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东白的架构课_56_45思维定势上价值思维和实证思维

你好,我是郭东白,这是我们这个模块的第一节课。

在模块导读里,我提到了架构师,这个职能是有自己的特定的思维定式。

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其实先从架构师的职业特点谈起讲讲。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呢,需要架构师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定式。

首先呢我们看看什么是思维定式和思维模型。

在这个模块中呢,我们会频繁提到思维定式和思维模型。

这两个概念。

思维定式呢指的是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或者一组选择时,所采取的固定的前提假设和思考路径。

而思维模型呢指的是某种特定的思考过程,它是一种具定的思考方法。

在这个定义之下呢,我们可以看出来思维模型呢是思维定式的一个组成部型。

学到现在呢应该很清楚,我们这个课呢不是一个架构实操课,而是一个理论课。

虽然我们也例举了很多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但目的呢是为了解释课程中写所建议的思维模型和做事原则。

而这些建议的总和就是贯穿架构,是整个职业生涯的一套思维定式。

所以呢才会呢在这节课呢把这套思维定式完整的抽象出来。

关于思维模型呢,我相信呢你可能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啊,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呢,思维模型呢有很多学多了,反而有可能会无所自存啊,你可能会找到任何一个伟大哲学家所创造的思维模型。

但与此同时呢,你必然能发现另外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呢在反对这个思维模型。

不过呢我认为呢对一个软件架构师而言呢,如果能采用一些思维模型,那你的思考力至少比不采用思维模型的时候呢更深刻。

这是呢身为架构师的客观环境的要求,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变的。

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你就掌握了架构式的道。

但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有思维定式呢肯定要胜过没有思维定式。

但是我们这节课里抽象出的思维定式,只是一个还没有经过时间打磨的起点。

未来呢必然会有更完满的思维定式。

那么什么是架构师必须要采取的思维定式呢?我们在模块导读中已经提到过了,架构师呢必须选择持续创造真值为目的的思维定式。

我们先从这里开始讲起,如果呢价值创造这个视角来出发,来总结我们整个课程的内容呢,你会发现呢从模块一的生存法则看开始,到模块二对架构活动的规划和干预,再到模块三的架构师的能力维度。

我们一直在总结架构师所必要创造的价值以及创造这些价值的方法。

在这些具体方法的背后呢,如果说有一个思维模型贯穿的话,那就是架构师的每一个决策性条和最终的行动呢都要最大化自己为企业创造的长期价值。

我呢把它称为价值思维。

在我看来呢这是架构师思维模式的起点,也是这个职能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

不过呢对于架构师这个职能而言呢,这种思维定式呢有一个约束条件,就是我们在模块一总结里面提到的过程正义。

也就说说呢在最大化的过程中,可选的行动项不是毫无限制的,而只是所有可能操作的前提呢,是个决平正义条件的一个资基。

为什么过程之一是一个必选而不是可选项呢?因为架构师这个能能通通造人,间接的创造造价价值。

如果你作为中间人,都不能维持过程正义,你就别指望资源的持有者和决策者能够保证过程正义了。

架构师这种价值创造呢是一个承诺,跟设计模式里的promise,其实是类似的。

Promise呢也有履约失败的地方呢。

对一个架构师的合作方来说呢,他们呢其实是没办法分别promise的runtime exception和那些的unsubstantiapromise.也就是说承诺履约过程中的意外呢和虚假承诺。

因此呢那些没有能力或者是故意违背了这个价值思维的架构师呢,对架构师这个职能的声誉伤害呢其实是非常大的。

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柠门市场呢,用人方呢是没法为一个不可证伪的宣称付费的,只能拒绝为承诺付现,从而避免更大损失。

这种拒绝呢一方面体现为对架构师兑现周期的承诺啊缩短。

另外呢也对可调度资源的减少,这方面呢也还体现为对这个职能的投入的缩减。

其实对抗的办法呢只有一个,就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呢,你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真正创造价值的架构师。

同时呢也帮助哪些其他能够真正创造的架构师,让他们能获取更多的机会,这样呢才能良币驱逐劣币。

那么这种价值思维呢代表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做决策呢?我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前三个模块里传递的主要观点。

第一,架构师要面向组织、技术、环境和商业环境的未来。

做最优设计架构师呢应该是一个价值投资主义者,然后尽可能的把软件架构的设计和架构获得的重点引导到未来RI最大化的方向去。

第二呢,架构师要有全局的理解,以及面向全局最优的决策原则。

因此呢要对抗来自细分领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最优的决策。

第三呢,架构师要通过提升软件系统的结构性,为公司创造更好的外部适应性。

因此呢要对抗细分领域中因为相对独立的研发决策而导致的商争过程,这些呢都是大的原则。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提到的行动点、结构点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大原则中去,你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去实施。

