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196_第158讲_|_胡峰:人到中年:失业与恐惧
你好,我是京东成都研究院技术专家胡峰。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话题是,人到中年,失业与恐惧。
刚入行的时候,听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只能干到三十岁。
过了几年,这个说法变成了三十五岁。
如今走在奔四的不惑之路上,想到如果突然丢了工作会怎样,还是不免为此有一些惶惑。
人到中年,突然就多了一些恐惧感。
首先,恐惧感来自于谋生。
当你感到害怕丢掉工作时,寿命已经不再年轻了,一种为了谋生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记得我不出学校后,刚工作满一年,攒下了约一万元的积蓄,然后裸辞了,但只休息了一个月,就开始恐慌起来了。
第二个月初,拿着手上的账单计算着,当时在广州呢,大约每个月的生活成本需要三千元。
再看着卡上不多的储蓄,不得不从魔幻的虚拟世界回到苟且的现实之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找工作之路。
彼时的恐惧不是失业的恐惧,而是没钱继续生活的恐惧,并不害怕失去工作,而是感觉工作随时都可以换一个,要不干嘛要傻乎乎的裸辞呢?所以反倒是想着下次应该多攒点钱才辞职的,而下次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我也不知道。
第二次裸辞已是三年后。
这次我不仅想换个工作,还想换个城市,中间休息间隔的时间更长了。
辞职好几个月后,我才又在成都开始了找工作。
这一次感觉到了工作没那么好找,看上去还行,也匹配自己的工作并不多,并且工资相对原来的一线城市也整体低了一个档次。
但这些呢也未能让当时的我产生恐惧。
仅仅是困惑,看不清前路,又过了好些年,真的到了中年后,每月都有很多账单,要付贷款要还。
再也不会觉得切换工作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裸辞也早已从我的字典里消失,不随意,但未必会恐惧,只是年龄与处境,让我此刻更需要认真的面对和思考。
这个问题。
中年每个月呢比年轻那会儿挣的更多了,职位也更高了,生活变得更安适和稳定。
这时,真正潜伏着的威胁开始出现,技能的上升曲线,可能越过了高点,走入平缓区,甚至也许在以缓慢而不易察觉的方式下降,而我们却安之若素。
但中年悄然而生的恐惧感,并不是阻止我们再进一步的鸣枪警示,而像是中场的哨声,提醒我们人生的上半场快结束了。
短暂的休整之后,就该提起精神开始下半场了。
所以恐惧感不应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警醒。
其次呢是无惧感舍生。
假如你在一份工作中对丢掉工作本身产生了恐惧,那你做工作的形式很可能会走向谨小慎微。
这时,工作让你产生了恐惧感,你就将会被工作绊住,只想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做好分内工作,以保护好自己的位置。
但为了保护位置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会是徒劳的。
因为恐惧感绊住了你这样的工作状态,自己也是缺乏信心的。
而一个对自己信心不足的人,也很难让别人对你产生信心,最终几乎没有任何办法阻止别人占有你当前的位置,而偏偏是要对工作的无惧感,才能真正释放你的潜力,发挥你的能力,让你能够留在原地,甚或更进一步。
作为程序员呢,我们只有一个位置专业阵地,这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职业。
我们被雇佣并要求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所以应该像一个专业人士一样行事。
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士的区别在于,普通劳动者主要被动接受指令去执行任务,而专业人士则在其领域内自己生成指令,同时在领域外还会向同事或上级提供来自该领域的输出专业建议。
普通劳动者是一种劳动力资源,他们保证执行,而专业人士则是保证选择的执行方向是有意义的,执行路径是优化的。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需要去坚持和持续的打磨专业力守住这块阵地。
有时我在想,是专业让人拥有无惧感呢,还是无惧了才能走向更专业呢?也许谋生的恐惧,害怕失去的,不过是工作岗位,舍生的无惧,才能塑造专业的职业生涯吧。
再来是安全感重生。
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应对事情和环境表现出的确定感与可控感。
本来丢掉工作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很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并能很快适应变化的话。
但现实是,如果是因为经济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失业或技术性淘汰,找下一份工作并不容易适应,这种变化也不轻松。
二十年前,上一辈的中年人,他们从自认为的铁饭碗,也就是国企大厂中批量下岗了。
