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访谈:对话玉伯_07_06_从淘宝到支付宝几次项目失利但创新产品之心未死
玉博在淘宝曾经参与内部赛马,搞了几个月产品后惨败失败后回到淘宝技术部到java团队做前端工程和性能优化。
除了继续搞技术,玉博其实还在偷偷搞产品。
这一节呢我们请玉博讲了讲他和当年那些失败的创新产品的故事。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实录,你好,玉博老师。
参与内部赛马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参与了一个怎样的创业项目呢?可以给大家讲讲吗?嗯,好的,其实在二零一零年左右的时候,淘宝为了鼓励内部创新,有发起了一个创新孵化项目,叫做淘宝赛马。
然后在这个赛马的项目里面,就是你可以如果想做某个事情,你就可以立项去召集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然后在组队成功之后就可以一起去做了。
我当时的话也有加入一个赛马项目。
就在当年二零一零九年一零年的时候,阿里依旧有一个很强的社交梦。
我们那个赛马项目其实就是往社交方在做一些探索。
然后在里面我干了几个月之后的话,就发现有点干不下去了。
就是这段经历。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里面虽然一方面是负责前端,但更多是参与产品讨论,就是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程一些分歧。
然后最后这个项目也失败了。
其实这个项目的失败的话,在这个项目早期就已经有些显现出来。
就在早期产品讨论阶段,我们就已经出现一些产品上的一些分歧。
因为很多人都在想表达出自己的产品想法,就第一版我们产出产品说明书,产出PRD就花了一个多月。
然后等到真正去做开发时的时候,这人心就已经有点那个不齐。
但是最终代码是需要我们去写的这过程中的话,我会发现就是作为程序员。
但我们自己因为是抱着一一腔热血来参与这个赛马的。
就是我们如果对产品本身不太内心不太认可的话,然后回到那代码层面上,就有点呢不太想写,就是每个人都很犟。
然后后来是觉得怎么说呢?就是我们是是来赛马的,来创业的,就一定不能妥协,所以最终会产生一些不愉快。
所以最后的话在这个项目里面,我我选择了呢主动离开。
就现在想起来的话,我觉得参与赛马的这段时间还是挺年轻气盛的,就是不妥协,然后就就那个拜拜了。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那个产品是是的,没怎么想清楚,就其我们想做做交,但但社交交领域又是非常之大的。
有熟人社交,也有那个陌生人社交,或者是说我们可以做某些特定领域的垂直领域的社交。
但同时,我们和竞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什么?并没有想清楚,第一批种子用户在哪也没有选定,然后就更不用说后续如何做产品运营了。
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怎么讨论清楚。
现在想起来,在当时选择了果断退出,应该是一种勇气和幸运吧。
就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有个印象都还挺深刻的,就是也是有点遗憾。
就是在这个赛马项目我启动动,我们每个人都都写下了一个愿化,然后塞到一个信封里封起来。
然后说等到我们成功的时候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看起来还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它拆开了。
然后这是我参品赛马的一段经历。
嗯,那那个时候这种赛马的项目成功率高吗?就是你参与这个赛马项目,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嗯,我我记得当时并行启动的赛马项目有六七个,然后最终在一两年之后算成功的项目。
我我知道在只两两三个就准确数据我不大清楚。
然后对我自己来讲的话,就是这段赛马经历我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做产品原来是这么难。
