合作的心态,是你教到更多高质量思考的人的前提。
有的思考合作呢会有那么不愉快的结尾。
比如说合作的一方呢觉得自己的想法被盗取了,或者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
对这种情况呢,我的态度呢是想法罕见,不值得隐藏,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当个保释的保去保护。
比如我写这个专栏,其实背后呢也有同样的考虑,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不是说我这个CTO就没价值了,我的招数就没用了。
反过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呢,他如果能帮到你呢,那证明想法就是有价值的,而你的反馈呢也会给我增加信心。
如果很不幸呢,我的想法没帮到你那你的反馈呢同样会帮助我们两个提升。
毕竟一个人实现想法的带宽有限。
你的存在呢能让我的想法能接触到更多的场景,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能不能形成回报,我认为呢你愿意尝试的那一瞬间呢,我就得到了回报。
笛卡尔说呢说我思故我在,我觉得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我思亦在故我在。
所以我要感谢你,也感谢你学习实践这门课程。
最后呢就是我们的思考题环节了啊呃这里面的三个作业你可以任选一道来回答。
第一,你有没有判断思考力的方法呢?如果有的话,建议你描述一下你的成功案例。
第二,判断一个人思考力呢,其实也包括识别伪装者的能力。
我之前呢被称为面试杀手,就是我很擅长识别那些拿别人的思考来充数的人。
你呢有没有很好的界别思考赝品的办法呢?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时候呢和一个有很好的思考力习的人相处呢其实是很难的。
你有没有失败或者成功经验给大家分享?好了,欢迎把你的思考和想法分享到留言区,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