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课_02_01_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上是什么推动了摄影的发展
你好,我是小麦,这门课就正式开始了。
那第一节呢我们先从历史出发,看看这小两百年来摄影是怎么一路发展过来的那在课前我得先说一下,因为咱们这课是靠图推动的,呃,课里面会有好多好多例图,所以你光听是不行的,一定得打开文稿看。
呃,这节课其实还好,图不算多,但后面有的课就那种呃一节课里二三十张图,那不看图的话很难学明白,所以一定一定打开文稿,好吧。
哦,那开始今天的课这个呃一八二六年的时候,法国发明家聂普斯在自家的窗台上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
据史料记载,聂普斯为了拍这张模模糊糊的窗景,但底片曝光了至少八个小时。
啊,文稿里有图啊要去看。
那么这张照片的出现呢,就标志着这个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现在看的话,这张照片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就是从这儿开始,经过了近两百年的发展吧。
这个书就从这种曝光了八个小时的糊成一片发展。
到了今天,大家掏出手机,随便一拍就分毫毕线。
在聂普斯之前,我们试过用各种各种方法,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成能贮存的图像实物。
最早好多这个鸡贼的画家,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开发出了像投影描绘器和暗箱这样的操作工具,把眼前的景色经由小孔投射到一个平面上,然后呢再用笔描红模子。
直到一八二五年,聂普斯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就把暗香据为己用了,他让仪器商人给他做这个光学镜片,所以他就把暗箱的体积缩小到了实用范围,而不是那个可以吃的食用啊,是能用就感用范围啊不重要。
之后他又直接把小孔成像盛出来的那个倒像投到暗箱里的感光板上,这块感光板涂满了感光乳剂。
那感光乳剂的主要材料是氯化银,但更细致的科学道理我就不讲了。
总之,这样一来,把影像留存下来,就从幻象变成了现实时。
当然暗箱,也就是后来照相机的雏形。
涅普斯开发的感光乳剂,这个感光能力奇差,拍一张照片需要长达嗯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曝光时间。
但还没等他自己把这事琢磨明白呢,死了他就一八三三年的时候,六十八岁因为中风并到一八三九年涅普斯的商业合作伙伴达盖尔改良了他的配方,发明出了自己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才彻底让拍照片变成了可能。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就是说先把银版泡在碘溶液里,然后捞出来进行曝光,然后再把曝光好的银版放在拱正器里显影。
达盖尔的这个银版摄影法,不仅把摄影的曝光时间从小时缩短到了分钟,并且还能拍出画质非常细腻细节无与伦比的照片。
但是呢银版这个东西是银推贵,而且用来显影的这个汞蒸器是剧毒化学品,所以这就决定了达噶尔银版摄影法诞生以后,基本就只能在王宫贵戚之类的那一小村人当中流传。
与此同时,他的英国竞争对手叫henry fox tal本塔尔伯特是吧?开发出了在这个高级书写纸上涂抹感光入剂,然后再进行曝光拍摄的卡罗摄影法。
那塔尔伯特跟达盖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抛弃了银板和汞这两样。
一个是特别贵,一个是特别毒的原料。
他直接把调配好的这个银岩药水涂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这个书写纸上。
塔尔伯特的发明大幅度的降低了摄影的成本,这就让摄影术走进千家万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这个涂满了银岩药水的书写纸,也就是之后胶片这个东西的雏形。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在摄影术被发明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摄影一直都是一件非常耗时费力的技术活。
与其称当年的摄影师为摄影师,不如管他们叫药剂师或者叫发明家。
当时的这个摄影师要掌握显影剂的调配方法和基本的化学知识,他们每个人呢也都各自尝试过开发,能更大幅度的提高感光性能,极大缩短曝光时间的这个感光乳剂的配方。
另外,由于光学技术的限制,当时相机的体积又一直大的不行,而且非常非常沉,根本就没法儿便携外拍。
所以,个个时候的摄影师如果抓要外拍,就要靠马光曝光汽车来搬运整套的移动暗防设备才能实现。
那么这两条限制加起来,自然就导致了当时的拍摄不存在快拍或者抓拍的自拍。
再加上拍摄过程的这个繁琐和不可重复性,每张照片儿必然只能是郑重其事,需要预先设计好画面需要外拍。
所以我们摄影师要摄影,刚开始发展的那半个实际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所有照片都是郑重其事的肖像照,或者是那种空荡荡的街景呢?那摄影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表达,而是为了准确的记录,精确的还原,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不过这些技术限制给摄影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那就是说嗯怎么能让相机更加便携化,怎么能让拍摄过程更加简单化?一八八四年的时候,这个柯达公司的创始人叫乔治伊斯曼,发明出了能随身携带的胶卷和利用明胶作为材料之一的感光乳剂配方。
四年以后,他又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便携相机叫coda blblack.随随着感光乳技感光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光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拍一张照片的曝光时间被直接缩短到了秒级。
