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入门课_11_10_好照片的构成因素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

你好,我是小麦。

在讲完了摄影师光圈、焦段、快门挨揍画幅和怎么调相机之后,终于我们可以说回到照片上了。

那今天这节课呢,我想带你简单的了解一下下一照照片从拍摄到成片的整个过程,以及摄影师在这个过程里做出的取舍,最后再教给你一个识别市面上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照片,哪些是好,哪些是坏的方法。

最开始我们就说了,现在是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了,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很多很多的照片。

那朋友圈里大家晒娃晒菜、晒旅游,微博里每天各种新闻热点,图片谁跟谁又开会了,哪儿跟儿又打起来了,这个山区挺穷的,那个城市有污染,想静静了呢?就看一看南北极风光和非洲大草原上的虎豹豺狼。

想出门玩就搜一搜冰岛的千里冰封和纽约的霓的方程,从视眼节的还有明星的广告大片儿,普通人的日常写程。

最后还有那种搞艺术的,就是光一皮溜,然后把脑袋扎进树丛里什么的就是等等等等。

各种各样的照片轰炸般来袭,搞得摄影爱好者都跃跃欲试的,看见什么都想拍。

那刚开始拍照片的时候,谁都会有那么一阵儿,觉得新鲜。

虽然不确定自己想拍什么,但是会从模仿开始,尽可能的把自己的照片拍的跟网上看到的那些照片差不多,但是拍了一阵儿呢,新鲜感就过了。

看的照片虽然多了,但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了,甚至完全不清楚自己模仿的那些照片究竟是不是好照片。

于是就开始这儿鼓捣鼓捣,那儿鼓捣鼓捣,可就是一直没有起色,午夜梦回,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终于问出了那个新鲜到底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

虽然审美是一个极其主观的事情,但是会有客观观标准的所大大部分照片。

如果想奔着好照片那个方向去,从技术上说有一些东西是必须要达到的。

比如说光线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拍摄主体是否合焦、相机参数是否合理、曝光是否准确、构图是否协调,内容是否有趣等等等等。

在凑凑合合的考虑完这些因素以后,我们可能会拍出一张类似于这样的照片。

那照片贴在文稿里的要去看啊,正好借机说一句,这节课必须得配着图看,不然听了白听。

好,我们继续这张照片,在技术上没什么大毛病,但就是不好看。

而这个不好看就是它最大的毛病。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件事儿,摄影是一门纯粹依赖于视觉的学问。

一张照片。

如果在视觉上不好看,或者说呃没有那种能够让我们觉得新鲜的这种这个视觉冲击感,那它就基本上不成立,基本上跟好照片就没什么关系了。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一下这张照片为什么不好看。

所以画面很乱,找不着重点。

那个篝火堆虽然还算引人注目吧,但旁边分散着那么多人,让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嘛。

右下角的那一大坨树枝儿挡住了画面里的这个人物和四分之一的画面,非常碍眼。

树枝儿旁边乱飘的这个烟和太阳的眩光,让照片显得很脏。

而左上角的那一小块蓝天简直就是视觉干扰,非常非常的要命,即便它就那么一小块,但我眼睛里基本没别的了,就剩它了。

其次,这张照片的颜色虽然还算鲜艳,但给人的感觉很土。

花花绿绿的。

虽然整体色调是以这个黄绿色为主,但画面里人物花里胡哨的这个穿着和枯枝落叶的土黄,还有那一小小块蓝天,让本来应该挺纯净的,颜色变得特别杂。

当然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很无聊。

虽然这些人聚在了一起,但是并不能激发我们想知道他们在干嘛的好奇心。

所以这张照片在我看来就是一张非常典型的拍到了而已。

如果我们仅仅是想拍到,那我们永远也比不过满世界的监控摄像头。

所以如果一张照片只是拍到了而已,那它就很难是好照片。

同样是上面这个场景,如果我们能等无关的人走出镜头的画面范围,如果我们能再离得近一点,避免拍上那么多没用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抓拍到主要人物的一个关键动作,如果恰巧这时候还有风帮忙,能把飘散的这个淡烟吹成一股这个厚重的浓烟,一是规整的烟路,二是凸显了斧头。

