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入门课_08_07_测光什么才是正确曝光

你好,我是小麦上节课。

我们说到很多时候,相机自动给我们的曝光值只能作为参考,那大概率是准确的曝光,但它并不代表正确的曝光。

那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曝光呢?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大晴天,正午太太阳毒毒,我走在一条东西向的街上,路北的一排商铺,朝南,被太阳晒的直冒烟,他排的一排商铺呢背音黑咕隆咚的一片,不走近,啥也看不清。

然后我掏出了相机,拍路北的时候,我发现合适的参数是f十六二百五十分之一秒。

Io一百拍路南的时候,我发现合适的参数是f五点六二百五十分之一秒。

Io一百两边差了三亿v也就是说差了三档曝光,分别拍两边的时候,我都拍的很开心。

但突然我看到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路中间,明暗交界线上面向路北,看着那个街对面被太阳晒的直冒烟的商铺,那这时候我要怎么设置相机参数呢?如果我面向他拍大逆光,这个如果我用f五点六二百五十分之一秒,iso一百拍他的脸曝光会准确,他身后背音里的商铺曝光也会准确,但商铺后面的天空全都会过曝,变成白不撕裂的一大片。

如果我从它后面拍用这个f十六二百五十分之一秒,iso一百这套参数,那么它面前的商铺曝光会准确,但它就变成了一片黑影。

如果我从它侧面拍画面里有路北的商铺,画面里有它画面里有路南的商铺。

那么这两组参数无论我选哪个都注定,要么一边正常,一边欠曝,要么一边过曝,一边正常。

所以这时候就没有所谓准确的曝光了。

只看你的需求是什么?看你需要的正确曝光是什么?这也就引出了我们即将要说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测光。

我们在手机上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说拍夜景,拍这个灯火阑珊的街头,我们点一下屏幕,这时候相机不光是对焦,它还会测光。

如果你点到一盏路灯,那么所有的灯光都会暗下来,灯光的光线会变得非常柔和。

但问题是,灯光后面的建筑都会变得乌漆麻黑,没有细节。

如果你避开灯光,点一下旁边的建筑,那么所有建筑都清晰可见。

但问题是这个灯光就过曝了,白花花的一片非常扎眼,显得非常劣质光圈。

快门is o他们仨。

虽然自己都能控制光线,但我们却要把他们仨结合起来控制曝光。

也就是说,不管他们仨的参数怎么组合,其实都是根据取景器背后的我们面对画面效果的需求来决定的。

通过改变他们仨的组合方式,我就可以让画面变成我想要的效果。

无论是明暗还是景深还是动态。

那我们在面对刚才举例的那种场景,也就是说既有这个特别亮又有特别暗的光线场景的时候,怎么找到合适的测光方法和正确的曝光值呢?那下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一个场景,我们对画面到底有什么需求?过曝和欠曝,难道就是不正确的嘛?我了解答这个问题在这儿,我们要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

光比。

所谓光比,就是指在照明环境下被摄物体的暗面和亮面的受光比例。

我们目前不需要具体计算这个比值。

只要知道光比越大明暗,反差也就越大。

那就是俗称的对比度越高,画面中明亮部分和这个阴影部分之间的对比就会不明显。

那光比越小呢,明暗反差就会越小,对比度越低。

画面中明亮部分和阴影部分之间的对比就越不明显。

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图,在温稿里去看一眼。

这四张照片是马格南摄影师alex web拍摄的这个加勒比海地区的街景。

他比较喜欢用三十五毫米焦段的标准镜头,强调画面的这个明暗的高对比和色彩的高饱和创作多是在阳光猛烈的场景,比如这个加勒比海的地区是吧?这个大太阳当头直射观察这些照片,我们可以发现本该是刺眼的蓝天,在他的照片里都显得比较昏暗。

