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41_大咖对话_|_创业就是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快速的产品化

你好,本周做客大咖对话的嘉宾是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熊飞。

熊飞曾先后在腾讯和阿里巴巴担任产品经理,负责过腾讯网社区产品的设计及策划b to b收费类产品。

企业级电子商务等产品工作。

二零一一年,他加入经纬中国,负责考察、筛选及评估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机会。

这次我们和他聊了聊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创业。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段时间有媒体说中国的to b时代终于来了,你怎么看呢?当下企业级服务领域的机会在哪里呢?熊飞回答,这个很清晰,我也是蛮赞同的。

之所以这样说有几个原因,首先任何行业的春天都是需求驱动的。

To b的一个必然驱动力,就是人力成本逐年的快速提高。

五六年前,一个人两三千一个月,一台电脑五六千。

现在啊反过来了,人才越来越贵,电脑越来越便宜。

其次,各行各业系统性进入供大于求。

也就是说五年再往前,你生产出来产品就可以赚钱,大家就拼命的建工厂,扩销售团队。

但是现在大家想的是我的良品率怎么提高一点,或者我的销售费用怎么再下降一些,这些要靠软件来解决。

在次八零后的CEO掌门人开始接班,因为第一批八零后也快四十岁了,很多民营企业的掌门人都是八零后了。

对于他们来说,利用软件信息化来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开发者来说呢,有几个领域是很大的忌会。

第一个是数据,因为数据每年都在翻番的暴涨,基本上我觉得每三年十倍可能十年后就一千倍了。

过去的技术站已经很难去服务好未来的架构了。

数据还有了新的各种各样的格式,比如图数据IOP的数据。

所以我觉得数据无论是从它的规模还是实时性,还是新的数据格式创业都有巨样的机会。

第二个新的技术架构。

比如说容器的生态,比如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新的架构。

在这些技术架构里边,不管是做安全、做运维,还是做各种各样的这个架构下的产品,都有很多大的机会。

第三个是机器学习带来的一些机会,比如机器学习带来的安全的机会。

还有机器学习在商业上的应用,可能通用的商业应用,像人力CRM,目前创业机会没有那么大的。

但是在垂直行业的商业应用,比如农业、金融、医疗机会都非常大。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技术人,如何去把握住上述创业机会呢?雄飞回答,首先是要先人一步,因为企业级创业基本上打磨产品做出一个不错的产品,至少要一到两年的周期。

如果等风口来了,再创业一两年后,产品出来已经赶不上了。

你得先人一步看到这个所谓的风口。

比如说两三年前做分布式数据库或容器生态的创局,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判断力和格局。

然后呢,要找到自己独有的经验。

我觉得企业服务级创业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做的,他需要你过去的一些先进的经验。

比如你原来是在京东做电商相关的大数据,或者原来在阿里云做实时数据。

在这个领域有一流的经验。

你去创业其实是一个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快速的产品的话,快速的形成商业价值的过程。

第三,必须要是个大市场,而且必须是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技术创业怎么都能创。

比如说我做个小的数据采集也可以,我做个小的集成公司也可以,但这个意思就不是太大了。

所谓大市场是说你能不能做软件定义存储,能不能做在线数据分析,能不能做分布式数据库呢?必须是个大市场,才能最后做出一个大公司。

而且呢要避免把这个事情给科技化,它本质上是一个产品化的东西。

产品化指的是我有个引擎特别厉害,但别人肯定不是想买这个引擎,别人想买的是一个数据的方案。

这个数据的方案怎么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有一个投资的观点是创业的天花板比创业的增长速度要重要几十倍。

这个怎么理解呢?就印证了我说的大市场。

你看京东二零零四年成立,当年的GMV大概一千万人民币,二零一六年大概是九千亿人民币,GMB十二年涨了九万倍。

大家觉得特别厉害,但是客观来说,年化增长只有百分之一百五,你只要每年涨百分之一百五十二年就九万倍了。

所以很多人觉得我每年要涨百分之一百五,百分之三百百分之五百。

殊不知你的天花板在哪里?因为增长呢是一个复利效应,就算是每年百分之百的增长,十年也一千倍了一个一年五千万收入的公司。

十年之后能做到五百亿的收入嘛,可能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公司来说是天方夜谭。

所以对现在最重要的事儿,不是说我今年把增长从百分之百提到百分之一百五,而是可以把增速降一降,全力投入到未来,把天花板再提高十倍的工作中去。

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大市场?因为如果不是大市场,可能投完之后,三年、四年还是每年有几倍的增长,感觉也挺爽的。

但是三四年之后呢,就没增长了。

因为天花板到了反观大市场,可能有些公司每年翻番的增长,早期还不显山不露水。

但是三年、五年之后,这个公司很快就做的很大。

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对于企业级服务的创业公司来说,获取及维护种子用户是比较头疼的事情。

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吗?雄飞回答,早期的种子客户呢,我觉得要符合几个条件,特别痛,不怕死,不怕麻烦,特别痛是最基础的。

你换位思考,我是个还不错的企业,我为什么要选一个初创公司的产品呢?公司特别小我还担心他倒了,一定是他特别痛,你的产品刚好能把他特别痛,这个事解决的特别好。

第二个不怕死,过去已经痛的不行了,再不上你的东西,他的业务也要崩掉了,或者是他天天写脚本,自己也崩溃了。

你这个产品不是很成熟,没问题上。

第三个不怕麻烦,也是因为特别痛,产品没什么像样的,见面都没关系。

咱们赶快上。

我觉得千万不要去找那些所谓大公司,好像付钱能力很高,但是他没有那么痛,又怕死又怕麻烦。

我经常说你早期客户一定要去找产品价值高的客户,而不是商业价值高的客户。

他虽然可能只付你二三十万,但是他特别痛,他比你还着急,想尽快上线。

这个呀是最好的客户锻炼的产品,锻炼的业务。

创业公司很容易掉进贪大求快的坑。

贪大就是特别想做大客户,大客户有几个问题,第一,他流程特别长,把小企业给拖死了。

第二,大客户需求多,很容易变成一个定制化项目。

第三呢,大客户往往反应不敏捷,你跟他搞半天,其实最后是没有口碑的。

求快指的是什么呢?很多公司容易做着,做着就做项目去了。

比如有一个客户给我提了一百项要求,我现在的产品只能满足三十项。

但是我一看,哎,这个项目两百万我就干了七十个需求,反正先定制化帮他解决了。

这一搞就把自己拖死了,反过来给我四五十个需求的客户只能付我三十万。

但这个才是真正磨产品和产品化。

我觉得最优秀的公司都是产品化的公司。

你什么时候听过oracle给你做定制了?没有的。

一点一点的通过时间去做产品化积累,才能通过产品化做到最牛的公司。

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去迎合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大家都是说马上要有收入,但是好的产品其实是需要磨的。

产品一旦出来了,快速的验证了,融资就会变得非常顺利。

所以呢早期大家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避免贪大求快,所有的精力应该集中在我们的产品能力。

怎么快速提升?怎么把产品化越做越好,这是最高的目的,而不是收住PR这些东西。

以上就是熊飞针对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创业的一些建议,都是他多年经验的积累。

你有创业的想法吗?还是已经走在了创业的路上?这些建议对你有没有帮助呢?欢迎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