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课_07_06_感光度_ISO_与其他相机参数除了光圈和快门你还应该知道些什么
你好,我是小麦之前的几节课。
我们搞清楚了光圈、景深、焦段、快门这四个基本的知识点。
同时也给你留下了这样的思考问题。
街拍的时候,为了保证景深和运动物体不出现虚影,我需要使用比较小的光圈和比较快的快门速度。
但拍出来的照片乌乌漆黑黑时候我该怎么办?那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感光度就是is o这个概念就是专门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什么是感光度?顾名思义,感光度就是相机对光的敏感程度。
在摄影术刚诞生的时候,我们没法准确测量感光材料对光的这个敏感程度。
这就导致了摄影师在曝光的时候只能凭感觉跟经验来决定曝光时间。
直到波兰工程师李昂瓦纳克在一八八零年发明了第一台感光剂,才使得准确测量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成为了可能。
随着技术发展,我们手上的感光剂也越来越精确,需要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表示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
一九三四年,德国标准化学会来表示,标准化学会是标准化学会。
德国标准化学会叫这个doorches, instthe two tunm缩写是DIN.他们发表了论文,确定了感光度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一统度量衡。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用这个组织的缩写DIN作为感光度的名称,用来表示胶卷的感光度是多少。
直到一九四七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叫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缩写就是ASA所区义了一个新的计量感光度的标准,区别于DIN的对数刻度。
Asa所使用的是线性刻度,更加方便,直是我们变成了整数。
用DIN来表示,光光度的时候呢,DIN度数每增加一倍,并不代表胶卷的感光能力增加一倍。
而ASA由于是线性刻度,每增加一倍,意味着胶卷的感光能力就会增加一倍。
Asa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感光度四百八百一千六这种计量方式的前身。
由于方便医用,所以ASA就开始迅速的流行起来了。
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ISO是一九七九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叫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irst standardization应该是i立的计量标准。
准确来讲,ISO其实是把ASA和DIN捏合在一起的一种计量单位。
它的完整计法应该是ASA斜杠DIN,就好比iso四百的标准计法应该是iso一百,斜杠二十一度。
然后iso四百的标准计法应该是iso四百斜杠二十七度,八百是iso八百,斜杠三十度,一千六是iso一千六,斜杠三十三度。
我们今天所说的iso四百io八百,其实指的都是ISO使用的。
Ssa里面里面的那个字字了了方,如今相相机上都以整数的方式来显示光度位。
它是ISS不不标标注DIN的这个度数一百二百四百八百一千六三千二。
不用细心看。
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以两倍的方式出现的这两倍指的就是一档曝光差拿四百举例,如果我们把相机的感光度从iso四百调低到了is o二百,这就等于是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减小了一倍,等于是减小了一档曝光。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画面就会变暗。
如果我们把相机的感光度从is o四百调高到了is o八百,这就等于是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增大了一倍,等于是增大了一档曝光,画面就会变亮。
与此同时,细心观察也会发现,数码相机除了以二倍增长或减小感光度以外,还会有一百二五、一百六、二百五、三百二、五百六百四等,更多不同的感光度数字可供选择,是不是很熟悉?那这个规律呢就跟前几节课说过的光圈快门的步长一样,也是以三分之一的步长来分割感光度的。
从iso一百调高到iio一百二十档,就等于曝光,增大了三分之一档。
从is o四百调低到is o三百二就等于曝光减小了三分之一档。
回到课前的问题。
