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老曾P9_L1 (55节)(优化版) 职场课-高绩效沟通向上管理情绪管理【L1】_第51节常见绩效工具(上)
那么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几种国内常见的计算工具,基本上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该都涉猎过是吧?那么第一个呢就是无处不在的KPI,所有人都听过吧。
那KPI的中文名叫什么呢?它叫关键绩效指标,它首先是一个指标,所以它一定是一个非常明确量化的东西,对吧? Kpi这个东西它是由专业咨询公司的角度来说,它是以整套的公司的整体的科学管理的方法。
然后它这个基本的思路是这样的,它基于二八定律大家都能够认可的一个基本定律的角度。
比如说如果公司的老板啊,就是公司的最高层,他们有一个宏大的战略。
但是你们也别听他们吹牛逼啊。
所谓的宏大战略,说直白一点,就是挣钱怎么挣钱,挣多少钱就这么回事啊,围绕这个挣钱这个事儿啊,我们展开,我们把怎么挣钱这个事儿拆成了几个子的一个小的目标,就是第二级的目标。
然后呢,把这几个目标呢分配给公司的各个部门来承担,这是你们公司战略会经常干的事吧。
然后在这些部门里面再一级一级的拆这个目标。
比如说宏观目标,我们今年要挣两千万,然后分给三个部门,三个部门各自背这六百万,然后还有个部门背八百万对吧?然后这八百万到他部门里面,他再拆了个二级,他们下面的每个部门再背个小三百万是吧?然后再拆下一级,然后每个部门背几十万,再拆到每一个人头上,每个人背几万,就这个样子,这是KPI的拆解方法。
然后这个拆完以后呢,听起来还是挺合理的,是不是?就是如果大家每个人都全力以赴,那么公司这个目标肯定就能达成。
然后老板肯定就财富自由了,是不是?听起来好像是挺美妙的,那么这个里面肯定有隐含的问题,如果有人没达成怎么办?因为听起来好像是每个人都得达成,万一有一个人没达成,我们就没了吗?这太不稳定了吧。
这个KPI其实不是啊,这个很残酷啊,第一个目标的设定呢实际上比真实的这个目标要高,就是他会层层加码,你明白吗?对,就是虽然最后可能表面上定的那个目标没有达成啊,但是实际上可能真实的目标已经达成了。
就比如我们定销售目标是吧?今年要挣两千万,然后呢,下面这个层层加码到了第一线,说我们这个所有部门加起来要挣三千万,最后做了个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的完成度。
然后有的人的完成度是百分之一百,有的人完成度是百分之六十。
然后最后呢老板下来以后,奖励了一些百分之百的,然后骂了的百分之百分之六十的,但实际上他的目标就两千万,明白吗?这就是所有公司用KPI这种方法的管公司的方式,老板比你们精明多了。
大家如果真的没达到呢?比如说今年我们定的目标两千万,然后呢下面层层加码三千万,结果最后只做了个一千八百万,怎么办?裁员、降本增效是吧?所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了,对吧?啊,然后第二个呢是这样的,阿巴定律说一个公司百分之八十的真正的发展的业绩或者契机啊,其实只是由百分之二十的最核心的优秀员工创造,就是百分之二十的人创造了百分之八十的价值。
而其他的那些价值是由其他的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创造啊,所以只要有百分之二十的员工是超出我们的期望,能够努力的工作达到了目标的。
大部分人是正常不用特别努力,只要是个大概正常情况,甚至说有一小部分人是完全不行,只们其实也能接受。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讲也能接受,反正绝大部分的结果都是百分之二十人创造,这个就是KPI啊,所以其实这一套方法本身呢看起来好像没啥问题是吧,所有公司都在用吧。