那我们就可以拍到这样一张照片,跟上一张比明显就好看多了,是吧?所以想要拍好照片的第一点就是这个简单直接进入一个拍摄环境以后,先不要着急忙慌的就摁快门,先观察观察,搞清楚画面里都会有什么你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有效的利用环境拍照片。

但很多时候拍摄环境很复杂,我们这个没法儿靠离得很。

近来简化画面,或者说我在这个场景里并不想简化画面,我想让我的照片尽量包含更多的信息。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在技术参数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视觉兴趣点,主要人物有了关键动作,周围的次要人物也基本有了,存在的必要,只是基本有了。

同时那些爆裂的火星加上隐约能看到的满地的明币,也或多或少的烘托出了香港近来压抑的氛围。

但是呢好像我们其实还是不太清楚他们到底在干嘛,不特别仔细看的话,说是在考照也可以是吧?最重要的这张照片还是不好看,而不好看就是它最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在退后一步把人物和环境结合的更好一点,如果我们能再等一等主要人物的更关键的动作,或者甚至是这个换另外一个人当主角。

如果我们能在权衡一下拍摄环境和画面构图,我们就可以拍到这样一张照片。

呃,再次提醒啊要去文稿里看图,这张照片包含的信息就完整多了,事件也交代的更加清楚,前景的黑棋中景、忙忙碌碌的主要人群背景,乌泱乌泱的示威者和高楼停车场上探头探脑的这个吃瓜群众,一是凸显了香港紧张的氛围。

二是如果我们了解香港文化,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他们在打着宗教集会的幌子搞暴动。

但最重要的是,这张照片虽然复杂,但对比上一张明显好看多了,我一直在说不好看,就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你是拍给自己看,单纯是为了记录,好看不好看,当然不重要,拍成什么样的都行。

但如果你希望能够展示,包括给自己展示,你希望在这个什么东西都一滑而过的时代,别人能愿意多看两秒钟你的照片,甚至期待能有人喜欢你的照片,那好看就是硬道理。

想让别人看到你看到的东西,想传递情感,想表达理念,想通过照片讲故事,那首先就要让别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然后才有机会说后面那些东西。

然后之所以会被封为大师,从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拍摄的题材,让我们觉得震撼,更多的是他们的照片在视觉上一上来就抓上眼球。

他们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好看而服务的。

这个好看,我在文稿里打了引号,因为是广义上的好看,不是狭义上的好看。

但好看又往往会变成一个误区,会变成为了好看而好看。

在审美水平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时候,然常就会变成越用心,越丑陋。

然后很多人又会走进另外一个误区,把照片使劲投入到后期中去。

前期拍摄的时候随手一拍,想着后期修图的时候,反正也能哐哐掏滤镜,让蓝天更蓝,让落叶更黄,让夕阳更红。

觉得这个最终外山区看着不够惨,就使劲儿加颗粒,拉对比度,彩色转黑白。

觉得狄仁尼乐园不够梦幻,就加光效,加文字,加各种模糊虚化折腾留留,搞出来一张巨土的照片。

审美虽然是主观的,但美是客观的。

这个刚才我也说过了,就像我小时候我曾经非常短暂的喜欢过这个理查德比莱德曼。

但但现我觉觉得他的有基基本就属于自法的的那种,我没法认可。

我小时候的主观,我只能觉得是自己当时没听过什么好东西。

当一个东西只有他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自主观判断来表达自己的好物。

但一个当己都是好书好画好音乐,好电影好照片的时候,美就是一个客观标准了,是一个能算出平均分的东西了。

暂且不说有没有惊险,但至少是有及格线的。

就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有些有些有些电影是烂片,有些歌是这个口水歌,那都是跟好作品比出来的嘛,总不能都是好的吧,所以也没什么新鲜的,也这这这这个也不难理解,继续说回照片。

我们刚才分析照片的的时候,除了好看不好看,还分析了什么?我们提到了距离,是走近一点,大大方方的拍,还是走远一点,怯生生的拍。

我们提到了等待,是匆匆拍下眼前的画面,还是静候时机。

我们提到了视觉兴趣点,是包罗万象的大而全,还是化繁为简的小而准。

另外我们提到了照片边角处的这种细节问题,比如第一张照片里的那一小块天空,比如太阳眩光造成的这个镜头光斑。

除此之外,我们在拍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有没有被完整的拍摄下来?有没有被画面中的其他物体遮挡住?有没有被画框裁切成这个断手断脚的,或者我们拍一个四四方方庄严的一个建筑。

