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对话_04_03_不够果敢带来的内耗

雪峰老师你好,我们今天聊一聊,你对饿了么和百度外卖这两个团队在融合过程中的反思吧。

我们前面其实有说到血洗这个词。

那大家为什么会觉得会被血洗呢?收购案例中血洗的情况比较多是吗?血洗这次或许夸张了点,大家明白意思就行了。

收购本身啊就是后妈养的很正常,很少有被收购,还能占主导地位的单个人或者小团队,这种情况是有的。

但是如果说美团当时把百度外卖收购,那美团只会用更激烈的手段,他跟大众点评啊是互补的那还好一点。

但是美团收购点评的时候啊,也闹出了很多动静啊,你想想他跟百度外卖几乎是重叠的。

当时我们收购之后啊,其实想着这就是和美团的最后一波PK了。

嗯,针对百度外卖技术团队哈,你们做了这样的决策。

那最后从结果上看,达到你的预期了吗?整体上讲,等于把上海的利益切掉了三分之一给到北京啊,仅从一号位的角度看啊,给了北京两块肥肉。

尤其是物流这块最肥的肉。

其实从组织上看,物流就是上海和北京要做融合啊,没有说撤掉任何一边的物流。

但是上海的新零售啊撤掉了,最后百度外卖技术团队留下了三分之二啊,也算是稳住了。

尽管我们做了这些努力啊,最终还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走掉了。

其实刚开始没走三分之一那么多啊,刚开始只是几个离的离开我都是一个个谈的。

但后面啊他们还是走了,他们大部分去了顺丰,不去顺丰的话,主动离职的不多,但耿云坤还算是比较仗义的。

后来我跟他还有接触啊,他没有一股脑把人都带走。

你想啊即便说我们给了现金待遇,即便说我们让出了地盘,但是如果他要带走他那些提系啊,应该也不难。

所以我后面啊感觉他还算是做的OK的啊,没有说他一个人走了之后就把整个团被搞残了。

那否则的话,没有管理层没有中坚力量。

你如果只留下四百个兵是没有意义的,为啥呢?我要从上海派人或者我再去北京招人,但北京我不太熟啊,如果发展到这个地步,那业务交付就比较麻烦了。

要是把上海同学派过去的话呢,那就不是出差了,而是relocate,那更麻烦。

但这样啊,如果还留不住,那我也没办法了。

有几次开全员会,我说我没法让你们完全信任我,只能日久见人心了。

到底我是司马昭之心,还是日久见人心,你们看我后面的行动。

嗯,从结果上来说,除了留住了这么多人从商业上,这次收购其实是不成功的。

我们第一个目的啊就是把它的份额叠加过来,后来发现效果不好。

第二个要做的呢就是留住人,减轻上海技术团队巨大的招聘压力。

那时候我们在上海能招到合适的人已经非常困难。

所以对收购这件事儿啊,从商业上是失败的。

从技术团队来说啊,我打七十分吧,这是在我当年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最好结果,感觉你是有遗憾的。

你打了七十分,那如果让你现在再去做决策的话,你会做不同的决定吗?回过头来,如果我现在去做这件事儿,我可能会在适当的岗位做些牺牲。

这个是怎么讲呢?因为当时给我们的时间很少,业务压力巨大和美团白热化的基站,我们要快速做决定,要给什么地盘?而且这些人啊没怎么共事过,相当于你要做一些赌博的。

后来证明啊,我们把物流的一号位让给崔大瑞,利弊各半。

有一次我们在外地开会啊,他在房间里跟我说,雪芬我可能要走了。

我说为什么他很坦诚?因为其实他也预感到我对他有一些不满。

因为戴瑞到上海次数太少了,一是对上海的技术团队管理不够,二是参加业务少。

因为业务的总部在上海嘛,那这个是被团队诟病的。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家庭原因很难频繁的到上海,最后他离职。

还有一个原因,他说雪峰啊,我个人的兴趣呢还是在AI算法。

我对管工程团队啊其实有点力不从心,我兴趣不大。

当时这个背景下也是赶鸭子上架,相当于说啊我们认为它有一定潜力。

那当然这个潜力啊是有一点点,因为要考虑两边团队的快速融合,同时稳住北京物流团队。

其实我知道啊,对戴瑞来说是有一些把握,要助长。

所以后来相当于这个对于潜力的尝试啊是失败的。

当然戴瑞也稳了,团队一段时间,虽然开始很艰难,也被业务产品同学反复的challenge.但后来北京的物流团队啊开始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所以说如果重新再来的话,你会选择重新去安排一些人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事后诸葛亮吧,比如说戴瑞啊,其实我是知道让戴瑞担任一号位可能是有一点难度,但是因为百度内部的自驱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工程不需要太费劲,蒋凡也在帮他一块搞。