我为了在保证景深的同时,保证拍摄物体运动,不出现虚影,需要使用比较小的光圈和比较快的快门速度。
同时又保证证面面明亮亮,会能出现曝光不足的现象,我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就可以调节iso,把is o调高,相机的感光能力就会变高,拍到的画面自然就会更明亮。
那这时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那我以后无论拍什么都把izo拉到特别高不就行了吗?这样我既能使用小光圈,景深很大,不怕对不上焦,又能使用这个特别快的快门速度,不怕手抖,不怕把人拍糊多好的事儿是吧?但事实调能是样样一。
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拉高isoo来解决上面说的这些问题,但拉高iso的的代价就会让让画面产生点点高高的is o会直接影响画面纯纯净。
但胶片时代,ASA越高的胶卷感光能力越强。
但胶片变的颗粒也会越大越粗糙,越缺少细节。
到了数码时代,把相机的ipho调的越高,虽然相机的感光能力变得越强,但同时各种白色的彩色的噪点也会跟着变多。
噪点太多了以后呢,很可能别人甚至都看不出来你拍的到底是个啥。
这是当下数码技术成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那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呢,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我们就得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iso.我们们要熟悉我们自己手上的这个相机,要知道它承承受多高is o izo在多少以下才不会影响画质。
如果噪点数量可控,那后期一下是可以的。
但如果噪点太多,后期可能都救不回来,那就很难办了。
但现在技术发展的很快,很多相机的高感都越来越好,高感就是高感光度下的成像素质。
所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当is o十万两千四的时候,画面上都没啥噪点了。
那可能我们就真能实现光圈自由,或者快门自由,或者他们俩都自由了光圈快门感光度。
也就是说这个isoo我们都讲完了,所以枯燥最基础的部分就快过去了。
现在我们在看文稿里的这张图就很容易懂。
我们知道f值代表光圈值光圈大小,影响景深。
我们知道分数代表快门速度,我们知道快门速速度快,我们能拍什么?快门速度快,我们能拍什么?我们知道,iso是感光度,调节它可以调节相机对光的敏感程度。
有了它,光圈和快门才能更自由,但它的软肋是噪点。
同时我们知道它们仨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画面的明暗程度。
最后呢咱们再来快速的过几个小小的知识点,首先是白平衡叫white balance.当我们在昏黄的灯光下拍一张白纸,白纸,因为灯光照射的原因会是黄色的。
我们在日落之后,拍一张白纸,白纸,因为天空光线的原因,大概率会是蓝色的。
虽然都是白纸,但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它会变成不同的颜色。
而相机上的白平衡就是用来平衡这个白色的,让白色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白色。
当白色是准确的白色,而不是乳白、象牙白、冷、白粉白这些飘忽不定的白色,其他颜色也就会跟着盖是什么色,就是什么色儿来校正一张照片的色。
色温防照片片偏色,一般我们用k值来表示,色温k代表开尔文温度为什么要用开尔文?温度不重要,目前我们只需要知道,你当然可以用相机里的自动白平衡。
但如果你有具体需求或特殊需求,尤其是你不拍raw图的话,一定要记得去手动调整白平衡。
说到这儿,我再提一句,相机里的raw格式,raw格式说白了就是相机里能记录的不加任何渲染的原始图片格式,它记录的都是画面的原始数据。
所以如果拍这个raw图白平衡是可以后期修改的。
很多刚拿到相机的朋友并不知道raw格式的功能,只用j pack这个直出照片。
呃,j pack就是我们常见的那个JPG或者什么JPEG哈,就这种格式。
那raw和j pack最大的区别就是raw格式。
对照片没有压缩,没有颜色渲染,保留了所有的原始光学信息。
而j pack格式都是相机经过自己的系统和算法算出来的照片。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哎呀,今天天气真好,拍一张蓝天吧,没套滤镜原图直出。
但你要知道,那不是原图,那张照片里的所有颜色都是相机算出来的,等于是相机给他修过图了。
厂商们,尤其是手机,厂商们一般都爱奔着这个颜色,艳丽去调色,天更蓝一点啊,草更绿一点啊什么的。
那相机厂商呢相对来讲会克制一些。
另外你还需要知道颜色正确,就是说即便没有天更蓝草更绿,那也是算出来的。
也许有颜色准确这个概念,但绝对的颜色正确,是个假命题。
使用raw格式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照片的原始信息,方便我们在后期的时候自行进行处理。
