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对话_16_15_兴趣与个人认知

雪峰老师你好,我还想发散聊一聊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还有关于个人成长啊、兴趣爱好啊之类的话题。

听说你特别喜欢数学,我最爱的,除了家人就是数学。

历史这两块数学是我从小的兴趣,所以花的时间多一点。

我主要在b站上数学系的专业网课。

也有人问我,是不是现在闲了才看,我说不是的,我一直在看,以前只是周末有时间啊,要系统学习数学还是有点挑战的。

因为周末后再上五天班,基本上就接不上了。

所以那时候啊看科普的多一点,专业体系化的少一点,坚持了很多年。

虽然很多人也不相信,但这个确实是我从小的爱好,还有一个催化剂,就是我刚上高一就拿了。

当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一,但离那年省队还有点距离,遗憾没能进东令营,当时还自我安慰啊。

如果在其他奥数一般的省,大概率可以进东令营了。

但即使是这样啊,也是我们学校那年的重磅性能。

当然了,我师兄更强,他高一省一高二东营高三国家队,而且是那年IMO的满分金牌。

师兄是我当年最好的榜样,也激励我对数学的持续热爱。

直到今天你觉得数学能给你带来什么呀?数学带给我精神上的持久享受啊,自然没感觉很棒。

很多同学啊都有能带给他持续精神快乐的事物。

对我来说呢主要就是数学或者更精确一点啊是基础数学,也就是纯数学。

你你是感觉到享受,而不是那些枯燥的运算。

对,而且数学是自洽的,只要在这条路上跑出来就是对的。

数学和物理不一样,物理很多是人想出来的理论。

杨振宁那套理论已经是目前为止理论物理的天花板几十年都看不到激动人心的突破。

你看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能知道个大概物理啊更多是一个没法自洽的学科,它需要靠实验工艺,靠现有的工业技术去证明。

但数学啊几乎是完全自洽的。

嗯,在工作之后还能坚持钻研数学的人好像很少。

你会考虑到数学在工作中能不能用得着这样的问题吗?我就是enjoy这个学习过程而已。

其实我刚从阿里离开的时候啊,很多投资人找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创业或投资。

我说我的兴趣主要在数学历史。

但对企业来说啊,企业更应交易结果,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这个东西啊,不太能直接产生商业价值。

嗯,在平时的工作中,你会用数学的思维跟大家去讲道理吗?会而且经常用或者更多的用逻辑的思维,大家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计算机原则所迷惑。

啊,数学原则才是宇宙终极原则。

就像我之前所提到过的啊,什么时候该内聚,什么时候该解药,你不要被表面迷惑。

举个例子,当大于等于两个调用方都会去调用一段逻辑的时候啊,就需要考虑抽象为function service API啊,就这么简单。

我经常会跟大家这样类比,啊不要把简单的业务问题,人为的影像技术复杂化。

如果是创新或者试错业务,那更要speak的第一活下来后才有时间谈architecture,最后才有机会上scale之前提过的物流团队,极致的异步架构啊,部分团队微服务过渡等等都是教训。

还有以上观点啊,可能并不适用于真正技术驱动业务的公司或业务啊,比如google、 ice、 pass、无人车等等。

数学是解释抽象最好的方式。

有人说为什么要学数学?买菜,只要学小学数学不就行了吗?啊,那不叫数学啊,那叫算数。

开始有未知数。

这个概念才算是摸到了数学的一点边。

解方程有未知数,这就是一个抽象。

然后再往上还有更高级的抽象,比如大学的抽象代数啊,可以把很多物理现象给抽象出来。

我还想说一点,跟抽象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叫想象。

但想象这个东西啊,很多时候是天赋,不是说你想要想象就能有的。

想象是可遇不可求的。

抽象呢是你需要去锻炼的能力啊,这个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不是靠天赋。

举个例子啊,你可以感觉一下线性代数教会了我们如何抽象看待所有线性方程组多次螺旋上升的抽象过程。

后天下再无不可解的线性方程组,但同样是数学初等几何中各种精巧的辅助线,却是很多同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绝对梦魇,要么一分钟解出,要么只能看到答案以后叹为观止。

嗯,你刚刚说了两个思维,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他们都属于形式科学。

另两类是大家更熟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要说数学思维比逻辑思维更深一层的,除了抽象、缜密,还要有广阔的想象。