如果我们有意图把它拍的特别四四方方,特别庄严,那我们最终有没有做到让建筑零畸变,有没有做到让画面和横平竖直,而不是歪歪扭扭?这些都是我们在拍一张照片和看一张照片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想要在纷繁的因素中捋清头绪,我们首先要知道怎么看照片怎么分解,照片里的技术细节会看,会分析了以后才有可能会自己拍。

那分析一张照片的步骤是先从搞清楚它的这个曝光参数开始,然后是搞清楚摄影师所用的镜头焦段。

紧接着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拍摄距离和快门时机,然后再观察这个构图前景、中景背景分别都有什么?画面里的主体和其他元素是怎么被安排的,他们都分别被安排在了什么位置上。

那后期干了什么呢?有没有裁切?大概的调色逻辑是什么?最后才是了解当时的这个拍摄环境和创作背景。

当然,我们也可以试着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场景会怎么拍?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日常的生活里找一找类似的场景,模仿一下。

这样一来,我们对影像的敏感度就会不断的被拔高。

说完了怎么看照片?接下来呢我想讲另外一个问题,我一说这事儿就会显得这个戾气有点重,但确实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想说的一件事儿。

所以不管那么多了。

我想说的就是目前摄影行业的乱象,摄影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是一片红海了。

那摄影师们在捉对厮杀的过程中,受伤的往往都是客户,有些摄影师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利用客户对拍摄流程的不熟悉而胡乱标价,写一堆言过其实的文案,找补自己的这个蠢照片。

用一些野鸡奖或者一些野鸡协会会员的身份为自己背书,最后甚至会演变成抱团取暖的商业互吹。

其中。

最让我反感的一点应该就是文案。

因为其实很多人对一张照片是好好坏坏,没有什么概念。

这帮摄影师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写一些诉诸感性的文案,为自己拍的蠢照片粉饰太平。

我来举几个文案的例子。

第一种叫看到了故事,看到了爱。

这种文案常见于家庭纪实和婚礼摄影。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拍家庭和婚礼的摄影师照片拍的嗯就那样。

但是他们会跟客户说一堆有的没的,让你觉得它挺厉害的。

比如说呃我的拍摄风格追求的就是真实和自然。

纪实摄影不是为了美,是为了记录真实。

我们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的照片捕捉的都是充满情绪的瞬间啊,你们是充满感情的一家人。

最好的照片不是拍的像别人,而是拍到你自己。

我们都在照片里能讲故事的照片才是好照片等等等等吧。

反正就是用这种话来掩盖自己拍的不行,如果完全不好看,完全为了记录,那我花钱找你来干嘛呢?我用手机拍也能记录哦,还有这个我们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呢这也能拿出来说吗?还有很多时候呃,就是说现现在说婚礼是吧,这个婚礼现场本身已经布置的很好看了,那当然是怎么拍,怎么有并不能体现摄影师的能力。

那在这种婚礼现场,摄影师基本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就好。

所以如果你要结婚了,在选摄影师的时候可以稍微的留意一下他拿给你的这个样片。

如果你觉得特别好看,你要看看到底是他拍的好还是场地布置的好。

再有职业摄影师这个修图的时候,基本都会有套图模板,尤其是常年大量固定拍摄同一个主题的摄影师。

他们嘴上虽然跟你说修一张照片是很累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基本就是直接用那个预设的模板那种复队粘贴,然后往上套批量生产。

虽然精修p图的确很累,但他收了精修的钱以后,究竟有没有给你精修,你还是得留意一下,至少你得想办法了解一下什么叫套模板,什么叫精修。

现在有好多婚礼,摄影师拍一场婚礼要上万那种团队合作的话,钱就更扯了。

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前提是他们拍的照片要值这么多钱。

但我经常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颜色过分饱和,非常油腻,是强行煽情,是除了用大光圈虚化前景背景以外,就不会别的拍法了。

在没上这节课之前,你可能会觉得摄影师都好厉害。

但你知道这些以后呢,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拍的那种照片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你练几天你也能拍出来。

