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对话_02_01_收购百度外卖土八路收购正规军

小峰老师你好,我们今天聊一聊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这件事儿吧。

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们把自己比喻成土八路,然后把百度外卖说成是正规军呢?嗯,刚收购的时候啊,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跟我说过一句大白话,大致意思是他们就是国军的整编七十四师。

我们呢还是一帮在陕北的红军,离土八路都还有距离,他们估计是看不上我们的,就感觉竟然被一帮土八路收购啊,大致就是这种味道。

其实有一个相似的案例啊,就是当年啊淘宝收购雅虎中国这件事啊,后来有很多骨干真的是很不爽,感觉你们一帮乡巴佬去收购我们啊,当然站在当年两边的技术底蕴和技术能力对比,看,他们是有这个资格说这句话的。

当时淘宝就是一帮乡巴佬,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技术成就,做了异地多活智能调度element,但其实工程这一块还是不够成熟的,特别是跟百度这么强大的技术底蕴相比,为什么百度能成为人才工厂?这是有它的道理的。

而且你看现在它还在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它的体系底蕴不是一般企业能有的。

嗯,二零一七年你们收购百度外卖的时候,他们有多少人啊?然后收购完之后走了多少人呢?业务的人我记不住了,技术团队大概有六百人左右,后来陆陆续续走了三分之一,留下四百人的团队。

这个收购消息刚下来的时候,你们都有去做哪些动作啊?然后两边的团队你们是怎么去沟通的呀?嗯,是这样,呃,最早是我们单向的找他们,我们六月底过去做尽职调查,后来科约七月份已经确定收购这件事儿,一般到尽职调查基本都确定了。

百度外卖那边啊应该也开始通知了。

正式官宣前的全体会议是在北京开的。

但那次我没去mark,他们包括CPO都去北京开这个会了,那就是要给团队信心去安抚一下。

在之前还有一次啊,我们周末开管理会的时候,三个人有老狗、陈青、耿燕坤啊,到上海这边来。

那大家认识了一下,那天我和汪渊就跟耿艳坤表达了我们的诚意。

我跟叶坤说啊,即使收购我们也保持不变,团队还是归你管你不用汇报给我,那次相当于两边团队建了一下,第二天我们就到北京,再跟他们的核心团队见面。

那一次耿延坤的核心团队都来了。

我们这边呢一些重要的产品技术的负责人也都在那一次啊,大家就有点拘束了。

我们也不会去说啊,做两边的融合啊什么的啊,绝对不能提融合。

就大家say hello认识一下啊,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嗯,当时从商业上讲是计划百度外卖单独运营的对吧?呃,其实更多是从业务上,主要是业务上的重合度比较高啊,当时并不是说要把百度外卖独立一个品牌,而是希望两边的份额啊能够一加一大于二形成效应。

因为那时候饿了么已经被美团反超了,我们希望能追上美团再实现反超,而其实更多的还是指望百度外卖在北京的份额。

上海是我们占优,北京是美团占优,但百度外卖在北京做的很不错。

同时呃百度当时也有一个做团购的团队,后来关掉了叫糯米。

所以当时呢是形成了一些联动效应。

嗯,但是最后呃耿艳坤他还是离开了,我也尽力了啊,但确实不是我可以挽回的。

我们去做尽职调查的时候啊,技术加产品只是本英坤一个人来做尽职调查。

你也知道,即使你很温和不咄咄逼人,对方可能也会感觉是有一点不爽的味道。

因为我自己啊也有感受。

因们被阿里禁职了两次嘛,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当时也问了叶坤一些问题啊,我尽可能温和,但有些问题真的没办法,你肯定要问各种数据,以及他们做的同城多活怎么样啊之类的这样的问题啊,我知道他们肯定是不爽的。

