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入门课_14_13_光下闪光灯是因为环境太暗所以照亮儿用的么

你好,我是小麦前两节课。

我们讲的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光线,怎么时刻观察光线。

我们也提到了光线的四大要素质量,也就是说这个软硬,然后还有强度方向和颜色。

我一直在强调一个概念,所谓摄影,其实就是拍摄光和影的技术。

那想要拍到好照片,就得能自由驾驭这四样东西。

但很多时候在自然光线环境里,这四样东西并不听话,很难让人称心如意。

比如说夜里照度不够啊,这个阳光下光线这个太硬啊,那既然自然光这么难驾驭,为什么我们不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布光呢?所以这节课我会讲一讲人为布光的方法。

在学习完布光原理和我给出的例子以后,我希望你能举一反三,即便没有专业的照明设备,也一样能把光线死死的钻在自己手里。

真正做到让光线为自己所用。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为光的分类,人为光有两种,一种叫闪光灯stropblight stropes,或者叫flash,一种叫常亮灯,continue slide直译过来就是持续照明。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闪光灯,我们都见过闪光灯,他们有可能是相机自带的,有可能是作为配件插在这个相机脑顶上的。

所者是在拍证件照的时候,他们会被套上柔光箱,看上去非常大的那种。

当然还有手机,手机后面摄像头旁边那个白点或者那个白条。

刚开始接触摄影的人,一般都会觉得闪光灯只是用来照亮的。

在乌漆抹黑的时候,闪光灯一闪就什么都拍得着了。

所以觉得光线充足的时候就用不上闪光灯。

但我不知道你见没见过大白天开闪光灯拍照片的人,比如文稿里的这张照片,martin part拍的一张,你有可能看不太出来这张照片用的闪光灯。

没关系,咱们再来看另外一张照片,blue student拍的这是典型的闪光灯特效,画面既清晰又糊成一片,主体既静止又有运动拖影闪光灯说白了也是一种灯,只不过它呸,闪一下就灭了。

那对于相机来说,一盏闪一下就灭的灯和一盏一直亮着的灯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文稿里的这两张杂志,第一张是johnley,在一九四二年的时候用大画幅相机加闪光灯给生活杂志拍的行走的稀嘘苛刻。

说句题外话,介绍一下这个生活杂志。

这本杂志是上世纪一本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老牌周刊杂志,从一八八三年创立开始,中途几经波折,直到二零零七年彻底停刊。

这本杂志已出版发布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和摄影作品。

文明,我们现在特别熟的那些个呃传世佳作,几乎都是当年首发在生活杂志上的。

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呢,可以去网上搜一下,看看以往的杂志内容,这也是了解摄影史和好照片的好方法。

好说回这个john mili和希区柯克,这是用相机上的闭门长曝光,外加连续多次点亮闪光灯拍摄而成的,学名叫频闪。

在实际拍摄的时候,这个摄影师先把长曝光打开。

希区柯克每往前走一步,摄影师就手动控制闪光灯,让它闪一下。

画面里有九个希区柯克,证明闪光灯闪了九次。

在这整个过程中,相机快门始终保持打开状态,因为拍摄环境非常暗,除了闪灯就没有其他光源了。

相机只能捕捉到闪灯点亮的那一下的那个就那个画面,所以人物就没有运动脱影,而且九个影像彼此分离。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张图,文稿里的这张图是我在网上随便搜的。

常亮灯加长曝光,不同于闪光灯,闪一下就灭。

常亮灯始终点亮着画面里的这个舞蹈演员。

虽然都是用闭门长曝光,但用长亮灯拍摄到的这个图片,人物的运动轨迹就会是由脱影构成的。

一片模糊跟用闪光灯频闪拍到的清晰分离的运动轨迹不一样。

这也就是闪光灯和常亮灯最大的区别。

如果用闪光灯,相机捕捉到的是物体被点亮的那一个瞬间。

所以在用闪光灯的时候,你拍摄的参数就要根据闪光灯的亮度,也就是这个闪光灯的输出功率进行设置,而不是像常亮灯那样对周围整体环境进行测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老说在没有其他工具辅助的情况下,闪光灯拍出来的照片都比较硬,因为它只管被点亮的部分相机,也只能根据被点亮的部分设置参数。