在这儿我想给你介绍一英国摄影师叫kevin moonons,我很喜欢他他的这个主营业务,就是拍家庭快照和婚礼纪时风格简单,直接文稿里贴了九张图。

那他的照片呢都不需要解释,打眼一看就是好看,而且他的照片不受制于地域因素,不会因为是外国,所以照片就好看。

比如说第二张就一破厕所,照样能拍好。

他用的拍摄设备呢也是型号各异,非全幅、全幅、中画幅、广角、长焦,各种各种百变的器材,但照片是不变的优秀。

好,说完了,第一种文案呃,什么看到了,故事,看到了爱是吧?呃,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种,看着落日斜杠消融在斜杠言语到不了的劲头。

这种虚头巴脑的文案,基本配合的是这个各类写真照片。

有事儿没事,酸两句。

那些拍写真和艺术照的摄影师,都比较喜欢用以这个日系小清新和仿欧美时尚大片为主要的拍摄风格。

这类摄影师发出来的样片儿跟客片全都是帅哥美女,然后又经常去美国、日本、欧洲这种地方,基本就是在一个怎么拍都难看不了的地方,给一些怎么拍都难看不了的人拍照片。

如果我们观察这类摄影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拍照片几乎都是在堆叠外在因素。

照片好看与否,完全取决于模特和地域以及后期。

那后期我现在不多说,因为后期水平也很重要,修的好也不容易。

我现在只说前两个因素就是模特和地域,这都跟摄影师无关。

但他们会贪天工,为照有用这种照照片吸引客户,于是标标价筛选客户户用些些术术,让你觉得他水平很高。

这这个价钱终于你看到片片在听完他说的话,你心动了。

但等你真的去拍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你不是那些模特,原来拍摄地点也不是某欧洲小镇,于是他们就不会拍照片了。

这种摄影师还有一个小户,就是爱在自己的这个蠢照片上写字儿,配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外国话。

英语可能还好,但一涉及到呃日语啊、法语什么的,就经常会有这文化错误。

之前微博上有一事儿挺逗的,就一摄影师在自己照片上配了一堆治愈,后来被别人发现那是农用拖拉机的说明书节选,就是这实在是太蠢了,是吧?所以如果你去拍写真,摄影师要往你这个照片上加文字,你一定要小心加。

外国话呢就要小心这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出现,加中国话也要小心看一看这个的地德写。

对,没写。

对,就是呃文盲嗨起来,有的时候也还挺吓人。

第三种,我要说的情况不是文案的问题,呃,大致的主题是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我刚才有好几次提到说,好多摄影师喜欢到国外拍照片,然后拿在国外拍的照片,在国内照耀国实。

我承认国外有很多地方确实比国内精致很多,或者是因为我们不常见,看着新鲜。

所以好多在国外拍的照片就是比在国内拍的照片看上去好看很多。

但是我们能不能以此来判定一张照片的好坏?国外有些地方蓝天,国内拍的照烂街道干净没杂物,建筑讲究细节,灯光搭配合理,环境能给照片增色很多。

但无论一张照片是在哪儿拍的,我们都要看它的拍摄难度,拍摄难度越大越能体现出摄影师的水平。

我去年年初的时候去这个巴厘岛拍了这么一张照片,在文稿里没多好看,但也不算难看。

不过这张照片的不算难看,究竟跟我有多大关系?这张照片又能有多难?拍这类照片,可以说是跟这个摄影师完全没有关系,谁去谁都能拍出来。

同样的道理,还有东京的涩谷,香港的威灵顿街、纽约的时代广场、巴黎的香榭丽舍等等等等。

只要你去了,只要你会摁快门,都能拍个八九不离十。

说白了,这就是一张游客照。

而且还是游客照里非常平庸的那个等级的。

所以如果有摄影师,非常喜欢拿在外国拍的照片当样片来跟你谈合作。

你要仔细甄别,看看,是因为他拍的好,还是因为国外好。

说完了以上三种情况,我们现在就基本能明白怎么判断一张照片的好坏了。

完全诉诸于这个外因的照片,就是靠外部环境增色的照片,比如好看的模特,特殊的场景。

国外的风光等等等等。

那我们很难说它是一张好照片,那特别喜欢讲故事,喜欢诉诸感性,尤其喜欢靠文案打动你的,也不太可能是好照片。

所以真正决定照片好坏的是他视觉上的好不好看,和它的拍摄难度,拍摄难度又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衡量。

