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对话_05_04_戏剧性的裁员反思组织融合之难难于上青天
小峰老师你好,我们今天聊一聊你对组织融合的理解吧。
之前我们有聊到,你说去北京要去宣布裁员那个事儿,那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呀?是这样啊,因为后来阿里收购我们的事情呢也有一些分身了。
在二零一八年的一月份啊,我是知道收购百度外卖这件事儿,在商业上看来是难以继续了,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商业效果啊,当时就等于硬撑着,然后春节前都要发年终奖嘛。
我们管理层呢就在讨论这件事情,就是说可能要准备裁一些人啊,因为要省一些成本嘛,本来是准备要去裁员的啊,先从百度外卖做起。
当然上海团队也要出一定的裁员比例。
当时我跟汪源讨论方案,我们先跟马克开了个会,后来我俩又反复核算,说的直白点的就是裁员数字嘛。
其实汪月他是让着我的他那边出的份额多一点。
虽然我不太想搞这事儿,但没办法,上海北京都要出数字。
上海那时候资金可能也有点紧张,上海bus呢也会有点降,但百度外卖基本上是腰斩准备要去宣布了。
那天我和汪渊先坐飞机过去,准备宣布已经快到门口了。
Cfo在机场刚刚降落,说立即暂停,你们现在就当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听我指挥,等我到了,你们现场配合我就行。
后来我估摸着啊这个没找CFO求证过啊,可能跟阿里已经到了最后一步了。
你这时候啊去裁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售后之前不能出现团队的动荡。
所以啊后来进去以后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Cfo上来就是说啊今天我们怎么怎么样啊,我们业务怎么怎么样?说了一堆有同学就提问说啊,那我们年终奖怎么办呢?啊,他说如果发不到位我就怎么怎么样,那CFO这么承诺啊,我和王源就傻眼了,我们白跑了一趟了,来做灯泡了,那只能配合。
他说我们绝对会重用你们绝对怎么怎么样。
因为那时候两边融合已走上正轨,开始形成合力。
所以当时啊这么说,比收后支出呢更有说服力。
售后一个组织业务是一方面,人也是一方面,百度安赖这个技术团队还是优质资源,也不枉费我当年偏心了他们一点。
嗯,所以阿里在收购之前,百度外卖和噩门的融合其实已经就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了。
对,至少没有说刚开始啊就一下子走了一些人。
嗯,我还有一个好奇,就是两个团队融合,你们的技术语言会要求统一吗?这个事情嗯要怎么办呢?饿了么早期用的是python啊,这还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啊,招人比较头疼,那时候还算是有点体量的啊,就是豆瓣、知乎,我们有不少豆瓣过来的,人是靠他们撑起来的。
后来我们也实在是找不到用python的人了,就只能用夹板。
我个人并不喜欢夹吧,过于臃肿,写代码太难受。
但没办法,万于用什么语言啊,也有曲折。
没有被阿里收购的时候啊,我已经基本做了决定python PHB团队转购,但最后很遗憾没有实现当时收购。
百度外卖啊就面临语言不统一这个问题。
百度的PHP啊可以说是国内最强PHP团队之一。
百度外卖过来之后坚持用PHP,后来两边折中啊,我说把上海的python也废了,把北京的PHP呢也废了,我们都用go和java来皆大欢喜,java不能取代,不然你招不到人嘛。
当然我选go呢,也是跟团队聊了很长的时,那时候要准备搞这个东西,我们都很兴奋。
但后来阿里收购我们,我知道这个事儿没戏了,不可能用够了。
阿里核心还是java,在阿里啊go基本上只适用于KYS,还有一些纯粹玩技术的团队。
我那时候的心情非常低落。
后来刑癫跟我说了一段话,他说雪芬啊,你听我一句,我不是像外界传的那样,非要用java.大家一直说阿里很霸道,我不是的,你们用go,用PHP都行。
但你相信我到后面你们会很难受。
我们其实每一年啊都在收购或者被收购的路上。
一六年蚂蚁投我们,一七年我们收购百度外卖,一八年被阿里收购,甚至美团也多次要收购我们。
所以在这条路上啊,你完全不可控的,mark也很无奈,他也想独立发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事情是有遗憾,嗯,很少有公司能像饿了么这样经历过这样跌宕起伏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技术团队来说,经过了不断的分合,还有比较复杂的融合。
那如果让你给正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一些建议的话,比如说嗯他们是计划收购别人,或者是即将被收购的。
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怎么样的心态呢?嗯,我们事先收购别人啊,我先说这个层面啊,你作为收货方一定要有包容性。