就我之前做前端开发就更多是在支持产品经理去做产品,就是会觉得产品经理提的需求不太靠谱。
但是在这段赛马经历之后的话,就是我自己对产品经理的心态会有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吧。
就觉得产品经理是真心不容易。
嗯,在这个赛马项目失败之后的话,我是回到了淘宝技术部的那个java团队。
一方面的话会技术做性能优化等一些方向,但同时内心里其实是非常痒的,就一直还是想继续去做一些创新产品。
因为赛马的失败,就会让我真的是意识到做产品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内心里就又又同时反思,更想去做产品就是产品。
新也是在这段时间会断断在生根产芽。
嗯,从UED到赛马,就相当于你从UED离开了到一个小创业团队里面去。
那成功和失败你也是不知道的,就是一个冒险的选择。
你除了在java团队搞性能优化的这些事情还在做产品嘛。
那具体是什么类型的产品呢?嗯,赛马失败之后,回到java团队以后的话,我一方面还是在技术做各种产术,但同时确实有在尝试一些做一些业务型的创新产品。
其实目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有一个创新产品,是是我们想做一版中国的拼interest.就当时拼interest在国外是很火的。
我在淘宝UD的经历的话,会让我对设计其实包括基于图片的一些兴趣,设计方向会比较感兴趣。
然后从淘宝UD出来之后的话,我感觉自己是一直没怎么安分过,就是看起来可能还是在做各种技术,但实际上也在同时搞各种产品。
然后中国版的拼interest这个项目现在来看的话,其实也不算失败。
在当时项目成员里面,其实有产品经理,有设计师,还有后端开发。
我当时是算是半个产品经理加前端的一个定位。
然后后来这个项目除了我和一个设计师之外,项目组里其他同学其实都选择出去当创业了。
在当年的话,其实国外有个很有名的投资人在投资过拼interest.然后他来中国在看绿色的项目。
在看的过程中,他就发现我们在做这一块。
在在当年的话,杭州还有个公司司就当也在这这一块。
嗯,最终这个投资人是选择了那个投我们就是这是当时出去创业的兄弟们,他们的一个信息来源之一吧。
然后后来参新社交的的话,其实我觉得在中国还挺难做的。
特别是那个朋友圈起来之后,然后最后这个项目在后几年是有转型到一个特定领域去做,我觉得还做的还不错。
然后杭州那家公司的话,最后是发展成了那花瓣网。
嗯,原来如此,还有这样的故事。
那你在淘宝做了这么多项目,各种折腾之后,你觉得你沉淀和收获了什么?嗯,我觉得收获的东西有有三个点吧,就第一个点的话就会感觉就是那段经历会真正让自己开始想清楚,就是自己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这是蛮有意思的。
比如说我当年从中科院物理所那个退学,其实是让我自己想清楚了。
我对物理科研其实可能并不感兴趣,就发现在当时写代码编程能够给到自己的一个快乐会更多。
然后后来参与赛马的话,包括后续在淘宝技术部去折腾各种那个技术产品。
其实我的收获是也开始意识到,就是说技术其实不是万能的,就是技术只是工具,就技术是实现产品的一个手段。
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做技术,同学会经常去谈技术的深度或者是广度。
有时候我会觉得就是这好像没什么可聊的。
因为真正的技术深度在什么地方?其实在我的一个技术里面的话,我觉得发现真正的技术深度,一些技术研究其实还是在学术界的是在各种科研的实验室里。
然后回到那个大厂里面的话,我们有时候谈的技术深度,其实往往只是工程的一些成熟度,就真正有深度的技术在大厂我我的观感是感觉是凤毛麟角的。
然后在大厂里,其实技术更多也是为产品和为运营去服务的。
就很多时候一个产品成功了,背后的技术就会被说的很牛。
就同时我们要想就是很牛的产品,其实往往只不代表用到的一技术就很牛,两者只是有交集关系,而且也并不多,就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
然后第二个收获点的话,是在当时我觉得自己可能开始已经初步有了团队意识,就意识到很好多好多事情,单枪匹马去做是是做不出来的,一定需要有团队就才有机会去把一些事情给做成,并且能够做的更长远,或者说更有可能性。