本该是刺眼的白色,在它的照片里都变成了略带灰度的灰白。

这也就意味着它其实并没有使用相机给出的这个准确的曝光值来进行拍摄。

相反,他故意欠曝通常是两档呃,甚至三档来保证画面高光部分不会溢出啊,不会溢出,就是不会过曝的意思。

这个阴影部分全都变成了黑色的大色块,以此来强调画面的明暗对比度。

Alex web在拍照片的时候,不用相机里自带的测光功能,不让相机进行这个全局测光。

它会随身带着一测光表,用点测光的方式把测光点设置在画面的高光部分,以高光区域作为测光基准进行测光。

也就是说它只保证高光区域的准确曝光。

把高光本该是白花花的一片,变成灰白或者是这个暗白,而画面中的暗部区域,即便完全看不见细节,也没有问题。

高光曝光准确,阴影牵曝,这就是它的曝光技巧。

但请注意,他照片里黑成一锅粥的暗部也是照片的一部分。

不管是拍人还是拍景,他基本上都只把画面中的元素当色块来看待。

暗部就是黑色块嘛,跟画画似的。

这样一来,构图虽然复杂,但因为有大量黑色色块填充在画面里,反倒显得画面干净利索,乱中有序。

插一句。

其实相机里也有点测光这个功能啊,你也可以这么测光。

如果你想试着拍一拍前期练习的时候,不用非买一块测光表。

好了,那我们继续,我们再来看一眼这个这个日本摄影师滨天英明拍的照片,跟alex web完全相反。

滨田英明会选择对画面中的这个阴影部分和暗部进行测光。

所以在他的照片里完全没有这个黑成一坨的部分。

这样做的好处呢是保证了阴影部分也能充满细节。

即便是黑色也能看到纹理,暗部发挥高光,这个轻微溢出。

而且它不仅不怕高光过曝,甚至还有意追求画面。

这个略微有点过曝的视觉效果,显得就特别的小清新,特别的日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点,这些照片的景深都非常大。

除了拍摄主体清晰,前景和背景几乎都有虚化,说明它的光圈开的比较浅。

也就是说,它为了追求这种这个轻微过曝的视觉观感,有意把光圈开大再仔细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照片的拍摄环境本身就没有特别大的光比。

比如图二和图三基本可以确定是在这个阴天的时候拍的这就保证了光线足够平均柔和。

但即便是阴天,我们也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控制曝光参数来营造过曝的明亮质感。

那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怎么能看出来是阴天呢?很简单,看影子拿第三张举例,俩小男孩haro和这个minina,他们脚底下踩的影子都非常非常的弱。

几乎看不见,那只有阴天或者多云,才会出现这样的投影。

如果是晴天影子,就会非常清楚。

Alex web和冰田英明的照片告诉我们,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曝光。

曝光值的安排都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要求来进行调整的。

所谓的曝光正确,无外乎就是根据自己对画面最终的视觉效果来提前设置曝光参数。

而相机里的测光表能给你的准确曝光只是一个准确的参考值。

既然没有绝对正确的曝光值,那么相机上的测光表给我们的准确曝光值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一下这个测光的基本原理了。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接收到的光线转化成反光率为百分之十八的中性灰而给出的读数。

听上去很难理解是吧?我读着也非常的这个不顺口。

没关系,我们来看一眼这个文稿里的这张图,这是一张柯达的灰阶卡。

我们把最暗也就是理想黑体或者说纯黑到最亮。

也就是说纯白的这个亮度变化人为切割成几个区域。

黑色由于不反光,它能把光都给吸收了,所以它的反光率是百分之零纯白。

因为完全不吸收,光,几乎能把光完全反射出去,所以它的反光率几乎就是百分之百。

相机测光表测的就是在这张张图最中间的那个标注,在数字九下面的灰度在一个光照条件下。

我要是想把中间的这个灰拍成中间的这个灰,而不是过曝给拍成亮灰,或者是这个嵌曝给拍成漆黑,应该使用的光圈快门值是多少?就是测光表测出来的数值。

这个中间的灰有个学名叫中性灰,也叫十八度灰。

因为它的反光率是百分之十八,同时不那么严谨的说,也基本上是我们黄种人皮肤的反光率。

所以在测光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叫手腕测光。

简单的说,就是你到了一个拍摄环境。

想要知道在这个环境的光照条件下,应该使用的光圈快门的标准参数是什么?你只需要把手腕抬到相机镜头前,这时候相机对准手腕测光所得的参数基本上就是中性灰的参数,也就是在当前的光照环境下的标准。

光圈快门值。

科德卡有两张著名的照片,都是拍的自己的手腕。

很多人说看不懂,不明白为什么科德卡要拍这两张照片?一是因为库德卡当时想记录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城区的确切时间。

二是因为他在用这种方法测光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好理解。

什么叫相机给出的测光读数,都是中性灰的读数。

也就是说你拿测光表描着一特亮的东西,那测光表会觉得你这是在描中性灰,它就会给你一个中性灰的读数。

结果就导致这个特亮的东西拍出来以后变成了中性灰。

因为测光表把白花花描成了,中性灰给你换算了。

反过来,如果你拿测光表测一个黑漆漆的东西,测光表一样会觉得你这是在测中性灰。

本来黑漆漆的东西,它会换算成中性灰,给你一个读数,导致黑漆漆也变成了中性灰。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想把纯白的东西拍成纯白,你就需要过曝。

因为如果你用相机测光测光表,会给你一个中性灰的读数,而不是纯白的读数。

如果你想把纯黑的东西拍成纯黑,你就需要欠曝,这是同样的道理。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吧,就是你要拍这个雪地里的白猫。