一九零一年柯达公司的小型便携相机叫camercodc browne上市了。
这才彻底让摄影变成了人人都能学得会的技术,让相机变成了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工具。
摄影师不再需要为了这个调配药水而费劲了,直接剁手买柯达的这个现成的胶卷就可以进行拍摄了。
那因为相机的体积变小了,再加上又有了胶卷,这样一来便携外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所以之后摄影就被广泛的运用在了新闻报道领域,杂志报刊也开始越来越多样的靠刊载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也就催生了新闻摄影爆炸式的发展。
接下来就该提到可乐标了,就是莱卡嘛,对吧?这个一九一三年的时候,莱卡公司的技术总监叫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台可以使用三十五毫米胶片的便携相机。
那三十五毫米基本上也就是数码时代。
我们经常会提及的全画幅,这个我们后面会讲,那因为便携相机的出现,让随后十几年外拍抓拍、偷拍等各种各样的拍摄方式都成为了可能。
直到一九二九年,对绘画暂时失去了兴趣的布列松,二十一岁摸到了他的第一台相机。
一九三一年,布列松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一台装有五十毫米焦段镜头的莱卡旁轴相机,开始了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生涯。
那一九三七年的时候,他又以新闻摄影师的身份开始参与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型事件。
一九三九年,他加入法军,参加二战,并在这个过程中拍摄了呃大量的照片。
一九四七年,他跟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乔治罗杰这仨摄影师共同创立了玛格南图片社,标志着一个影像爆炸时代的正式开始。
一九五二年,在开始职业生涯整整二十一年后,布列松才出版了摄影史上划时代的画册叫决定性瞬间,英文叫the decisive moment.书里的一百二十六张照片,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对象。
说到这儿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决定性瞬间嘛。
这个the decisive moment这个说法,其实当时法翻英的时候翻译错了。
布列松原版的法文画册名叫imagala, suvet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images on the run.翻译成中文就是在运动过程中的照片。
据说布列松在知道自己的画册被翻译成the decisive moment之后,特别生气,因为这就破坏了他运动中捕捕捉影像这理念的完整性。
但就是因为这个语义暧昧不明的模糊翻译,让他的摄影理论被后世以各种玄学的方式结构了一遍又一遍。
所以今天我们在讲到这个决定性瞬间,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大上了不得的内容,后来完开始这样俩字儿抓拍。
而为了实现这个抓拍,我们用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
回过头来看,摄影完全是一门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行业,但那个行业又不是这样的,是吧?因为工具的出现,我们才有了更多创意的可能。
好了,那总结一下。
所以这么看下来,从一八二六年开始,摄影术被孕育,一八三九年正式诞生。
虽然最开始鼓的这事儿的先是几个科学,后来往后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间,摄影逐渐变成了了达恩显贵们的特权。
后来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摄影因其具有的真实性,开始被逐渐用作档案记录的工具。
从警局表格里的这个犯罪肖像,到战争时期的记录报道,再到科学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对现实场景精准的还原。
再后来,随着技术进一步下沉,相机这个东西才终于被普及到了民间。
被我们用在了广告、明信片、呃,报纸杂志等其他途径,成为了我们传递主观信息的客观工具,也由此引发了更多的美学讨论。
直到一九六三年柯达的傻瓜相机问世,这才让几乎人人都能享有摄影所具有的记录性质,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摄影师。
越来越多的人呢开始享受到拍摄个人写真,制作家庭相册的乐趣。
再再后来就是一九九九年日本京瓷公司生产的第一部带相机的手机,接着是夏普、诺基亚、松下。
直到二零零七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由此让高质量的手机摄影成为了可能。
摄影就这么一步一步发展。
到了今天,我们终于开启了一个全民影像爆炸的时代。
最后有一些小东西需要你思考一下。
相比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这种千百年来在人类社会中呃,流转的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只有一百八十年历史的摄影是其中最年轻的一院。
摄影呢具有对现实场景精确还原的工具属性,所以一直被我们当做这个客观记录的工具。
但摄影真的是客观的吗?如果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不加修饰,没有删改的完整属录,摄影又能被称作是艺术吗?摄影仅仅是工具,还是说跟绘画一样,也是可以被用来完整传达主观感受的艺术手段。
那它跟艺术又有什么关系?这是这节课留给你思考的议题。
至于答案是什么?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