大胆的创新创新,指创立全新的数学工具甚至数学分支,用于解决当前体系无法解决的难题。

那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关于数学想象的科普书,那一定是这本思考的乐题。

嗯,之前其实我们有聊到呃饿了么产研团队按领域划分的事情。

那饿了么以前的团队划分是比较粗糙嘛,就是分c端和b端,c端就是APP网站,然后b端就是包括商务服务,还有物流。

那你进去之后,第一件事儿其实是做拆分。

呃,我理解这里面其实就要用到逻辑思维。

嗯,饿了么原来就是个单体啊,所有的业务逻辑就就一个东西啊,一个代码库c端、b端d端全在一起起的,一发动全身啊,也就是说你在部署的时候啊,只要服务器都要布一坨这个东东,那那一是影响性能,二是发布很麻烦。

那只要有同学发布啊,即使跟你无关,你也要发布一遍,所有的机器都要扫一遍啊。

我们做技术的就要拆解啊,肯定要至少在分一级拆分与否。

我我们当时就遵循一个原则,只要一个人有变化,一堆人要随着你动或者叫牵移发动大部分的时候啊,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其实这也是逻辑原则或数学原则。

所以啊我跟他们说啊不要扯什么领域驱动微服了,就用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啊确实最容易讲清楚,但实践的时候要多次试反复试。

单体是一个极端微服或单原则呢是另一个极端。

饿了么从来没有真正提过微服,从来没有过我不去用这个概念啊,我们就是从业务的合理性去拆分。

对领域驱动呢。

我当时也是持观望态度啊,不能说保留态度。

我觉得领域驱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啊,就跟架构一样。

所以我希望回归朴素啊,就是从逻辑的角度或者数学角度给大家解释。

所以当时我们也不做领域,我把以前的经验带过来,开始有一些中台的门芽。

比如说把交易系统营销系统拆出来,把用户系统拆出来等等。

从逻辑上讲,当你十次里面有八次牵移发要动大部分的时候,你就没必要去拆啊,你就让它耦合在哪,哪怕最后合出来一个巨大的东西,那证明这个业务就是这样的。

没办法,你要么抱怨很倒霉,进入这个业务领域,要么你就自己想办法克服。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通过技术去改革这个业务,那意味着这个业务甚至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都要变。

啊,在短时间内呢几乎不可能。

之前也讲过,对绝大部分公司的技术团队来说,网图通过技术驱动业务,那还是省省吧。

刚刚说到中台的萌芽,饿了么建立中台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奏呀?最早是整合交易系统,后来整合营销系统搞营销系统就附带着把会员系统也搞在一起。

其实说到底啊也不叫营销叫权益。

所谓的发券会员体系其实归结为一点啊,就是权益。

这一点国内有两家做的非常好。

一家是携程啊,一个是淘宝的八八VIP.我们搞中台不是从零到一的啊,应该说是从一到十。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这部分,只是散在各个团队,后来就是交给石佳宁他们团队去整合,整合的过程当然也比较痛苦。

啊,架构调整的时候啊,我们把c端、b端各个跟交易相关的团队啊交给中台去整合,这就涉及人员调配。

有些leader就不愿意教人嘛,就是你动我的模块,我可以忍受你动我人我坚决不干,我转模块不转人。

这种情况在阿里是严禁的,阿里一定是转模块必须转人,阿里做的比较到位啊,这就是成熟组织的表现。

我们以前这个团队,即使我强压也不行的,大家就是拒不交人。

他说这个员东你让他过去,他要离职的。

到后来磨了几次之后,大家也慢慢立下规矩了。

如果交出一个模块,必须啊人跟着模块走去,另一个团队如果不愿意就离职。

所以一开始石佳妮其实拿到的是全部模块和光感团队,相当于活儿给他啊。

但要他自己去找人,虽然我给了他很多权限,所以石佳宁是很不容易的。

他几乎是只靠自己原来的班底啊,然后还要去熟悉c端b端d端业务,把代码拿过来之后啊,再拼起来。

他们从最难的交易系统开始做,搞定了之后发现交易系统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营销,系统,营销是千变万化的,运营介入最多的就是营销。

因为营销有很多玩法,搞各种优惠活动,营销不好抽象啊,非常考验程序员对业务的抽象,能运营。

他们不管了,提了一堆需求,说给我实现这个实现那个技术人员就要去抽象。

最后我们的营销系统变态到什么程度啊?那个界面刚开始做出来,只有运营看得懂,一堆chapboss,而且还不能点错。

我们曾经因为运营点错按钮出过事故,最后啊责任归到运营,但人家也很委屈啊,吐槽技术做的太烂,说你们这个产品简直不能忍受,搞这么复杂啊,勾错就出问题。

但技术人员就是一根筋,他说我已经全部给你抽象出来的所有的功能,只要你勾点就能实现。

所以啊营销系统是很难做的。

嗯,可以说说你对中台的理解吗?中台就是业务驱动的。

我以大家更能理解的阿里来说啊,阿里后来做中台,其实真正的核心动力还是商业驱动。

比如我在优酷注册了一个会员啊,有一个优惠券,那为什么不能在双十一的时候去淘宝买货呢?我在淘宝有个积分,为什么不能在阿里的其他平台用呢?啊,所以淘宝得到了一个终极结果,就是八八VIP啊,就是会员体系,这才是中台的原动力啊,还是要从商业价值来看,把这些权益放在一起之后啊,用户就有更大的几率留在你的平台。