比如说视角观察难度,比如说这个操作技术难度,比如说许可拍摄难度等等等等。

如果你还是不清楚一张照片的拍摄难度,应该怎么去判断。

那我告诉你一个可以从形式上分辨的简单方法,那就是判断这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

文稿里给了一组图,这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

右边那张是原图,左边这张我把这个骑车的小人儿给这个p掉了,即便p掉了小人儿,左边这张照片也是一张构图非常好看的照片。

但如果布列松当时站在高台阶上,就这么拍了拍完,扭头就走了。

这张照片就不会成为一张划时代的照片。

我们达尔一看就知道,左边这张照片的可复现的概率非常大。

但右边那张照片显然就不是这样了,它必然是经过构思和长时间的等待后的位果。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张照片。

左边这张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anthony steward拍摄的这个前苏联右边这张是玛格南摄影师harry greyet拍摄的印度共产党大楼。

这两位都是大师,这两张照片题材相相,而且一样的复古基本相同的色调,右边它复视觉元素和一样的拍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拍摄意图。

但如果真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右边这张明显更好看,更舒服。

除了更复杂的光影运用之外,右边这张照片的拍摄难度显然更更大,因为他的复线几率非常小。

这个画面乍一看挺花哨,但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被安排在了恰到好处的位置。

所以其实画面乱中有序,这本身就是摄影师水平最好体现。

你一定得点开这个图片看大图啊,别就看个小图就完事儿了。

那很多时候少就是多,但也有一些时候多才是多同样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张图,都是拍难民,都是在大街上。

右边这张你可能以为不是在大街上好,我告诉你,右边这张也是在大街上,只不过拍摄手法非常非常复杂,所以在照片的观感上高下立判谁好谁坏就不用再多说了。

讲到现在,按理说这节课应该截了,但其实还没完,我想给你留一个思考问题,我们最后再来看几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这是荒芜惊纬的感伤之旅。

这本画册拍的全都是他和他老婆养子的这个私生活,没有什么高深的拍摄技巧,在形式上复现的几率也非常大。

无非就是他老婆呃站在坐在躺在各种地方,有的时候穿衣服,有的时候不穿,画面都极其日常。

但为什么这些看似极为日常的照片能震动当时的日本摄影界,为什么感生之旅能让荒芜惊维生命鹊起?这样的照片到底好在哪儿?衡量这些照片好坏的标准,还是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标准吗?这是你需要思考的。

好,第二张照片其实这是一组照片了哈。

所以这些照照儿出自贝克尔夫妇之手,使用八乘十大画幅相机。

什么于二战后的德国?他们俩大概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两口子了,只拍房子、拍工厂、拍烟,总拍水塔,拍这个脚手架的各个截面工整规矩,四四方方。

看他们的照片可能会让你觉得,就这我用手机一下午能拍一万多张。

但为什么后世摄影师都把他们俩当做是无表情摄影和类型学摄影的奠基人?为什么他们俩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这个代表?什么是杜塞尔夫夫学派,什么又是无表情摄影?如果我说他塞尔多夫非常好,为这个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那他们究竟好在哪儿?这也是你可以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么第三张照片这张照片来自这个山本博斯使用八成石大画幅相机所拍摄的海景系列。

在他所拍摄过的这个透视画馆剧院、海景、佛海建筑、肖像、摄影等等这些项目中,就海景看上去最莫名其妙,紧随其后的就是因义离散。

这个我们之后再说海景里的每张照片都是二分法,上面是天,下面是海。

有的时候二者界限分明,有的时候海天一色,但几乎所有照片看起来都像是灰卡,这又是怎么个情况?他到底想干嘛?这种照片究竟好在哪儿?问题先放在这儿,我们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会把这个话题重新拎出来,跟你系统的聊一聊有关摄影的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儿。

好了,小小的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答发了好照片。

在技术上要准确,在视觉上要好看,要构图合理,要内容清晰,要不纯靠外因,而且基本不需要过多的文案解释。

讲完了怎么看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正式进入到这期课的第三部分了。

实操,我们会从摄影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开始讲起。

就是光,那什么是光,怎么观察它,怎么用它?下面几节课,我来一一解答。

课后有一个小思考,把荒芜警卫baker夫妇和山本博斯这四个摄影师的作品找出来看一看,了解一下他们的创作背景。

然后结合我们今天讲过的内容,思考一下他们那样的照片究竟好在哪,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那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