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50_第40讲_|_技术人投身创业公司之前,应当考虑些什么?
你好,我是余胜,一个积攒了许多创业惨痛教训的老程序员。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话题是,技术人投身创业公司之前,应当考虑什么?创业火热。
回想过去十来年的热点,移动互联网、海淘、云计算、微信、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
虽然技术和商业的大潮起起伏伏,但创业的吸引力、关注度却始终保持在高位,而且这些热潮也大多和技术有密切关系。
万事俱备,只缺程序员。
虽然更像是一个笑话,但这毕竟说明创业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技术人员的价值也水涨船高。
因此呢也有许多技术人员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创业的大潮,其中有些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些人碰得盆破血流,还有些人起起伏伏,似乎也没有比在大公司打工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去运气,技术人员在创业之前的考量和准备也非常重要。
运气不好,充其量是不成功,认命就好,而准备不充分,即便有好运气,也可能错过,甚至被坑,这就非常悲剧了。
那么技术人在创业之前要考虑些什么呢?我觉得技术本身是没有太多值得赘述的,反倒是下面这些非技术因素值得认真考虑。
第一,放下技术的骄傲,有许多投身创业的技术人,之前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
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工作中取得了足够多的成绩,所以也非常有信心能够在创业中继续贡献力量,创造价值,证明自己。
但是许多人往往低估了惯性,忘了考虑自己。
之前的成绩都是在技术,而且是在某个专门的领域做出的。
如果去做其他领域的事情,他们往往会觉得不适应,觉得没有物尽其用,对资源是浪费,对自己是贬低。
但是投身创业,你会发现技术的范围其实相当广泛。
在你的合作伙伴的理解里,所有和电脑网络有关的事情都归技术管。
而且创业公司往往不会有那么充分的资源,那么严格的分工。
因此,所有和所谓技术有关的问题,都只能靠少数技术人员来搞定。
如果这时仍然恪守之前的专业分工,那一套很可能会不适应。
我曾经加入一家电商创业公司,通过重整代码和团队在业务高速发展期,解决了业务瓶颈,也得到了创业元老们的认可。
但是后来吃饭,我才知道,元老们根本不懂具体的技术细节。
重整代码、重整团队这样的事情到底有多么重要?该什么时候做?他们完全没法判断。
但是他们通过一件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小事儿判断,我是值得信任的。
什么事儿呢?当时仓库的网络啊总是出问题,每一次出问题就影响发货。
因为当时的网管不给力,又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人。
所以这个问题爆发时,我只能亲自上场。
哎呀,看到你身为技术的头,不是是上面面调指挥,而是抱着个交换机,在仓库里钻来钻去拉网线。
我们觉得呀这人一定能把事情干成,你看这就是创业公司的判断依据。
后来我才知道这并非特例。
有位好友的经历呢成了反例。
他技术也做的很好,也加入某个创业公司负责技术,但干了不长时间就退出了。
问他为什么答约公司太不正规了,难以适应,连办公室wifi不稳定也总是找我。
我是负责组建技术团队的这位朋友,技术当然很好,但他离开公司之后,公司发展的也相当好。
不是每个技术人加入创业公司,都要去拉网线调wifi,但是你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第二,加深对人性的认识。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博弈,能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成功的企业都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不过别以为你加入的创业公司成功了,你就一荣俱荣了。
我见过不少成功的创业公司,公司的成功与员工的回报没有一毛钱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半是因为技术人员对人性的认识不够深,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
许多人之所以选择做技术,正是因为不喜欢,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计算机的惯性。
这个事情就应当是这样,那个事情就应当是那样。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这样的规则或许存在。
但是,在商业世界的利益格局里,人性的复杂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创业成功、价值增长成百上千倍的考验下,人心会如何变化,实在是没有保障,也很难琢磨的事情。
最终的利益格局多半会与简单朴素认定的那些应当大相径庭,完全是博弈、较量和妥协的结果。
我有位朋友在师兄弟的拉拢下加入某创业公司,拼死拼活干了四五年,终于盼来公司大好形势,却发现承诺给自己的股票早已在暗地里大打折扣。
更悲催的是,他还不能发作,如果发作,剩下的那部分也拿不到手,只能出去从头再来。
他始终没有想明白的是,当年创始人求自己加注拉着我的小手看月亮的时候死亡。
没看出来他其实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呢,其实未必是当时就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只是世事难料,人心无常。
这位朋友的困惑,未免有刻舟求剑的性质,也不要以为签了白纸黑字的合同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管公司有没有做成,大家撕破脸皮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加入创业公司,一定要加深对人性的理解,虽然你未必能够因此多获得多少利益,但至少可以增加自己利益的保障。
第三,与业务的人打成一片。
你在创业之前经常与公司里哪些人一起吃饭呢?据我观察,很多技术人在创业之前最经常一起吃饭的公司同事就是技术人员。
大家本来工作交集就比较多,相同的工作性质也导致大家的趣味价值观比较一致,共同语言自然也很多,所以大家也比较愿意交流。
创业公司不一样,创业公司的一大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加入创业公司你能直接打交道的同事的数量可能减少了,不太可能有远在天边的团队来找你,但接触的业务却可能更多了。
也许以前客户的声音要经过重重过滤,变成一范文档才传达到你这儿。
但现在不得不每天都面对枪林弹雨打交道的人数变少了。
技术人员大多是欢迎这种变化的,毕竟大家都喜欢简单,但接触的业务更多了,顺带的接触的人也更复杂了。
这种变化则让相当多的技术人员不适应,认为合作伙伴心思不单纯,抱怨业务烦,耽误自己,专心做技术,没有流程,导致浪费严重等。
但是我敢说,如果你考察一百家创业公司,起码有九十九家是这种情况。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公司身上,这个阶段的公司就是这个状态。
如果一定要分个对错,那么不对的,一定是你是你没有弄清楚形式,或者说缺乏足够的业务感知。
所以,与其抱怨合作伙伴心思不单纯,不如去观察他们是怎么搞定各种事情的。
慢慢你就会发现,某些事情确实不是心思单纯能搞定的。
与其抱怨业务繁杂,不如去了解为何业务这么繁杂,时刻记住公司要生存这些业务到底是自找麻烦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与其抱怨公司没有规范流程,不如去看看大家都在着急处理什么事情,没有制作规范流程,到底是没有意愿,还是没有时间或是没有资源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很重要。
但身为技术人员,大概很难冲到业务第一线,直接面对客户面对竞争对手,所以和业务伙伴打成一片就非常重要。
只有和大家充分交流,你才能从完整的角度理解公司的这盘生意。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最终你的价值才能够充分体现。
技术人员加入创业公司,遇到的问题通常不是技术问题,难倒他们的,也通常不是技术问题。
正因为如此,重视非技术问题,在加入之前就考虑清楚这些,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