然后第三个收获点的话,我觉得是回到自己在这过程中自己的心态的一些变化,就在心态上有一些变化。
就是经过这些那个折腾过程的话,会每次看到希望又跌落下来,然后又看到希望,然后又跌下来,就有点像坐那过山车。
然后现在也会让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
就是就是遇到很多事情就是都会比较冷静,就是现在看再去看一些折腾或者困难的时候,情绪也不会有那个太大的起伏,就觉得这东西也没啥,反正都经历过。
然后有一种就是会心里很看淡的感觉,嗯,图片社交产品最终没有做成其他人选择出去创业。
你来到了支付宝,开始了另外一段旅程。
也是在企业服务开始被更多关注的时候呢,在支付宝建立起了体验技术部,为中后台业务做支撑。
但是在建立体验技术部之前,其实还经历了阿里奥运无线前端面临价值危机的这个时期嘛,在你早期的范围里也能看出那个时候的迷茫。
那你感知到的这种趋势变化是什么样的呢?嗯,挺有意思的一段经历。
嗯,我自己怕到我觉得从淘宝到支付宝也是一种机缘巧合。
因为当时在淘宝做赛马也好,做一些业务创新项目也好,都失败了。
然后当时我的leader是范宇,就后范宇也想留我。
但同时也确实发现,很难找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交给我来做。
所以当时范宇其实他当时相当于是淘宝的首席架构师首驾。
然后鲁肃鲁肃的话是支付宝的那个首架。
然后他们之间会有一些那个内部的交流和沟通。
然后在过程中的话,就是有一次我会偶来那个接触到鲁肃,就发现鲁肃在他的分享是很有意思,就是他会在一个分享里面反复提到了那个两次前端。
然后我就在这次分享之后,去找鲁肃那个去那个聊了一聊,然后后后来就就那个联系上了支付宝那个前端团队,然后就来支付宝了。
来支付宝是二零一二年那个二月左右,然后一直就到现在。
然后在支付宝好的话,我觉得自己的心态就是老老实实做技术。
因为之前就是各种折腾,会让自己在产品这一块有点灰心吧。
就之前做产品来回折腾了好几次,就是感觉做产品真的好难。
然后转岗到支付宝之后的话,就是就是回到一种简单的心态,好好做技术。
但同时也确实在思考,支付宝前端整个团队怎么怎么进一步往前走的问题。
就是在二零一二年刚到支付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干的挺欢乐的。
就跟很多同学一起做开源,做这整体架构。
当时大团队是那四十几个人,然后我带了一个六七个人的那个基础架构,组就当时天天讨论问题,天天写代码,然然后一起一起做项目,就就是就是就是感觉挺开心的。
到二零一三年后的话,就是当时就开始有一个一个转折点,就是无线all印。
整个无线all in开始之后的话,一开始自己是很懵的,就不是不知道要如何选择,不是不知道那个何去何从。
就无线奥印阶段问的话,整个当时支付宝前端分成了三拨人。
就第一波人的话是响应公司的号召,去转成了那个IOS开发。
因为无限all in前端,写PC就感觉没有前途了,就这时候转IOS转安卓开发会感觉更有前途,并且对公司来说就是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所以呢,这是第一波人去转那个客户端开发了。
还有一波人的话,就是我去转产品了。
就是我当时的主管是么么茶,就他当时先去响应号召去做来网,然后后来又去做钉钉,然后他是钉钉的产品总监。
就他号召了一些人去投身创新业务,去做那个产品设计。
就理论上按照我我我过过往的经历的话,应该极大概率是跟着那个么么茶去做来往。
但是因为之前上马的经历,让自己对产品有些灰心,所以那这次是那个没有选选择去做那来往的。
然后剩下的这十几个人,就包括我在里面是被剩下来的那个第三波人。
就当时在支付宝的话,收银台业务还是很重要的。
除了收银台,还有很多PC业务。
其实呢这些业务无论怎么调整,总得有人那个留下来去做。
所以我当我当时会觉得PC的外部开发也挺好的,所以就是还是最终选择那留下来。
就是面对就是无线all运的这些变化的话,我当时也动过想法。
曾经也也有段时间,就是最想最想做的一个选择,是转型做IOS,而且也已经开始学IOS开发。
就是后来因为觉得团队这么一弄,可能像收银台啊很多PC页面就没人维护了。
那总得有人来留守。
因为我当时是那个p八层级,而且而且整个团队就那就我一个p八,所以鲁肃也希望我能够那更有担当。
所以当时在纠结过后的话,还是最后选择那个留在支付宝。
