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86_大咖对话_|_童剑:用合伙人管理结构打造完美团队

你好,本周做客大咖对话的嘉宾是童建国内云计算领域知名专家和早期实践者。

现担任白山云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负责公司技术、产品战略的实施、技术人才培养和研发管理工作,助力白山云链布局。

佟建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NBA学位。

一九九九年至二零一六年初,就职于新浪离职时,任新浪研发中心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技术及云计算、大数据等行业经验。

即刻时间问,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吗?童建回答我的工作经历比较简单,加入白山之前一直在新浪工作了十六年,很多人会通过跳槽来换岗位换环境。

我呢则是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努力争取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机会。

刚加入新浪那几年,我做的是基础的技术开发。

因为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强烈求知欲工作之外,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己学习研究新技术后面转去做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很多公司技术体系与管理上的不足,也意识到安全管理一定程度是治标不治本的安全最大的问题是和不完善的技术体系的斗争。

二零零五年,公司也意识到基础技术平台的重要性。

我带了一个小团队去研发一系列统一的技术平台,包括动态应用平台、数据库平台、存储平台、CDN平台、虚拟化平台等,并在公司内推广使用。

把公司的技术体系统一化、标准化,解决原本各个业务各团队技术误导的问题。

二零零九年时,新浪所有的业务已经全部运行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使新浪率先成为业内技术平台统一化的公司。

这个平台持续发展超过十年,并在后来有力支撑了微博从诞生到爆发式发展。

二零一零年,我们基于之前已有的技术积累,推出了国内最早的公有云计算平台SAE,并陆续推出了新浪微盘云、存储应用新浪云等产品。

经过那几年的锻炼,我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知道怎样带领一个团队,怎样把自己业务推广出去,怎样跟内部客户处好关系,做好服务。

当时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呢就是要有服务意识,那几年是各方面能力飞速提升的一个阶段。

职业发展中,我也经历了是否要转型纯管理岗位的抉择,也承担了更多不同业务的研发管理经历,以及晋升技术总监、研发中心、总经理。

这些岗位的变化。

对我来说,只要能够做事儿,不断有新的挑战,就有留下来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管理者。

即刻时间问,离开新浪后,为什么会选择加入白山呢?统监回答。

离开新浪后,我就以联合创始人兼CTO的身份加入了白山。

到现在已经两年多,当时吸引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创始团队合伙人管理结构的理念。

大部分初创公司创始人都不会太多,一般是三到四个人。

但白山创立之初,就组建了一个十三人规模的合伙人团队,其理念呢不是打造巨轮,而是编程联合舰队。

每个合伙人都是舰队的掌舵人,大家一起带着业务,带着公司往前发展,效果可能比CEO一个人指挥的巨轮更好。

我跟我们CEO开始接触的时候,公司已经有十位合伙人加入了。

而且每个人都非常资深,彼此之间也都长期合作过。

最后组成的十三人团队。

在我看来,也是接近于完美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在不了解的领域,也能有其他成员帮忙补齐。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长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从团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尽量找到合适的人,与自己互补的人,让团队没有短板。

比方说我之前的背景呢主要是做产品和技术,而创始人团队的其他人在商务市场CDN等领域非常优秀。

这样我跟团队的互补性就比较强,彼此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

另外,因为每个合伙人都非常资深,平均有着十七年的从业时间,不论是经验还是资源都很丰富,所以他们能更快的为公司找到更合适的人才,也能把相关领域的经验方法带给大家,保证团队在问题和业务的探讨上有开阔的视野。

比如,我们有两位在美国工作很多年的合伙人,他们非常了解美国的商业氛围和文化,拥有对于海外业务和客户的经验,就对我们开拓海外市场非常有帮助。

再比如CFO大多数创业公司到c轮第一轮才有专职的CFO.不过我们一开始就有CFO加入,而且非常资深。

他在白山之前有过三个上市公司CFO的经历。

因此呢我们在财务运作上做的非常好,能够做到以最低的投入实现业务上快速增长。

同时我们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业界顶尖的这就是我们合伙人机制。

每个人都很资深,我们就像在大海里往前推进的联合舰队一样,每个掌舵人都能够很好的去把握方向。

即刻时间问,从大公司技术高管到创业公司,CTO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童信回答挑战还是挺多的,最主要的还是新业务的建立和突围。

我刚加入的时候,百善在做CDN业务,并决定后续要开展云存储和云聚合的业务。

第一个挑战是面向云后市场的云聚和产品怎么做?国内市场还没有云聚和产品的概念,云后市场应该如何布局,都是我们当时要思考的。

根据gartner报告,我们将云后市场定义为六大细分市场,包括云安全i pass云集成API管理、云中介多云管理、item云运维管理再结合了业务方向团队特点,国内云市场情况后,我们最终确定下来。

通过云聚合产品布局,云安全i pass云集成API管理。

三大细分市场采用战略投资的方式进入云中介多云管理item云运维管理市场。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在公司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技术怎样才能服务好客户?我们的做法是关注技术体系的完善,同时不断改进技术管理思路,让技术管理的方法、工具被更多的核心团队成员接受。

这样在公司快速发展客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跟上步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团队在这方面非常给力团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大家给出了建议,团队很快就能吸收消化并落地。

目前我们技术管理的体系呢已经比较完善,虽然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这个阶段所做的事情已经足以支撑目前的需求。

而随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还会逐渐的迭代改进,让其符合每个阶段的目标需求。

集合时间问,能分享一下白山在服务架构方面的创新吗?童建回答,关于服务创新呢,我们说的最多的是乐高式松耦合架构,这是我们的一个技术理念。

希望所有的技术都是松耦合架构的当一个客户需求提过来时,我们要对这个客户的需求做开发定制。

在这个架构下,当我把这个功能模块开发出来之后,直接接入到架构里就能运行了。

像搭积木一般灵活自如。

在很多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里,一个新的需求提过来之后,开发人员需要在一个很庞大的代码库里编码修改才能完成功能的交付。

这样做的复杂度高,灵活度低,同时因为代码太复杂,有些功能还不好添加,就算想办法加了之后也会产生很多麻烦的问题。

而通过乐高适松耦合的架构,就能极大避免这些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的开发效率和实施安全性有了更大的提升。

过去呢软件行业对客户的需求都是以月为单位进行实施和交付。

而现在,我们能够做到以周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快速开发,快速交付。

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家新的创业公司更有优势的地方。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方式去构建结构体系,保证我们在产品开发和交付上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开发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开发模式也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