那么通过什么样一样的思维方式才能保障自己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呢?答案是靠实证思维。

实证主义呢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来的,他的学说呢都后来被poper的人呢所修正演变成为后实证主义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呢人和现实之间呢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过的规律,从而形成一种抽象。

也就是说呢人可以推演规律,从而对现实形成认知。

模型呢是实证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意思呢模型呢其实也是对现实的近似和抽象。

一个好的模型呢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的理解和影响现实的不同因素发现呢并且确认其中的本质规律。

从这些规律推导出来的理论呢就会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到这里呢,实证思维和模型的关系就很清楚了。

实证思维呢是一个通过对现实建模和建筑模型的思考啊,从而呢形成有价值的实践决策的思维方式。

那么一个架构师呢必须是实证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要从内心里相信架构活动,那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如果软件世界没有任何规律,那么架构师也没啥用处。

因为架构师呢就是靠研究和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未来创造价值的。

所以我们架构师呢必须相信架构活动从受一些基本规规律所约束的。

有了这些不变的规律呢,我们在一次基础之上做出前瞻性的架构设计。

而通过简化的模型寻找规律的思维方式呢,就是架构师呢所需要的实证思维。

举个例子呢,我们模块一呢就是对一些基础规律的总结。

因为这些规律呢对架构活动来说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学习他们呢就能为帮助到你未来的架构活动。

那么这些法则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来自于关于模型的假设,主要呢有三个。

第一架构活动呢是可以被建模的,这个过程呢会形成一组抽象的模型。

第二,从抽象的模型中呢,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规律来指引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第三,这些在规律指导之下的决策和行为呢,当应用到真实事件的时候呢,能够比没有规律指导的决策和行为有更高的成功。

概率模型呢可以有很多种呢啊甚至对于一个实体在不同的理论和场景之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模型。

比如说关于人的模型啊,经济学呢把人建模成一个最大化个人收益的理性个体。

而中医呢把人建模成一个阴阳无行的平衡。

整体风控背后的犯罪分子的模型呢指的是以最大化收益为目标,但是缺乏任何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人。

而搜索背后的模型呢,是指在最小化时间成本约束下,呃,却最大化信息收益的人。

那模型思维的最核心的理念呢就是思考呢必须要从模型开始,这个模型呢可以不完美,但是不能不存在。

举个例子呢,我们课程中提到的预模型其实也是模型思维的一种。

它呢把我们刚才讲的具体这种单个实体的模型,组合成多个实体之间可以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模型啊,从而把真实事件简化成一组可以用信息来抽象的实体。

再举个例子呢,我们在尊重人性这个法则里已经提到过了。

架构活动呢就是人的活动,我们必须要对人的行为做建模。

所以呢,我引用了马斯洛的模型,注意这个模型呢跟预模型是不一样的。

马斯洛模型呢是对架构活动参与者的预期行为进行建模的过程。

而预模型呢是对架构活动具体的设计场景进行建模的过程。

前者呢是对写代码的人的行为的抽象。

后者呢是对代码的抽象。

也就是说呢模型呢是贯穿在架构师思考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局限于软件架构设计,也包含对整个企业的抽象前果。

你认真阅读模块一的评论区的内容呢,你会发现有些同学呢在质疑马思洛的模型呢,为什么是完美的理论?其实呢实证主义的关键的就是从一个模型开启思维活动。

所以说呢初始模型的完美性呢其实没那么重要。

我们在法则一中强调的是架构要符合人性。

那么用一个七十多年前发明的模型,也就是马斯洛的啊动机跃迁模型来模拟人性,同样呢也可以做出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结论。

在我看来呢,马斯洛的模型呢就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模型而已。

不是说不可替代,而是说它呢是我们的推导的一个起点之后呢,还可以迭代优化。

正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可以明确表述的模型,所以才有了一个可以优化的起点。

如果之后呢发现了更优越的模型,它可以引用它用你的模型推导出更具指导价值的内容来。

这里呢其实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这个理论的对称性。

我们在这节课呢会下节课里呢会描述架构师的思维定式,它也是一种模型,也属于可以被实证主义理论所验证的对象。

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核心是呢一个架构师的思考,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模型。