然后当时阿里无线all in的话,我觉得确实对整个前端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印象中很多人开始去怀疑前端这个岗位的一个价值。
然后我当时也在那个他hub上也写了一些文章,在在探讨说前端的价值在的这是前端的可能一个低谷期。
然后前端往后应该如何发展,就写了一系列文章。
然后我然后的话,我觉得这些文章也是在帮自己在梳理一些那个项目吧。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当时这段经历还是挺难得的。
嗯,那你感受到前端价值的呃再次显现,嗯,是因为后来的蚂蚁金融云的这个项目嘛,嗯跟金融云项目非常有关系。
然后金融云的话,其实是一个金融级的一个那个pass平台,底层是基于那个阿里云的。
然后上层其实是金融,云是为了满足很多银行,包括金融机构的一些上云需求。
因为蚂那个蚂蚁支付宝,其实专业做支付和金融的,就是我们在云上基础设施上有很多经验。
嗯,是这些经验的话,其实是有机会让银行和和和让一些机构去复用的。
就这是金融原因,我们当时当年去做的一个一个大背景吧。
然后要做金融原因就意味着有有大量的那个云服务。
然后这些云服务的话,其实就意味着在每个云服务背后都会有很多那个中后台页页面。
然后这些页面其实从前端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是sars,就最终其实都要有人机交互界面。
然后这些交交互界面的一个载体就是sars产品,并且在蚂蚁内部也有那个大量那个sars产品。
就是体现出来的话,就是有很多很多那个中后台系统,然后加上我们要对外做金融原因。
所以在当年在蚂蚁的话,一四一五年到一六年,其实是有大量企业级的需求。
然后这一块是非常缺人的。
然后前端然后同时中间也还有一个观察,就会发现在当年无线奥运之后,就是前端往移动的转型。
我感感觉到了一六一七年就达到了一个峰值。
然后从一三年到一六年,其实是没有想到这个转型时间居然这么就就三四年就到峰值了。
之前我们都以为可能要要五到十年。
然后在一六一一六年开始的话,整个云服务开始逐步起来。
就是我自己的中后台业务就整个需求都在快速增长。
而且这个需求的增长量是远大于我们团队人承在的量。
其实不光当时是缺前端包多后端开包,包括产品,包括那设计师,其实那这些人才都是缺失的。
然后在当时我记得我还在向鲁肃汇报,然后鲁肃给我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蚂蚁的前端出那任何问题,然后就找玉博。
其实那个大家经常也会说那个阿里的KPI怎么样。
其实我自己对KPI一直没什么体感。
因为我很多年的KPI,可能就是鲁鲁肃的这么一句话,就是更多可能在定定目标的时候,是让自己给自己去定目标,去定方向。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鲁肃又提的要求也挺好的,就是如何做好蚂蚁的前端基础增施。
而且在蚂蚁前端出问题时,作为作为团队,如何第一时间能够尽快解决?其实这些其实是一些基本要求,并且这些基本要求要要做好的话,就已经要做很长时间。
然后我当时其实本职工作是在还是解决前端问题。
但确实二零一四年开始,我们也开始组建那个UED,组建那个设计师团队。
那这个设施团队是服务于那个金融云的。
就是一开始我们是把金融云的业务加上各种那个中后台业务,以这个定义成企业级的一个那那个设计,然后把前端团队和UED能够整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就是技术和设计去共同提升用户体验。
就是这也是就是整个团队命名为体验技术部的一个初心。
我之前看你呃在网上发的一些文章,也说到就是以前的中后台业务,你觉得他的体验做的不是很好。
那具体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嗯,好的,就确实很多那个中后台的一些产品,他们的一些体验其实并非常一般,就是有时候甚至很糟糕。
然后这个原因的话,我觉得是因为这些偏技术型的这些中后台产品的话,他们的产品经度其实往往是那个技术同学在那个兼能。
然后技术人做产品往往会遇到很多坑,就比如说就是产品的抽象能力,其实对产品经理来说是很关键的一个趋势。
然而就是一个那那个技术同学去做的话,有时候会常过于抽象。
因为那个技那技术同学经常抽象,能力非常之好,就以为自己抽象之后,然后自己能理解,然后用户就能理解。