而那些没被点亮的周围环境,通通都会是阴影。

这也就是为什么用闪光灯闪出来的照片,前景跟背景的这个明暗差异。

通常都比较大,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搞清了闪光灯的核心,然后我们才能知道为什么要用闪光灯。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部分回答刚才的问题,大白天的开闪灯能干嘛?能制造特效,那除了制造特效之外,闪光灯还能用来干嘛呢?它还能点亮前景,压暗背景,把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只要它足够亮,就能让你完全忽略这个环境光源,用它来突出前景物体,起到简化画面的效果。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那个大光圈虚化?所以你看那些喜欢呃拿闪灯到处闪来闪去的呃带引号的新锐摄影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跟这个喜欢开大光圈虚化的老法师没什么太大区别。

而们来看一张特别典型的闪灯照片,这张非洲图著的照片,注意看人物后面的背景非常暗。

但这并不是因为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天快黑了,我是因为闪光灯把背景给压暗了。

我来简单的讲一下原理,假如没有闪灯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光效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但我现在在这人边儿上支了一盏闪灯。

我们知道功率再强的闪灯也不可能照亮那么远的背景,所以只有前景的这个人物本身会被闪灯点亮。

现在我打开闪灯,给人物打了一亿微强度的光,也就是说人物的曝光值提高了一档,这时候人物就有点过亮,亮为为保证人物的曝光值不变,我需要调整相机参数,但相机的曝光减一档。

这样一来,虽然人物回到了原来的曝光状态,但因为闪光灯没法把远处的背景给打亮,所以背景的曝光就比原来降了一档。

如果闪灯给人物打了两亿维强度的光。

同理,在我们调整完这个相机参数以后,人物曝光保持不变。

但背景的曝光就会降两档。

回过头去看这个这节课开头的那张martin part的照片,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用了闪灯?因为前景和背景的明暗差异,因为这个背景和天空完全被压暗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用闪灯拍照片,我们能把白天拍成晚上能把白色的背景布拍成黑色的背景布。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的操作,现在不多讲,我打算用一个小实验让你亲自感受一下。

等你今天回家,坐在写字台前,打开台灯,拿出手机自拍模式,画面里要有你的脸和你身后的背景。

然后你把脸慢慢的向台灯靠近,注意屏幕里你身后的背景会越来越暗。

这是因为手机相机会对你的脸进行曝动。

测光不管脸多亮相机,都会保证脸的曝光准确且恒定。

所以随着你的脸离台灯越来越近,你的脸就会越来越亮。

而相机的曝光参数就要不停的随之下调,于是你身后的背景就会变得越来越暗。

咱们继续往下说,我们看回这个joe lawrence拍的这张照片。

虽然能看出来闪光灯的强度很高,但如果从光的质量角度去考虑,这并不是一个硬光。

闪光灯虽然是一个点光源,但没有制造出硬光,为啥?因为他用这个灯箱和柔光布修饰了光线,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

我们用闪光灯不仅可以控制光源的位置和光线的强度,还可以修饰光线,改变光线的质量。

文稿里给出的这张照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之前讲光的方向的时候说过,逆光一般没法拍照片,因为人会黑成一片,除非你要的就是那种漆黑一片的大逆光效果。

但有了闪灯就不一样了。

即便人物背对着太阳,你也一样能拍到清晰的人物。

因为闪光灯把逆光下的人物给点亮了,文稿里的这张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这个效果。

示范左边那人在这个逆光下完全看不清右边那人由于闪光灯闪闪,光光度很高意注意看他头顶的这个闪灯,照了一美容碟,让光线更柔,他腿边还放了块反光板。

原理是利用反光材料,把从头顶射下来的光线反射回人脸上,减少阴影。

为了彻底掌握光线,我们发明了好多好多修饰光线的工具。

我们之前提到过美容碟和柔光箱,还提到了标准罩和这个蜂窝网。

除此之外还有束光筒反光伞,柔光板山、格布等等等等。

但这只是类别眉种类别,还有各种型号。

比如说柔光箱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八角形的。

比如说这个反光伞,有白色的,有银色的,有敞口的,有深口的。

比如说标准罩有五十五度的,有七十度的,有九十八度的。

比如说反光板有半透明的,有白色的,有银色的,有金色的,有黑色的那乍一听这么多东西可怎么搞?其实很简单,这些东西都只有一个。

同样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光,而控制光就是控制我们前面讲过的四要素质量、方向、强度和颜色的过控制光源路径,来控制光的质量,限定光的路径来控制光的方向,选择不同的输出功率来控制光的强度,增加各种绿色片来改变光的颜色。

所以素光配件再多,我们也不用慌,看一眼那个东西能怎么影响光线,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用它了。