然后呢,他其实在这个相对成熟一点的,然后工作量呢也比较容易量化一点的,公司里面还是比较奏效的。
像刚才我举的那些例子么?钢铁厂啊、汽车厂啊,对吧?流水线生产制造啊、销售型企业呀,什么客服部门啊,这种比较好量化,对吧?它就好弄,但是呢绝大部分的公司基本就把这东西用歪了,用歪的主要原因是这么几个啊。
第一个是这样的,在KPI的制定的过程中呢,我们是要求管理者跟他的下属之间要进行协商的,对不对?就是这个目标是我们协商出来的吧。
我刚才讲这个科学管理法里面,这个泰勒说第一条就是目标是应该你们双方协商的,是不是啊?结果呢在大部分的公司里面啊,因为这个最高的管理层,他在定这个来年的计划或定一些目标的时候,他受到了他的更高层,就是董事会股东资本的压力,知道吗?所以呢他会经常做出扭曲的战略设定,就是不是真正的说合理的一个战略的计划,是一个特别扭曲的战略计划。
比如说激进扩张小黄车,你们还记得是吧?比如说也有叫做特别保守的收缩动作,啥也没做呢,先砍一半人害怕现金流一下子紧张了。
然后呢,他做这种动作呢,本来按道理就是他跟他的下属要协商的,对不对?他说啊激进他的下属可以说啊我们不要那么激进,我们可以协商协商小激进,对吧?然后他做这个收缩动作的时候,下属可以说啊,我们也不用收缩那么多。
我们小收缩就是大家互相之间来只回拉扯一下,最后达成个一致是吧?我们才能一起干嘛。
但是绝大部分的下属,你觉得他们有什么话语权有勇气,或者是去跟那个最高的大老板去白扯这个东西呢,对吧?当最高层把他的想法拿出来的时候,其实呢下面的人就陷入一个很尴尬的情况。
就是如果老板要冲,你说老板我们别冲,你多半就是在拆台的感觉,是不是?所以呢基本上呢你如果要开口,你就只能说老板你这个目标定低了,我们能挣更多,反而这往上更加了一层嘛,对吧?本来就已经是激进扭曲了又加一层,因为这种管理者挺多的,就特别容易出现是在什么情况,就是在职业经理人身上对吧?就是那种想把自己显得很能打是吧?感觉自己是特别牛,逼上来三板斧。
老板说啊,今天要充八百万去了,老板,放心,你们今天肯定要充一千万。
兄弟们,你们说是不是有说他们说还是不是肯定说是是,难道有人拆台说不是,那明天就没了,是不是这个就很难搞。
然后加上这种账级呢,他承诺完了以后,然后呢他又跑去跟他的下属画饼是吧?他又说啊方心兄弟们怎么干干怎么样,这个就会让这个KPI的本身的制定啊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再说一遍啊,泰勒要求上级跟下级要对这个目标达成一致,其实最后没达成一致也干了。
第二个呢就是这个KPI啊,它特别的强调这个工作啊,拆解啊,量化。
我刚才不是讲了吗?我说它叫关键效能指标,对不对?所以它一定是一个指标,所以它一定要能量化。
在公司里面呢,一般推这种制度的就是人事部门,就是对HR部门。
他因为是要求所有部门都要遵照执行,所以会导致就是说一刀切就是不管了,反正就是你们各个部门自己想你们怎么量化,给我量化出来就完,对吧?因为这个东西说白一点为什么要量化?要量化?其实就是满足一些高层管理者在他的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下,比如说有一些偏业务的管理者,他对技术啊,对一些什么专业东西不了解。
所以呢他就需要有一些他能理解的方法来做好这个管理。
所以呢就逼着这些人你要量化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个量化的进度,量化的尺度,量化的方法,我就可以也用这套量化的方式来管理了。
我不需要懂你的专业,我也能够管这种感觉。
我举这种专线的工作,就很多这种专业人士的工作的价值扭曲了,他也会被扭曲。
我举个很搞笑的例子啊吧,比如说用代码行数来衡量程序员怎么样,对吧?写的越多越好是吧?对,还有什么呢?比如说我们考核一个风控部门,看他这一年解决了多少风控问题,那分布最好不要出问题嘛,对不对?但是他不是啊,他就说啊去年解决了五个问题,牛逼,今年只解决三个问题。