但是实际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可能用户是搞不清楚你为什么要这么抽象,就就这是抽象过度,就就这是很容易遇到的,第一个坑就很容易踩到。
然后第二个我觉得就是那个技术人做产品很容易遇到的坑,是就那技技术的潜意识,就就技术那个万能化的一个趋势,就会感觉没什么是那个代码搞不定的。
就整个思维模式其实并不是用户视角,而是说技术能不能实现,是在用非常那个技术犯的视角在看问题。
然后这个坑的话,我觉得很多早期的一些技术平台的产品,其实做着做着就会因为这个思维会变成那个功能的堆积。
但但这些功能堆积的话,但真正的用户动线,在产品体验地图,在用户故事在这些地方就往往是很难说清楚。
然后技术人的话,我觉说怎么说呢?就是还是比较容易那个技术范,就会导致缺失用户视角的一个产品设计思维,就以为按照技术实现能够实现出来,能够放到某个菜单上就以为OK了。
但这个实际上还是非常初级的,就然后这个几个点就会使得很多那个pass产品,他们的体验在早期都会比较糟糕。
嗯,那那个时候是嗯像这种中后台的业务是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的角色嘛,没有,就只有可能能有那么一两个。
在当年我印象中,那那然后这一两个同学的话,其实也是那个技术转的,之前是做技术的,然后是转成的产品经理。
但他们并不是专业的产品经理,然后后续我们开始招产品,就正式招的话,应该是从做金融原营那个业务开始到现在其实已经好很多了。
就现在整个就是蚂蚁偏技术平台现的这些产品的话,产品经理已经有那个百来那里呢,是非常大的一个团队。
然后之前还有一个点,就是中后台业务也一直缺那个设计师是非常紧缺的,很多都是前端直接在做页面。
那拿到后来的话,就基于这个点,我会从零到一去组建了一个那个EVD团队。
然后有了UVD当设计师的参与之后的话,整个中后台产品的体验,其实我觉得是有了一个那个量级的提升的。
然后之是从这个节点去搭团队,你是从零开始招这些人的嘛,当时会有什么样的岗位模型嘛?你是怎么想清楚要招什么样的人的呢?就是很惭愧,就当时应该怎么去定义,就是甚至没怎么去想这个岗位模型更多可能是用情怀以及叫做企业级设计的价值。
就用这个情怀和柄吧去找到感兴趣的人。
然后当时搭团队,我觉得也是有个时机上的一个机缘巧合,就是无限奥运到一六一七年的时候已经发现到顶了。
就啊这时候其实有一批人才外溢的。
比如当时比如说那个来往搞的失败了,然后我就会主动去找来往的设计师说,反正这个项目也失败了,你要不来搞蚂蚁来支付宝这边,就是我们一起来在做这企业级设计,就后以以这种式式吸吸引一些早期设计。
计进来,就中间也踩了那个不少坑。
唉,因为而且因为一开始我们招设计师的话,我自己的专业度也是不够的。
然后又迫于那个业务的一些紧急需求,就会非常着急去把这个团队组建起来,就可以说当时招招人是有点饥不择食的。
及然后这个点是给这个团队后续的发展,其实的其现在来看的话是带来一些隐患。
然后从二零一五年到二零一七年的话,我觉得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挺好玩的。
因为发现就是有了UD之后的话,有了设计师加上前端。
然后他们之间其实有生之间就是自发的就产生一些那个化学反应。
其实到后来我们我觉得我们能够把那个安全地站给做成,跟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的那个化学反应是非常相关的。
因为那个安全地站的话,它最基础的一个点就是有一套自己的设计理念。
然后在蚂蚁能够从就整个设计理念,能从体验技术部那个诞生出来的话,其实那这个是一个融合,就团队融合那个带来来一个特特点。
因因为那不同工种,无论设设计师还是隐患,然后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就有时候就真的要把这这些工种就是不同的角色要放到一起,并且是那个物理空间上那个放到一起,让他们能够天天在一起去碰撞,然后才有机会去做出一些就真正有创新的有特色的一些事情出来。
因为那设计师的话,其实也会有有很多想法,因为他们很非常想去影响业务。
但这同时发现这是很难的。
然后到了体验技术部之后的话,嗯发现这边有前端,就是程序员一定程度上是那个不缺的。
但但是我们我们缺的是那设师,就就发现两者者是互补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
其实因为除了跟那个设计相关之外,其实跟前端的实现也是息息相关的。