闪灯这事儿其实如果教技法能说的太多了,单独开一门课都很正常。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先点到为止,接下来咱们再说一说这个常亮灯。

上节课我用超市里的布光,简单讲了一下怎么观察光线。

其实超市里的灯就是常亮灯,但我们不能控制他们,所以它被我归在了这个环境光里。

现在我要说的这种常亮灯是可以任由我们操纵的灯,本质上常亮灯跟闪光灯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非还是靠这个调整光源面积控制光的质量,限定光的路径与控制光的方向不同,功率的档位用来控制这个光的强度,各种色片用来改变光的颜色。

但是呢常亮灯跟闪光灯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所见即所得。

用闪光灯的话需要你非常清楚各种参数,因为它闪和不闪,差别很大,即便它闪了它闪了一下,你也看不清,只能在成片上看效果。

但常亮灯就没这么麻烦,你看见的是什么样,拍出来的就是什么样。

常亮灯的集大成者应该就是电影布光了吧。

所以电影截图可以被我们拿来当成最好的教学模板。

电影不光基本就是把光的四个特性都钻的死死的,任何一丝光亮都是为了画面服务的。

插一句,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文稿里给的这些电影截图里有一些场景的光线环境非常暗,但是呢景深又非常大,跟我们日常在暗光环境下拍照片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不知道你见没见过电影的片场,经常都是灯火通明的,非常非常亮。

景深大是因为用了小光圈,小光圈把画面压到了这么暗。

所以电影里有些场景看着特别暗,但其实拍的时候片场特别亮,在这儿再说一个实用的小窍门。

日常用rog格式拍照片的时候,可以多选择在暗光环境下进行拍摄,这样做比较容易控制影调,或者说呃找那种光比比较大的场景拍,然后用低于光比曝光值的参数进行拍摄。

这样做的话,一是能给后期留下更多的空间,二是能让影调更丰富,更戏剧性。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用拍电影那样的阵张不灯,但这个一盏台灯、一排串灯,一把手电筒一块电脑屏幕一套简易的闪灯组都能变成我们手头的光源。

比如我拍过这么一张照片啊,在文稿里看起来像棚拍,像用了这个闪光灯。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一盏昏黄的小台灯给这个灯泡套上塑料袋,或者裹上餐巾纸也行。

柔和的打亮人物的左脸,再用枕头挡在这盏台灯的后面,一把手的筒过多的溢出到墙壁一把手电筒从斜后上方直射下来,较为强烈的打量人物的右脸前面,把电视打开,调到一个纯白的画面,给人物正面补一点点光。

一是保证正前方不会这个漆黑一片。

二是保证人物的眼睛里有衍神光。

虽然这张照片瑕疵很多,但在这种情况下,能拍一张这样的照片,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光这个东西真的没什么新鲜的,正经大光,也绝对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技术。

台灯、手电筒、塑料袋、枕头、电视,再加上两两三好友,或者其实都不用这么麻烦,就用一展台灯。

但在它的距离、对方向、对光照强度,对你就能拍出一张比较像样的照片儿。

这节课的最后呢,我们再来看一个小的知识点,叫平方反比定律。

平方反比定律指的是物体或粒子的作用强度,所以距离的平方而线性衰减。

也就是说作用力跟这个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光是粒子,所以光也遵循这个定律,听着挺晕的,是吧?没事,咱们先来看一眼这个文稿里的这张示意图。

我们把这个定律用最简单的方式画出来,省略掉那些复杂的学术名词和公式,方便你理解。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这张图上面一排数字是光的输出功效,下面一排数字是距离两排数字都没有单位。

所以这就是一个比例的示意图。

我们以距离为一光的输出功效为一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功率输出为基准。

当我们离光的距离变成二的时候,光的这个输出功效就变成了二的平方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

当我们离光的距离变成三的时候,光的输出功效就变成了三的平方分之一,也就是九分之一。

很好懂是吧?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以后能干嘛呢?这就又回到了我们之前说过的,通过打灯,我们能把白墙拍成黑墙。

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在一间纯黑的屋里,然后这屋里刷满了大白墙。

我有一个模特,还有一盏闪光灯,我要给这个模特拍一张,背景是黑色的肖像。

如果我让这模特贴着强座,那无论我怎么调整闪光灯的功率或位置,无论我怎么调整相机参数,我也不可能把白墙拍成黑墙。

因为模特跟光源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它背靠的白墙跟光源的距离。

光源作用在模特身上和作用在白墙上的这个效能基本上一样的。

那在我们学会光的平方反比定律以后,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我可以保持闪灯,跟模特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让模特远离白墙。