我们收购百度外卖啊,上海的同学的包容性是不够的,真正有包容性的可能呢也就是我和汪渊。
我知道啊是大家做的东西的重复度比较高,他们道理是对的。
但是我认为你好不容易收购一个团队啊,你先观察一段时间,我其实并不是说后面过程上的事啊,而是你刚开始的心态要有包容性,说难听点啊,你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收购,那被收购方总是很难受的。
而且从技术角度是技术偏弱的团队,去收购技术偏强的团队。
那别人肯定不爽啊。
你要说阿里收购,我们,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受害者心态。
因为阿里技术本来就比我们牛逼嘛。
啊,虽然做外卖,我们更擅长我们为阿里收购。
其实我们当时是有心理预期的。
被收购的团队呢大家也不用太紧张,或者换句话说啊,你自己设定好预期值就好。
如果是非常同质的业务,又是棋分对手啊,有这个担心是正常有必要的。
因为他肯定要把你buy out啊,你全部走了都无所谓。
但是如果是差异业务的话,即使阿里这么厉害的团队,后来事实也证明,昆阳还是比较依赖我们这些老兵的。
所以如果你是差异化收购,那其实不用担心百度外卖的同学,他们担心的一是他们感觉很委屈。
我们的精锐被一们土匪收购。
第二,这么同质的业务,他们担心你们只是把我们白奥,他其实并不是收购啊,就要白out.那消灭一个对手,希们确实是希望把百度外卖的业务再做起来合在一起。
技术上呢更是这样希望这个团队啊来补充我们的短板,所以也分两种情况。
但我是说啊站在技术团队,整体不如别人的角度,确实你要有包容性。
如果我们当时啊比如说是百度外卖收购了饿了么团队,那除了像做异地多活的团队,还有一些存活空间,其他啊大家就自求保佑吧。
所以我感觉啊还是要看业务形态,因为技术也是为业务服务的。
说难听点啊,业务如果是要签丧权辱国的条约,那真没办法。
但如果收购是为了补充它的短板呢,还是有价值的。
我们正好经历的第一桩case啊,是业务重叠度很高的。
第二状呢是补充阿里的,所以这两个我们都经历过了。
嗯,在饿了么这段经历你自己是怎么评价的,有什么反思或者是特别想说的话吗?其实我认为我最大的幸运,或者说也算是做出一点成绩的,就是我跟这个团队的融合,我认为是最成功的。
在饿了么这个业务上其实并不成功。
在技术上呢也只是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做到的啊,不能说有多好。
但是在融合方面啊,我对比了像国内其他这样体量的公司啊,要么就是空降的领导被干掉啊,要么就是空降的领导血洗了现在的一批人,再把另一批人带进来啊,总之啊就是反复的折腾。
在饿了么这里啊,我也有教训,就包括当时收购百度外卖的时候啊,上面我的做法偏温和。
我现在想想啊,血腥一点可能更好。
但现在啊他们跟我私交很好啊,也算是收获吧。
如果当时血腥一点啊,现在或许早就恩断义绝了。
当时我沿用了原来在饿了么的策略快速做融合,那个效果很好。
因为当时啊我相当于是空降,但现在变成了百度外卖,是收购来的那他们算是被迫空降。
那虽然不需要取代你的位置,但是他们啊希望把原来团队的各种文化带来,而我们有很多腾讯过来的人,还有后来阿里进来,还有本土的本土也有两波一波,是我加入后进来的,一波是最早创业的这五拨人在一起啊,非常有挑战。
阿里收购之后啊,还有口碑这么大的团队加进来。
所以文化融合真的是比较难的问题,甚至是最大的挑战远超过业务融合,技术融合。
这里有很多教训啊,我也反思,多次收购百度外卖,从业务看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从技术组织上来看呢,也有不少遗憾,大概走了三分之一。
虽然后面啊我们尽可能还是把不少百度外卖的骨干都留了下来,至少留到他们期权兑现为止。
但是当时啊是有很多内耗的。
即使我去强行调解,但两个团队坦诚讲,刚开始是完全互相看不上。
后来到阿里内部啊也是一样,我们被阿里收购口碑的同学也看不上我们啊,其实现在反过来想想,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我们在层层还好。
我跟白起白起原来是口碑的leadc TO啊,我们两个之间倒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下面的团队啊真的是矛盾很大。
那即便阿里非收购团队内部的组织基金啊,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那更何况是我们一个被收购的团队啊,好在我们被收购啊还有点价值。
所以现在反过来想啊,真的是没必要,我跟你又没有什么仇,但是大家要拧成一股绳啊,真的是很难很难。
尤其是不同的文化。
阿里华为应该算国内组织能力非常强的企业了,其他包括美团在内,技术架构技术能力很强,但组织能力啊组织文化都要差一截,包括百度也有这样的问题。
组织融合啊,跟历史很像,以李世民之能力,也不能轻易搞定他。
老爹之前的班底并不是说这些老班底没有价值啊,只是说味道上跟你,包括你嫡系啊,不是那么的融洽。
所以我感觉一个组织内部能够真正融合,真的很难好的这部分访谈先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