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技术变革,引发了批量淘汰。
近一点的如美国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一夜之间失业的也不在少数,而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工作。
这并非专业能力过时的技术性淘汰,而是环境巨变导致的萧条。
而离程序员更近的案例,来自汤姆son sight的深度调查采访,也就是二零一五年的事儿。
Tony三十七岁,清华本硕毕业后加入全球知名的AG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工作十一年,年薪八十万,在北京东三环置业豪宅老婆全职太太,两个孩子。
但二零一四年五月,AG公司中国研发中心裁员,tony就成为了其中之一。
Tony作为专业技术人士的价值依然存在,更以百万年薪身价加入著名的互联网巨头。
逼场后来托尼y却无法适应互联网的节奏,感觉工作上周边环境,各种浮躁,管理也不专业,只好再度离职。
辞职后,tony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很好的适应互联网公司。
外企整体不景气,招聘、冻结进入体制内早已过了年龄创业,没有机会和资源,当然也没勇气。
而维持家庭高品质生活还需要不小的开支。
托尼在三十七岁这年学会了抽烟喝酒,仿佛人生的不顺利,来得稍微晚了。
一些。
最可怕的失业就来自变革引发的技能性淘汰,如国企下岗,其次是环境引发的萧条,比如金融危机。
再次是技能,虽然还有普世价值,但自身却适应不了环境变化带来的改变与调整。
如托尼的危机,托尼面对的危机还是比较少见的,属于个人问题,而金融危机也不多见。
面对萧条,血,也就是储蓄够厚,也可以撑得过去。
只有第一种技能性淘汰,积重难返,四十而不惑。
不过,四十岁程序员的悲哀在于,他们拥有十五年以上的经历与经验,有时却在和只有五年经验的年轻程序员竞争。
同样的岗位,中年人和年轻人本应在不同的战场上,年轻时拼的是体力、学习力和适应能力,是做解答题的效率与能力。
中年了,拼的是脑力、心力和决策能力,是做对选择题的概率。
年轻时是用体力和时间积累经力,换取成长与机会。
就拿我来说吧,从年轻到中年,我的体力状态变化是二十岁。
以前可以通宵游戏后再接着上一天课。
三十岁以前连续一个月加班,通宵颠倒,睡一觉后就有精神满满。
三十五岁以前还能上线到凌晨两三点睡上几个小时后,早上九点又正常上班。
三十五岁以后呢就要尽可能保持规律作息,否则可能第二天就精神不振了,所以中年了。
体力下降是自然生理规律,但和脑力有关的学习能力并不会有明显改变。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万维纲的文章,讲了一本书,成年大脑的秘密生活,令人惊讶的中年大脑天赋。
其中提到跟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在两个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计算速度和注意力。
其他方面,比如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性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注意力下降,应该是对学习力有一些影响的。
但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应该可以缩短学习路径,更有效的学习。
回顾过往年轻时学习的路径,试错曲线要长得多,所以这一点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了弥补。
而从其他方面看,模式识别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意味着中年人的大脑擅长更多高级的工作技能,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老了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缺乏安全感,正是源自变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环境和人都处在长期持续的变化中,变化总是不确定的,我们没法消除变化,只能把变化纳入考虑。
承认变化是永恒的,不确定是长期的,面对这一点,很难难在反人性。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战胜自己,人性里的另一面、适应变化。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内心依然波澜不惊,就像大海深处。
无论海面如何,波浪滔天,深处依然静谧悠然。
简言之,人到中年,换了战场,重新定位自己的优势,转变核心竞争力,浴火重生,开启人生的下半场。
年轻时我们打的是突击战,左冲右突,中年了。
我们打的是阵地战,稳步推进。
如今呢我们进入了人生的中场战事。
这场战事从谋生的恐惧感开始,给予我们警示到舍生的无惧感,让我们摆脱束缚,整装待发。
最后经过重生的安全感,推动我们再次上升。
关于中年之感,你有哪些看法呢?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订阅胡峰老师的专栏程序员进阶攻略,获得更多关于持续成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