你们今年的绩效不行啊,风控就无语了是吧?对,然后呢,我还见过一些公司更奇葩的啊。
比如说刚才我讲,我说啊公司上面领导说今年的销售目标要八百万,是不是往下各个部门拆嘛?本来其实就是业务部门承担就好了嘛,是不是有的公司什么情况,那你们技术部门是不是也背的呀?你们品牌也背的,就每个部门都背啊,每个部门都背,最后背完是不是要拆。
那所以那个技术老大背了五百万,技术,老大往下拆,等于每个技术头上要背三万块钱的销售款。
然后那个研发就崩溃,说我怎么背公司的销售款吧。
那不管那问他为啥,他说同甘共苦,是不是你在公司里听过这话吗?目标倒架,你是不是留着气笑了,是不是就这样子就一刀切,大家都扭曲掉,对吧?然后第三个是什么呢?第三个其实就是KPI的这个制定的,它一般是以一年为单位。
因为过去在生产制造这种企业,他们是光建那个生产线就要很长时间。
然后他们的那个交付时间也比较长。
所以它本身的路径设计就是要按比如说几年设计的。
所以呢你考核的时候,一般来讲,也就是说一年呀,然后呢或者半年吧,就这样子。
对,然后中间的考核呢,其实你按季度考核也当然可以啊,没问题,对吧?但是呢KPI它有个比较死的状态,就是说只要你定了,你中间是不能瞎改的。
比如说今年年初公司定了八百万的战略目标,说你们必须完成政府绩效。
你到了年终的时候,突然一然后你感觉说肯定完不成。
你能跟集团去解释说,我们完不成,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吗?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明白吗?没办法,就是因为你要改,等于大家都得改,然后CEO也得改,CEO不想改,所以就变成这个就逼着来对,逼着来呢。
然后另外就是说这个因为商场如战场嘛,大家也明白,就是现在这个竞争格局来讲,各个公司瞬息万变的啊,就特别是像这种互联网企业啊,或者是什么科技公司,他们这个发生一些变化,或者发生一些市场的格局变化,什么很常见,对吧?那发生了以后呢,我们当然就要针对这个变化,尽快的调整我们的战略布局和我们的组织设计,对不对?那调整我们组织调整人员直接导致了就是一线的那个KPI啊,他不是按年定的吗?那这个早期定好,那KPI直接变空气了,就就本来那个他KPI定好了,花好多时间定的,定完以后,公司变化很快,突然这个方向变了,他那个KPI还没变呢。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你老板换了,老板,不是你这个KPI要换,对吧?但是你KPI不能改,要坚持按原来的KPI来,对吧?所以这个就是很崩溃,是不是就很多公司其实把KPI这个东西用都用着。
最后已经用僵化了,就他们都忘记了。
我们之所以有KPI,之所以有这个管理工具,是为了公司的效率和公司的发展,是为了我们能够做好事儿。
最后现在变成了叫做我们为了KPI而KPI,我们KPI是大事儿,做事儿不重要,多给我填几个表。
所以呀这个KPI导向之下的所有的员工啊,一般呢都比较短视啊,为什么短视啊?刚才我讲了嘛,对不对?生存环境太恶劣,了不允许你有更长期的规划。
一经常变,那我又不能变,我只能短视一点,定一个我自己能够得着的,对不对?老板一定会层层加码,所以我自己要想办法给自己减负,对不对?还有就是量化这个东西量化不了,那我尽量的以小量化为主。
万一那个你要跟我要大量化,我到时候还加的上去。
我要是自己量化太大了,我到时候完不成玩球,对不对啊?所以他们呢是很难做一些特别长期又正确的事儿了。
他们的生存选择就是尽快做做出一些短期小业绩,然后尽快拿到回报,然后尽快升值,尽快走。
他们没有其他的远期长期的想法,很难有。
我今天先把我这自己这个搞定了,哪怕他未来洪水滔天跟我何干呢?所以这是KPI管理呀,就是特别是很多企业里面用这个KPI,用差了以后变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