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东白的架构课_59_48架构活动中的思维模式下实用主义和反思思维

你好,我是胡东白。

我们上节课讲了架构师在架构活动中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还强调了这些思维模式是阶段性的,要随着架构活动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与此同时呢,我们还强调了这些思维模式是实施前的。

那么进入架构活动执行期和复盘期呢,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呢?这节课呢我们就来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我们先来看看架构活动中的实用主义思维。

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我们就要最大程度的保障用户价值交付了。

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答案呢是实用主义思维。

如果具体到软件架构的上下文里,实用主义思维指的就是以实际增值为检验架构设计的唯一标准的思维方式。

实用主义思维呢是近代美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呢它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时至今日依然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思维方式。

不过实用主义思维呢并不是美国人独有的,除呢其实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思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有非常多思想家,非常崇尚实用。

即便是最具理想主义的庄子,在他的部分文章中也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

屠龙之际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除此之外呢,还有距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比如说邓小平理论的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如果说呢你是一个兴奋实用主义的架构师,那你肯定会认为模型和架构设计其实都要以实际的价值和最终的商业成败去理解。

换句话说,商业的成功就意味着架构设计的正确性。

这里呢需要注意一点,实用主义呢跟上节课讲的实证主义不同,虽然它和实证主义一样,都受科学方法的影响。

但是实用主义呢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工具,一切理论都由它所带来的实际增量价值来判断,没有产生价值和实际影响的理论就是虚无的,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呢能带来持续价值的理论呢就是真理。

跟实证主义对比之后呢,我们会发现实用主义思维呢在一定程度上是轻理论重实践的。

相比之下呢,实证主义的核心理论呢是先从理论规律出发呢,实践呢是对理论的检验。

一般来说呢,架构师的成长主要靠从架构活动中总结和沉淀的规律,同时呢要不断修正这些规律,最终呢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

所以我们上节课呢才强调从职能定义上来说呢,我们就要求架构师必须要坚持实证主义。

你甚至要相信,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结果的失败呢不一定代表规律的失败,不能一上来就放弃对规律的信心,而是要进一步分析规律失败的根因,然后再做出相应的修正。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课程一开始就说明了,我会把实证思维当成贯穿架构师职业生涯的思维方式。

但是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到了架构活动的实施阶段,就要改为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呢?我们不是说架构是要关注整体的结构性呢,那么改成实用主义思维的时候,还要不要关注规律和模型呢?这些都是好问题啊,架构活动在实施之前呢,相当于还一个还不存在的想象,没有任何实际的载体。

在架构活动的初期呢,为了完善这个想象,我们不断的强调全方位的思维和批判思维。

而一旦到了执行期呢,要做的工作呢就是把想象转化为现实。

那么的目标呢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它一个被实现了的想象,才是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能够被见证和检验的理论。

而这个检验的过程呢,就是对架构理论的一次实践和验证。

我在文稿里呢发了一张图,展示了这个论证的过程。

听完音频呢,你可以去看一下,我呢再来解释一下这张图。

架构。

理论呢的架构规划呢属于理论部分。

而项目交付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结果和最终的价值创造呢属于实践部分。

直到交付之前,架构规划呢仅仅存在在理论世界之中,没办法创造真实的价值,也没办法接受检验。

因此呢我们要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最大化实现过程,尽力保障交付。

只有这样呢,一个存在于理论世件的架构规划,才能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来。

也就是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实践结果,交付用户价值,其实是实证主义得到验证过程的一个必要条件。

原因呢很简单,如果你的规划呢停留在图纸之中,那么对规划的验证甚至是部分验证也就无法谈起。

如果说一个架构规划是一个不完美的完成,那至少保留了部分的验证能力,是有价值的这呢?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模块二强调交付最小价值单元的原因。

这个理念呢也跟我们法则五中最大化,企业生存的理念相契合,活下来呢永远是第一优先。

架构呢也是如此,只有架构思想能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来,你才能得到反馈。

所以整个职业生涯呢都要相信实证之中。

但是呢在这个阶段呢,你还是要用实用主义的思维去指导行为,这样呢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实证主义的理想。

这两种思维模型呢不是互相冲突的,仅仅是在使用的场景和范围上有差异。

当然呢并不是所有的架构活动刚到实现阶段呢,就马上进入生离死别的取舍。

多数时候呢,我们完全可以坚信实证主义首先要关注建模,对规律进行抽象和利用。

在极端取舍的时候呢,采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来保障生存,有了实物主义的思维的保驾护航,就能以最大的概率完成我们的架构活动。