饿了么后来也搞会员系统,我们早期就是发营销券啊,做营销券打通,开始啊还没有把它抽象成权益打通。

后来有了会员之后才想到要做权益啊,因为围绕会员的啊跟消费有关的都叫权益,这个就更有价值了。

包括把混合券这些东西都包容进去。

所以中泰不是个业务,但他有业务的味道。

嗯嗯,关于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还有抽象能力,我们聊了很多。

接下来嗯我想聊一个跟你个人有关的一些比较大的话题,你的人生理想或者说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除了家人,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抽象来说啊,就是人和事两方面。

我先从人这个层面来讲啊,我希望我把一些不同的人培养到超越我期望啊,至少超越我的一个程度。

那就像我之前说啊,做CTO的最大成就感,来自团队的成长超出期望就意味着他不是我原来可以掌控的,我会在这一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成长。

对底下的同学来说啊,他感觉是我把他培养出来的。

但同时呢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所谓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有这样的理想,后来跟很多人也说过,我非常不想做CTO啊,我就想去挖掘高潜的人我感觉,我可能更擅长做这个角色。

当然我现在在做这种冒牌中介啊,也是希望去把一个合适的人匹配到合适的岗位。

其实做这种红娘是很有成就感的,不亚于去介绍两个同学或两个陌生人,最后成为夫妻的这种成就感。

从事这个层面呢呃我只能说是追求美啊,是精神上的一种美,不是视觉或感官上的美。

什么叫精神上的美,或者精神上的成就感呢?对我来说啊,就是排第一位的就是数学,可能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也会一直追求下去啊,既是兴趣也是挑战。

嗯,你有比较喜欢的行业吗?我对这个行业很有热情。

我过去大概二十多年的经历啊,有一半时间是在这个行业里,就是教育育人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儿。

有时候我自己看一些科普文章,很多很深的数学问题。

有人啊就是能把它用很简单的方式讲出来啊,让别人豁然开朗,我觉得很厉害。

可能我对这样的事儿比较有热情,而技术只是我第二或者第三兴趣,有时也没办法,或者说你得先有饭吃,必须养家糊口啊。

嗯你有偶像吗?历史上我有特别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商鞅,一个是李靖,但他们算不上偶像,我好像过了需要偶像的年纪了。

如果非说一个啊,应该是我第一家公司的老板,他二十多年前的理念,甚至到今天依然前沿,足够前瞻。

二十多年前,他就已经在做标准化的事儿,是通过公司的产品尝试标准化,不只是停留在标准化。

理论上我的感受相当于什么呢?当时进这家公司啊,从编程来说啊,我算是小学毕业了,但是突然间一个中科院院士在那边给我辅导啊,就是这种感觉,而且他又非常平易近人,可以让我有学习的机会。

一般的中科院院士啊,即使再虚怀若谷,他也不可能跟一个小学毕业生去谈科学的。

我至今啊还是一直认为他对我的技术或者技术观方面的影响最大。

但商业方面没有啊,因为他商业做的不太成功。

你有没有自己坚持的人生信条或者是座右铭呢?我总结六个字吧,活到老,学到老,再加上对精神美的追求吧。

我希望一直到我生命结束啊,我都尝试去影响其他人对活到老和学到老的追求。

从我的家人开始,这一年,我已经引起我太太对历史的兴趣,开始买书看。

还有我女儿,她以前也从来不看了,现在算是有一些起步。

当然我能影响更多人更好,但是影响更多人也比较难。

我也不想去做博客,去b站开个号,甚至写书。

等等我不太想做这样的事儿,可能我觉得也很难影响到别人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啊,很难放之四海皆准。

就像我们今天的访谈,即使把这些观点尽可能的普世化,让别人真正理解也是很难的。

我更想个性化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去挖掘出一些不同的东西。

活到老学到老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持续的去学一些不同的东西。

嗯,好的,这部分访谈就先到这里,感谢雪峰老师非常真诚的分享。

嗯,到这次访谈为止,我们这个专栏也到尾声了,再次感谢您的收听。

如果你觉得这个专栏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