但呢这不等于模型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还可以升级或者更换模型。

但是从模型中推导出理论这种思维方式,它作为思维模式的一个部分呢必须遵守。

事实上呢你会发现呢,我从没有说过呢,马斯洛的模型呢是我们唯一的选项。

马斯洛的模型的优点是呢,它是一个有完整描述的,可以指导决策的相对而言容易使用的。

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模型最重要的特征呢在于它可以被证为被比较和被评估。

这种评估呢甚至是可以被量化的。

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呢,模型才是可以不断被优化迭代的。

在同一个场景之下呢,最终胜出的模型呢只有一个。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架构师科学而不是艺术。

作为架构师呢,我们所追求的那个终极模型,就是在实践应用中被证实是健壮的模型。

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得到一个更健壮的模型呢?这就需要靠实证的过程了。

那么刚才已经提到过了,架构师呢必须从内心里相信架构活动呢是具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而实证主义的思维认为呢,这种规律呢是可以被普遍感知的,是可以被明确表达的。

而且这些规律呢可以在现实的架构活动中应用,甚至于可以呢被证伪。

举一个我们比较熟知的例子,也就是物理学定理。

比如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先是预测到光线可以在时空中被扭曲,随后呢又在实验中被观察到,进化论呢也是非常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呢,很多基于理论的预测呢都是先于实验观察的例子。

实践主义呢有些特征,我把这些特征呢跟软件架构相关的部分呢啊总结一下来给你解读一下。

第一个特征呢,一个基于实践的科学理论呢是可以被独立表述的举构原则。

设计模式以及我们这个模块里讲的思维定式呢都属于这一类其中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独立于实践而存在,能够被单独的抽象出来,且也能够被表述出来。

比如说我们模块中提到的架构师的生存法则,就是试图在抽象出一组规律。

这个规律呢是普遍适用的,是可以独立表述的,也可以被传播的啊,也可以是被改进的。

这些规律呢形成一组基础的理论,让我们可以推演出一系列的实践方法,而最终的实践结果呢是可以被验证的。

第二个特征呢就是这些理论呢有一定的逻辑结构的,是完备和自洽的。

举个例子,在完备性上呢,我们架构法则呢试图覆盖所有影响架构活动的核心因素。

但是他们在自洽性上其实缺乏论证。

所以呢我也欢迎你指出这些法则中存在的自洽性问题,我们一起改进。

第四个特征呢这种理论呢可以被浓缩成一组公理。

通过这种公理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可以推导出其他的行为规律。

公理呢越是简单,越是普适规律,本身的价值呢也越大。

第四个特征呢,这些理论呢是普世的,是可以复现迁移的,也可以被比较和验证的这跟性则灵的。

唯心主义思维呢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实证主义呢是科学思维,是一个理论呢要被公开的表达出来,接受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场景、不同使用者的检验才能够逐步提升。

实证思维呢对模型有一个评判标准,并指出了模型的优化路径。

一个是具备实证思维的人呢,会认为自己的模型以及这个模型总结出来的规呢是普世的,是可以表达和复制的。

如果有更多人的尝试呢,会让自己的理论呢在更短的时间内变得更完善。

这呢也是第四个特征所强调的。

我自己呢是实证主义的坚信者,我很愿意把我的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接受你的批判和验证。

你可以看到呢我们在模块一中间的架构法则,远远没有达到实证主义所要求的公理化标准。

所以呢这也是我在开篇词里提到的,我只是把我这些年总结的一些规律分享给你。

同时呢我也期望你能我帮我找出这些法则的不完美之处,我们共同提升。

可以看到呢实证主义者呢服从你自己发现的科学规律,或者更准确的来说呢,实证主义者呢拥有自己尚未被证伪的经验,也接受他人的批判和修正,而不是被这些经验所束缚。

我们经常会呢过度沉迷于过去的经验和成功,以至于无法摆脱它的控制。

那么坚持实证主义呢会让你走出这个迷局。

接下来问题就是呢我们怎么才能最大化我们的价值思维和实证思维的能力呢?我们下节课再讲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呢就是这么多。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这节课内容呢总结起来呢有两句话。

第一,企业呢需要架构师创造价值,而架构师呢是借鉴通过他人增值的。

因此呢架构师创造价值的方式就是过程正义的价值思维。

第二句呢架构师创造价值的手段呢是以实证思维的方法,不断修正对现实世践的抽象模型。

这两个思维定式呢都是从企业视角来谈架构师定位的。

也就是说呢,架构师在一个企业的长期存在是依靠自己的持续增值来保障。

这两个思维模型呢都是从企业视角推导出来的,这个呢是架构师所具备的思维定式。

最后呢我给你留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

题目是这样的呢,我们这节课介绍的价值思维和实证思维,你有过类似的实践题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吗?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