那么到了复盘阶段,我们还要坚持使用实用主义的思维吗?答案呢是否定的。

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呢,是就是反思和分析思维。

我们在模块二中呢提到过,在交付结束之后呢,最重要的节点呢就是复盘关于具体的复盘动作呢。

我们在模块二里呢有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你可能很容易联想到的反思思维。

是的,我们在这个课程中呢反复提到了反思这个词,这个词呢其实有些被用烂了。

我先来试图解释一下反思这个词,统一我们的认知。

首先呢反思是批判思维的一个具体应用。

反思呢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是基于逻辑思维的、理性的、怀疑的和公正的思维方式。

其次呢,这个过程呢主要作用对象呢是你自己反思呢,首先是一自我批判的过程。

我们前面提到的批判思维虽然包含反思,但更多的呢是对一个客观的对象,也就是对架构规划进行批判。

而反思。

一般来说更关注的呢是自己,这是一个怀疑自己或者是团队的过程。

最后呢反思的内容呢主要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复盘过程中的思考对象,就是你在架构活动中思考过程本身说的更直白一点呢,你在为过去思考的逻辑找bug,我到底呢是因为什么思考方式的缺陷导致我漏算了。

反思呢还有其他的含义。

但是我认为呢这是以上三点呢是最主要的新法。

你如果能在日常过程中呢把这个新法应用好,那思考力肯定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

不过呢可能你在学习复盘这节课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

在复盘过程中呢,这个我呢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参与架构活动的。

整个集体是从决策者到赞助者,再到执行者的每一个人。

而你作为架构师呢,只是在帮助整个公司完成复盘的反思。

那么有了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复盘就完美了?答案是肯定不够的。

反思呢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所有参与者的思考态度的问题。

在研究架构活动的得失的时候呢,不把自己的失误排除在外。

但呢这并不能保障找到所有的根因。

要知道呢一个项目的失败呢跟导致这个项目失败的因素是或得关系任意一个强依赖失败了,整个项目失败了。

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所有的相关因素呢?复盘呢英文里面有一种说法的叫做post motem,直译起来呢就是尸体解剖。

那这个过程中呢,我们需要的思维方式呢其实就是剖析的方式,也就是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呢跟上节课提到的全方位思维呢正好是相对的。

很显然呢,全方位思维呢在复盘过程中呢是帮不上忙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架构活动在整体上出问题了。

现在的目标呢是寻找根因,找到一个或者多个导致整体失败的因素,而不能认为呢是失败呢,就是整体的四百有责任大家一起扛。

那么在分析思维的模式下呢,需要怎么样的思考过程才能最大化复盘的价值呢?第一,要分解问题。

分析思维呢本身就是把一个整体拆成更小的更容易理解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要从多个维度上做拆解,把副本题拆成更细粒度的子问题。

这里呢重点在于控制分解的维度和分解的力度。

你作为一个架构师呢,你要把注意力放在最终能创造价值的维度之上。

首先呢你要能找到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维度,然后呢再在这个维度上持续分解和下钻,发现更细粒度的关键点。

最后呢你要把那个通过最小改变就能带来最大增值的点,作为你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我们之前呢介绍的复盘过程当中,五个vse呢就是分解和下钻的具体方法。

第二呢是发现重点,影响一个架构活动的因素太多了。

多数时候呢通过一次复盘得到的结论的有效性呢是存疑的。

所以最重要的呢是找到两到三个高价值的改进点,而不是找到几百个不一定有啥项目效果的呢跟进项目。

这呢是一个深度思考和发现的过程,不是把任务简单的分配给不同领域的执行者的分解的思考的过程。

第三呢是追溯本质。

在复盘的时候呢,要在探索问题的本质过程中呢,不断深入发现抽象的、跨领域的,在更长周期中有效的不变量,在这些不变量上做提升,从而带来更具普遍性的价值。

那这个过程中呢,架构师指责是呢是在逻辑上挑战一个复盘者的思考的同时呢,还能对不变量的价值做出判断,直到找到高价值的不变量为止。

同样呢,我们在之前的复盘环节中,对怎么寻找不变量来推进思考的过程,也有详细描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我呢在文稿里放了张图,展现了我刚才描述的整个过程。

听完音频呢,你可以去看一下,你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跟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对比一下,其中的差异呢还是很大的。