如果你按照测光表给你的这个读数拍,你拍出来的雪地永远不是雪地,而是灰地。

你拍出来的这个白猫也永远不会是白猫,而是灰猫。

所以,为了拍雪地里的白猫,你就需要主动过曝、两档甚至三档,才能让白色在相机里变成你真正看到的白色。

但如果我们要拍这个雪地里的黑猫,又该怎么测光呢?我既想保证雪地是白的,又想保证这个猫是黑的那这时候我究竟应该对猫测光,还是对雪地测光,还是对整个画面的平均照度进行测光呢?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我们最终对画面的需求是什么?你要想表现这个雪地的白,还是要表现猫的黑,或者是先找一个中间值进行全局测光,回头再用这个后期软件拉高对比度进行调整都可以聊了这么多。

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想说,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对最终成片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预判。

在脑子里打好草稿,很多摄影教程都会讲相机的各种自动测光模式,比如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局部测光、TTL测光等等等等。

然后讲一讲这些自动测光模式分别都怎么用?那现在相机的自动测光模式变得都越来越复杂,但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其实根本就用不上这些高科技。

你想想咱们学完这个景深陷阱以后,连自动对焦都用不上了,所以真没功夫,然后相机自己去那个慢慢测光是吧?那完了光圈快光和isoo,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的需求,手动安排一个合理的曝光参数,掌握基本技术。

然后再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你就再也不会受制于相机的p档了。

不光不受制于p档,连同那些你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不需要的、华而不实的功能都不要,不会在沦为厂商广告屠刀下嗷嗷待宰的羔羊,也不会在每年花费大量的冤枉钱和大量无谓的时间搭载器材的选择上,你会掌控相机,而不是被相机掌控。

最后,我分享一个自己真实的拍摄经历。

我最近两年有一个间歇性的工作,就是拍话剧的剧照和后台剧照比较好说,因为演员在台上光线足够,强我可以调到我最舒服的这个曝光参数进行拍摄,非常容易,但后台就很难办了。

因为后台光线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暗。

很多时候因为光线太暗,我需要把光圈开到非常大,所以我会用二十八毫米的镜头利用二十八毫米镜头自带的景深范围,努力克服一下光圈开大以后导致的前景深的问题。

然后因为演员在后台备场的时候都溜溜达哒的,所以我的这个快门速度也不能搞得太慢。

如果我要保证这个移动的人在照片里不出现拖影的话,最慢我也就能调到这个十三分之一秒的这个快门速度,搭配八百或者一千六的这个感光度,甚至是六千四。

到了SO六千四,我就不能再往上调了。

因为会出现很多影响观感的噪点,但即便如此,我拍到的画面还是会非常暗,所以我只能使劲的找机会努力抓住,哪怕一点点儿光亮。

然后有些照片还要靠这个后期补救,拍摄过程非常痛苦,但出片以后也非常有成就感。

因为我确定一切,我不能掌控的都是外因,跟我没关系。

我能掌控的相机,我确定我已经把它调到最合适的参数了。

吴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对我这种天生很难自信的人来说非常受用。

虽然我现在也不是特别信,我会觉得他只是在鼓励我是吧。

他说在你拍照片的很多环境里,大师可能也不会比你拍的更好了。

当然,这句话有语境和上下文在这儿就不展开说了。

我现在只是想说,如果基本功过关,你拍照片的时候就会有底气。

你会知道一张成功的照片成功在哪儿?你会知道在一张失败的照片里,自己的这个愚蠢和笨蛋占比有多大好了。

总结一下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我们究竟要拍什么样的照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训练和视觉积累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但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夯实基本功,完全画懂相机里每个参数影响画面效果的方法,然后再考虑怎么精准构图,怎么跟拍摄对象交流沟通,怎么表达个人情感,怎么传递艺术理念这种玄学的东西是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连快拍都做不到,不明白怎么用景深陷阱,省掉对焦的时间,也搞不清楚这个正确的曝光值。

那我们在拍人的时候,面对人脸上转瞬即逝的神态,或者是街拍的时候,怎对眼前瞬息万变的场景,我们就只能胡拍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这几节课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些内容的原因。

虽然枯燥,虽然无聊,但只能学会我们有一个小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这个alex web那样的光线条件。

拍一张高反差环境下的照片,要求是画面里要有类似纯黑的大色块,也要有接近纯白的元素,同时保证曝光准确。

拍完可以看你心情提交一下作业。

在结束基本原理的讲解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实战操作的环节了。

但在此之前,我们手上一定要有一台顺手好用的相机器材,选择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刚入门的时候的一大苦恼。

我们在前面几节课的评论区里可以非常深刻的体会到这点所所接下下的两节课。

我会好好的跟你说说怎么挑相机,那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