我当时就想百度外卖,干脆就让他独立放一会儿。

但后来他闪电离职,那没办法,我必须直接接管。

最近我不是做中介嘛啊给大家牵线介绍工作。

我也问了当时北京那边的同学,他们跟我说啊,开始是很不信任我的啊,即使说撸串也撸过了,喝酒也喝过了。

但是他们还是感觉不信任的,就是感觉我们是土包子啊,肯定会有土匪的做法。

第二个,大家可能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你们燕坤才离职的啊,谁知道是不是你在里面使绊子啊?但这个啊我没法解释,就跟我离开阿里这些事情一样,我没法解释。

即使解释了局外人,也不会相信,或者更倾向于自己的推测,哪怕是善意的推测。

嗯,你怎么评价百度外卖这个技术团队呢?他们的工程师确实比我们甚至比阿里更工程师,阿里很多时候啊还是要受到运营的限制。

所以从技术实力上来说,饿了么是需要这批人,对吗?我之前嗯听在饿了么的人说说你很看重百度外卖的这批人。

嗯,是的,而且他们并没有太辜负我们的期望。

就按平均线来说啊,我们确实是逊色于百度外卖这支团队的就是在个人素养团队文化这方面。

啊,当然这是排除饿了么几个特例团队的啊,比如说蓝建刚带的中间件团队,还有石佳宁带出来的中台团队,那比我们的平均线呢要高一些。

我就说素养这个东西啊,因为他们本身的背景很多都是通过校招进去的,有忠诚度,还有经过百度体系的洗礼,而且他们对技术的纯粹要比我们强。

你觉得百度外卖这个技术团队的平均素养是比饿了么要高,对吧?那这个技术素养是什么?你可以再具体展开讲一讲吗?嗯,这个技术素养我认为就类似于基本功,百度的人才是体系化培养出来的。

饿了么呢其实都是江湖上搜刮来的。

收购百度外卖之前啊,我们团队有一千多人,你说怎么来的?在上海哪招得到那么多互联网人才啊,在上海你挖不到人的。

那个时候拼多多还没起来,拼多多起来以后啊,我也去挖人。

其实上海所有相关的企业,包括易贝啊,大众点评,我们都撸了一圈了,没人了,至少没有合适匹配的人了。

另外顶尖人才不在其列啊,因为这是极少部分,到哪都很难挖洞。

没人,那你只能去招非互联网行业的人了,包括外企的民企的非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技术人员啊,基本功啊其实都有些参差不齐,这还是跟培养体系有关啊,百度就是中国特色培养出来的很扎实技术基础的一帮人,它是相对纯粹的工程师文化,或者叫工程师驱动文化。

工程师文化呢相比技术文化会让技术人员感觉更好一些。

那工程师可以决定大部分的事啊,包括延期这些事情他都能决定。

那如果非要说国内有一家一定规模的公司的技术团队啊,能在文化和底蕴上稍微接近一点不够,那绝对非百度莫属了。

像华为、阿里字节,呃,还有腾讯啊,他们就要差一些,而且他们很多校招进去的校招进去培养是最好的啊。

举个例子啊,你看金庸小说,为什么郭敬颖这么一张白纸啊,能够练成那么厉害的武功,黄蓉这么聪明的人反而练不好呢?一张白纸好高啊啊,江湖上混了五年的,即使不是老油条,他也有惯性思维啊,就像我我也有惯性思维啊,即使反复提醒自己,换位思考,也不是很容易接受一套新的东西重新开始的,我会认为我总是对的。

很多人都在百度待了八年,十年十二年没有换过公司,一是忠诚度。

二是他们从一开始啊还是蛮注重工程师培养,不是催命三郎马上要你去做交付的。

当然现在可能有点不与时俱进了啊,所以培养体系非常重要,我们没时间搞。

因为我们整天在收购被收购融资,被融资。

我只能说靠一些c nor的人去平衡这种技术风格,尽可能把他们聚合在一起。

但其实我们更多的还是要靠一些leader的个人能力,做职业素养,而不是完全靠组织培养。

因为一是人才来源成分复杂,二是没有稳定的周期。

好的,这部分访谈先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