这里呢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你养成深度的分析思维的习惯之后呢,它呢会帮助你提升自己你的全方位的思维能力。

因为你在做全方位思维的时候呢,其实就是把每个执行领域或者每个维度上的细节思考委托给其他人去完成了。

但是很显然呢,这个委托过程呢不是完美的,最终要最会遇到失败。

那么你在细节上做深度复盘呢,肯定会给你带来更高质量的全方位思考。

并且呢也帮助你识别委托者的漏洞,以及验收逻辑的漏洞。

最后呢我们对这两节课里面讲的四种思维方式呢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架构。

活动呢生命周期呢有很明显的特征,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

为了帮你更好的理解这个一点呢,我在文稿里放这张图,你可以看一下,我呢解释一下这张图的内容。

在目标确认、可行性探索以及架构规划的过程中呢,我们要最大程度的使用全方位思维。

这个使用程度的分值呢发生在目标确认环节上。

而在可行性探索和复盘阶段呢,我们要使用批判思维,所以呢代表批判思维,使用程度这个曲线呢有两个分值。

第一个呢较大的分值呢是在可行性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批判思维呢来保证风险和预案的评估足够客观,而不能沦为形式。

第二个分值呢是在总结复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批判思维呢来提升参与者的思考质量。

到了规划确认的后期项目启动阶段,交付和全面上线的阶段呢,我们就需要采用实用主义思维。

而到了复盘阶段呢,我们主要采用反思和分析思维方式。

这张图呢也传递了这么一个观点,就是每一种思维式呢在每个节节上上呢都可以创造价值。

这些思维方式不是零或一的状态,而是在每个节点上呢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举个例子,在节点二代的目标确认环节呢,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呢是全方位思维。

但在这个节点上呢,有一个步骤呢就是判断和锁定核心执行团队。

这个时候呢坚持实用主义的思维呢就至关重要了。

这时候呢你要以最大化实践制成功的概率呢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首先选择能拿耗子的好猫。

好了,今天的内容呢就是这么多。

我来总结一下,我们这四节课呢讲了很多思维模式啊,如果你要感兴趣,你可以看看相关的哲学书籍和课程。

这方面的文献呢其实有挺多的。

几乎我们提到的每种思维模式呢,都有人花必生的精力呢去研究。

不过呢我没有把每种思维都系统性的研究过,甚至不能说真正理解了一种模式。

在学习方式上呢,我其实呢更认同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思维模式呢都需要大量的机会去验证。

但我们的生命有限,没有办法学到滚瓜烂熟,然后再多个平行宇宙中做AB实验。

所以呢我采用的办法呢就是在最早的时间点去实践,好用呢就延续。

如果试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看看我是不是学的不到家,没后到处找文章和书籍看一下,回头再去尝试,或者呢换一种学术或方法论。

对我个人而言呢,这种先尝试再学习的过程呢更容易易一些。

因为很多哲学书籍呢开始来带烧脑,学习成本也很高。

所以呢如果你喜欢这两节课里提到的任何一种思思维模式,我建议你不要等今天就在工作里尝试一下吧。

最后呢是咱们的思考题环节,一共呢是三个思考题。

如果你有心得呢,那么答案都应该比较长。

我建议你呢选择其中一个做深度的回答。

第一呢是关于批判思维,有这么一个悖论。

一个持有批判思维的架构师呢,在一个信仰驱动或者是等级森严的企业文化中呢,其实是很难生存的。

教主们呢都认为它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杠精。

但事实上呢,正是因为它这种文化中缺乏理性思维,它呢才能最大程度的创造价值。

反倒是人人都是理性主义者的学院型企业。

它的批判思维呢就没什么价值了。

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悖论呢?你见过类似的案例吗?第二题呢,我们整个课程呢都是基于理性思维的这呢跟我个人的思维模式有关。

我不太相信靠信仰来提升成功概率的理念啊,甚至是拒绝相信的。

我在人类历史上呢,信仰的价值的确非常大,尤其在战争中,这呢也是我个人呢没有太思考清楚的地方了。

那么在你自己的职业经历或者学习中,你有没有看到过由信朋动而带来成功的架构案例呢?如果有的话,请你描述一下背景和发生的事情。

第三题呢,任何思维模式呢都需要一个能被接受的交流流环,否则则你就像被关在分人院里的智者。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是如何从分人院里逃出来的呢?欢迎把你的思考和和法留留留留言区,我和和交交也欢迎把你的课程分享给朋友和同事我们一起进步,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