这样一来,光源作用在模特身上和作用在白墙上的这个效能就不一样了。

模特受光依然充足,但白墙因为离光源远了,所以就暗下来了当我们让模特远离白墙。

到了一个足够远的距离,白墙就能彻底变成黑墙。

那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不是完全黑漆漆的屋子怎么办呢?可以,我们再来想,现在变成了一间光照充足的屋子,依然是白墙。

我依然要用这个闪光灯给模特拍一张,背景是纯黑的肖像。

首先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只要这个模特贴着墙座,那无论如何,我是不可能把它身后的白墙拍成黑墙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利用光的这个平方反比定律,让它远离白墙。

但是远离白墙以后,白墙,因为屋内光照充足,也还是白色的呀。

这咋办?那我们这节课前面讲过,怎么用闪灯压暗,天色可以翻回去看一眼那张非洲土著的照片。

但现在我们要反过来考虑一遍这个问题,如果没有闪灯,我们能不能通过调节光圈快门iso o把一间明亮的屋子拍成一片,乌漆抹黑,当然没问题。

那我可以把光圈开的超级小,把屋里速度设置的超级快把izo调到最低。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光照充足的屋子拍的乌漆麻黑白墙就会变成黑墙。

当然这个时候模特也是黑的,所以这个时候呢我们要让模特离闪灯非常近,把闪灯功率调好。

这样一来,闪灯闪的那一下会把模特打量到一个合适的曝光值,但黑墙还是黑墙,这为闪灯照不到墙壁,这就是光的平方反比定律。

闪灯离墙太远,光线衰减没了。

也就是说我们靠调节相机参数,把屋里本来的光照给压没了,然后又靠闪灯给模特打出了一个标准的曝光值。

至于这些情况的具体参数是多少,你可以自己拍一拍试试看。

好了,总结一下啊,这节课要总结的可太丰富了。

光是摄影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每个知识点都浅尝辄止的讲,还讲出来了三节课。

所以光远远不止我们讲过的这些,要想完全的掌握住,这些知识点是靠听一听课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们现在知道了,光分软硬光的软硬跟光源面积和光源距离有关。

我们知道了怎么通过影子判断当前的光照环境是硬光还是软光。

影子边缘锋利就是硬光。

影子边缘模糊就是软光,但光源的软硬不是绝对概念,是相对概念。

我们还知道了这个硬光适合拍什么呃,软光适合拍什么一些看起来可能不太适合拍某一题材的光源,也可以根据你脑子里的构想,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我们现在知道了,有些光源我们能控制,有些光源我们不能控制。

那面对那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光源,我们就要去观察他们利用它们,比如太阳这大灯泡,我们能利用它的角度,利用它的颜色,我们能根据它的状态,用阳光十六发快速调整相机参数。

我们还知道了光的方向比光的软硬更能决定一张照片的观感。

我们现在知道了闪灯到底是用来干嘛的?知道了一堆用来修饰光线的器材和方法。

知道了,如果我们把光的四大要素紧紧的捏在自己手里,就能创造出我们想要的视觉效果。

我们知道了正经大光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技术,生活里的任何光源都能为我们所用。

只要它的距离、对方向、对光照强度,对我们就能拍出一张比较像样的照片。

我们知道了光的平方反比定律,结合闪灯的特性,我们可以把白墙拍成黑墙,可以把白天拍成黑天光这个东西实在是有意思,但也实在是太复杂。

想这个照片,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多利用生活里的各种光线吧。

课后有两个小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这个在台灯底下垫几本书,让台灯从斜上方四十五度给你的脸打个光,拍一张自拍。

如果有多余手机的话,也可以从另一侧给自己补个光,然后脑袋可以来回的转一转,或者调整台灯的位置。

观察一下来自不同角度和距离的光线,能给脸部带来什么不同的阴影效果。

拍的时候可以滑动手机屏幕,让曝光暗一点,看看效果如何。

那第二个小练习呢是用手机上的相机,打开闪光灯,呃,不是那个当手电筒用的那个常亮模式啊,就是闪光灯模式哈,不要开自动HDR找个朋友当模特,先抵近人脸拍一张照片,然后退后一小步,再拍一张照片,观察一下人脸上的曝光是否恒定,观察一下背景的明暗变化,感受一把闪灯的神奇。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