我们可以对raw图进行曝光色温,甚至具体颜色的精细修改。
而用j pg格式,因为它本身就已经自带曝光颜色和这个固定的色温了。
那在修改的时候,尤其是大幅度修改就会产生偏色,高光真的溢出,暗部细节真的不足。
这些现象没有太多后期的空间供处理。
你可以看一眼文稿里的这张图,你一看就会明白什么是色温了。
那明白了色温,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设置白平衡了,白平衡讲完了,我们再说说宽容度。
所谓宽容度,指的就是感光元件所能正确容纳的画面亮度反差的范围。
说白了就是画面最亮的部分和画面最暗的部分,能不能都被相机以不损失成像细节的这个方式给拍下来?如果能就叫宽容度大,如果不能就叫宽容度,小大果一台相机能把亮度反差很大的画面就是亮的地方,特别亮暗的地方,特别暗的那种画面正确记录下来,那我们就会说这相机宽容度是挺大的。
反之呢就是嗯这相机怎么说呢?大概就是这样。
一般来说,相机的宽容度肯定是越大越好。
宽容度小的相机很难在影像上正确反映画面的明暗关系,会损害影像的真实性。
现在各大相机厂商也都会宣传自家产品的这个动态范围有多大?这个动态范围说的就是宽容度。
目前中高端的这个数码相机通常可以达到正负呃五亿v横跨十亿v也就是说横跨了十档曝光值EV这个概念我们下节课还会讲到哈那更高端的相机呢,动态范围甚至能横跨十五亿v但这么高的宽容度并不能在j peack格式的照片中体现。
只能在raw格式的照片里,再把raw格式的图片导入电脑以后,用后期软件压暗亮度或者拉亮暗部的时候体现。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叫HDR.这个high dynamic range简单r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高动态范围成像,简单说就是拍出一张照片亮的地方,不过曝暗的地方不死黑。
呃,这个实现的基本原理在相机上基本是靠多帧合成,摁一下快门。
但是相机呢能拍三张甚至更多张照片。
一旦过曝的一部桌高光信息,一张准确平均曝光一张过曝的一部桌暗部信息,经过这个机内的算法计算,把几张照片合成在一起,最终成片。
这一个技术呢通常应用于大光壁的场景,现在各家手机厂商也都会在系统内置的相机app里集成自动HDR功能,一旦检测到大光壁场景就自动开启,以弥补手机相机的这个底小和宽容度有限的这个短板。
但手机相机的HDR的原理不太是多帧合成,它的原理很复杂,完全超纲了。
所以我们就不讲了,没什么用。
好了,总结一下,回头看我们费劲巴拉的从这个摄影室出发,又讲了光圈、快门、izo这些细碎枯燥的知识点,目的就是想让你搞清楚相机操作的基本原理,让你知道机器视觉和人眼自然视觉是两回事。
让你明白应该怎么通过控制参数来拍摄出自己脑子里面构思的画面,最终达到想拍什么,就大概能知道怎么能拍出来这么一个段位。
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呢,我们下面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拍摄需求,搞清楚自己想要拍摄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内容。
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就可以恰当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拍摄器材和拍摄手段。
这一切枯燥的基础知识才能被你活学活用。
比如同样是拍女朋友,那为了把它拍好看,是不是光圈可以大一点,是不是镜头角段可以长一点,是不是可以选择在光线更柔和的地方拍,让环境光比小一点。
又比如说说拍孩子在光动动来动去的你的快门速度是不是应该快一点,是不是?该利用景深陷景,提前进行对焦,方便你观察环境,找好背景,对快门时机进行预判。
那为了景深能大一点呢,你是不是就该选择景深范围更大的这个广角镜头?又比如说拍风景,怎么能定格住这个倾盆大雨?怎么能让滴落的水珠颗粒分明?怎么才能把湖水拍成镜面,需不需要用减光镜进行强曝光?这些你现在都已经知道了。
但即便如此,我们在面对一些场景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叫正确的曝光?很多时候相机自动给我们推荐的那个曝光值,并不能让我们准确的拍到我们想拍到的画面。
那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东西了。
准确曝光只能作为参考,准确曝光不代表正确曝光。
绝对的正确曝光和绝对的颜色正确一样,基本是个假命题。
课后有个小练习,使用相机的手动挡从iso一百开始,用不同的iso搭搭配应的光圈快门参数数准摄同一个画面,一路把iso从一百拉到六千四,想办法保证拍摄到的每张照片的明暗程度都是一样的。
拍好以后呢,放大观察每张照片的噪点,了解自己手上的这个相机的高感成像能力,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