全世界第一个外卖的智能调度啊,其实是百度外卖做出来的那就是蒋凡和崔大月他们搞出来的,饿了么和美团是后面才搞出来的。

所以如果让我重来的话,可能就安排别人结了。

但这样可能会对北京的物流团队有不小的冲击,甚至于解体。

因为收购后流失的骨干,相当一部分来自北京物流团队。

当时为了全局稳定,我们一下子把两个一号位都让给了北京团队,当然对稳定团队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现在感觉啊到底孰对孰错,分不清了也不好说。

历史没有如果,或许我当时狠一点,即使这些同学走了,但是对于公司啊可能是好事。

那当然了也可能上海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业务交付更慢。

因为当时内耗很大,上海的同学和北京的同学都互不买账,对立程度甚至超过了后来口碑团队跟饿了么技术团队的这种味道。

因为饿了么毕竟是被阿里投资过,不是一下子收购,而百度外卖是瞬间就被收购了,没有任何技术融合。

那就是因为这样一下子收购,我一直不敢做大尺度融合啊,当时可能是有些逃避心理吧啊,就是为了照顾两边的情绪。

但后来啊我们也产生了信任感。

最后他们跟我交心的时候啊,就说很感谢,其实是我为了留住他们,增加了团队美好,所以再来一次的话,你会选择更果敢一些。

我那个妥协可能是如果按两个极端来说啊,一个是零,一个是一百。

我那个偏的度呢可能已经逼近二十了,那最好呢是在四十五到五十五之间游荡。

按上海同学想的就应该保留九十啊,你最多给他们十啊,从单量考虑也好,从其他角度考虑也好。

但其实如果论单量啊,百度外卖全部砍掉也不可惜。

就是说这个技术团队我不要了,但我们收购是为了啥呢?至于收购之后,在商业上并不成功,那也是后话。

没有谁能穿越历史再来一次,我没有做到。

我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四十五到五十五之间这样一个balance啊,我一直在努力,但这件事上啊现在回过头去看,如果以我现在的阅历可能会做得更好一些,但终归影响不了大局。

包括之后饿了么被收购的这个终点。

所以正常的操作方式还是说会像阿里或者说美团那样,对阿里其实在本地生活上反而没怎么操作啊,所以昆阳相当于包容了我们好几年。

美团售后点评这件事啊,绝对是做的很漂亮的那时候团购这个东西已经江河日下了。

美团售后点评的时候啊,自身业务已经往外卖倾斜了,而且点评跟美团的业务互补性还是比较强的。

但是饿了么跟百度外卖是真的没办法,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的业务重叠,必须要有人动。

除了这些技术团队,嗯,收过百度外卖之后,我很好奇你会你会经常去北京那边吗?对,我不知道你去过上地没有啊,上地信息路一直过了三街,五街是彩虹大厦啊。

再往前六街大概是百度地图,西街道有个拐角,拐角有一个CT go.那时候啊那边就成了饿了么的据点啊,就一直在那技术融合之后呢,我最多的时候一周半到两周就要去那边待上至少两个晚上,后面该走的也都走了。

团队稳定下来之后啊,慢慢就不用去那么频繁了。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啊,本来我和耿元坤说,我们还是两条线啊,你还是汇报给你那边的CEO.我们融合呢就先别谈啊,先把耿元坤留住大家留人啊,都是先留核心团队。

而且我也知道他也是江湖味很重的兄弟,感情很深,留住他就OK了,后面稳定再说。

但是很麻烦的是啊,我们的HR体系居然也割裂了,就是我们两边各有一个HRBP.那这件事情上其实也是蛮为难的。

我相信mark也是思索良久,最后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后来啊过了好一段时间,北京那边的HRBP走了,才慢慢的把北京的HRG这条线给收起来。

所以当时啊我同时要对接两个HR,我们半年有调薪晋升。

每次这个时候啊,我都要用excel去跟两个人对还得拆开来,不能互相看到,那就很痛苦啊。

每次到晋升系的时候,要选评委也是很头疼的事。

所以这里面内耗也蛮多的啊,就是不得已的这种内耗。

那如果现在让你评价一下,坚决留住百度外卖,就是团队。

这个决策呢我坚决要把百度外卖的技术团队留住这个决策啊,你可以认为成功也可以认为是失败啊,我也不好评判。

最后双方的融合啊,还算是度过了艰难时期。

其实关键是留住人啊,系统我不是特别在意。

毛泽东曾经有一句话,特别有名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亡。

当然这个人啊我认为是值得留的人啊,但这个决策啊你也可以说,哎呀,你们这个拖了很长时间。

为了迁就百度外卖,搞得市值下跌,业务也没上去,当然不至于影响最后饿了么这个分享标,因为百度业务量少嘛啊,你最多就花点钱养着我们。

最后也不是因为百度外卖这几百号员工的工资导致了公司被收购。

好的,这部分访谈先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