就是会发现这两者就是前端跟设计师在很多层面上都是两者是一拍即合的,然后就很容易产生这些那个化学反应。
嗯,那让这两个团队去融合,你都做了哪些努力呢?嗯,现在想起来当年还是做了很多事情呢,就是比如说其实当年我们做那个安例站的话是立项去做的。
但是当年其实是业务方给到的压力挺因。
因为当业务支持持我们的一个主要工作,我们要成立一个项目去做做。
那安例站的话是会受到那个不少挑战的,但是我们还是非常正式的把这个项目给立项了。
并且确定这个项项目谁是前端负责人,谁是那个设计负责人。
然后你通过这种方式去给到这个团队的信心,就是这个给到团队信心是蛮重要的。
虽然最终全职投入的可能也就那个三四个同学吧。
但在在当年的话,我们还有一个努力,就是是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竞品。
但确实这个研究精品过程中的话,我们发现竞品也没那么强。
无论是谷歌、微软还有很多企业发现他们的设计语言,有些地方也是那个乱糟糟的。
其实我们去做组建库,其实并不是一个那个超前的东西。
但但是后来发现这个组建库的底层底层其实是那个设计语言,我们还是挺兴奋,就觉得很有搞头。
就现在来看,设计语言的提法其实已经是蛮大街的。
但是在当年一四一五年去给个设计语言的,就是是一个那概念的话,其实那并不多,就整个那个安t站在当年提设计语言还是很有那个引领性的。
然后还有一个努力点就就是我们会一开始就想清楚,就是做安t站,我们就是得用那个开源的项目去做。
我们会通过开源的方式去把整个设区给运作起来。
就这对很多程序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就会觉得通过开源会让自己更有成就感,也会更有那个成长性。
然后做就是回到做那个安t站的话,我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努力点或者是一个来源,是源自我我自己那个内心里的一个信心。
因为这个信心是因为我我自己在淘宝的阶段在做开源,做内源。
就是会在淘宝的阶段的话,就已经在做UI组件库。
只不过当时没有提设设计语言,是纯粹是一套一套前端视角,它下的组建库的。
但一定程程度在当年对于业界在这一块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水位,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其实我自己是比较清楚,然后同时内心也就比较笃定,就心里已经在立项的时候已经有七八成的把握。
然后确定要去做之后的话,就会一直会强调那个长期主业,就是会强调很多事情,一定要做个三五年,有三五年的长期坚持,我们才能够把这些事情给做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得还比较幸运运,因为我们们就不光那个坚持住了,而且还真的是把一些里程碑给那个做出来了。
嗯,我有一个好奇呃,感觉在体验技术部,你给这个团队找了很多目标,很多方向,然后做了很多产品,这是你提前规划的一个目标嘛。
你当时希望把这个团队打造成什么样了?嗯,其实有时候谈不上提前规划,但是当时确实会有一些规划。
就在当时的话,团队最主要的职责是那个支撑好业务。
但是整个业务的话其实在快速增长,然后支撑那个业务的话,就需要让更多人员那个团队如何组建起来,如何把人招聘到位。
就然后是我有那好好些年的那个关键目标。
然后在组建团队过程中的话,其实确实需要一些事情去吸引人才。
比如说去做那个个NT站做开源,其实有个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那个吸引人才。
并且现在来看的话,他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实现了一个那个比较好的循环。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的话,我觉得是有人会坚持做开源,然后开源开始做出一些影响力,然后从而会开始吸引一些人给来那个加入。
其实现在整个安站的开源社区,日常活跃贡献的人,其实已经有那个几十人了,是已经远远超过当初那那四四人。
就当时整个安TV也好,还有那安特威也好,应该算是外界比较那个那个了解的两个产品。
这是他当时我们的如果谈规划的话,当时还有一块规划,就是我们还会那个布局去做那个那个GS.然后对于这块的话,我当时是把那个认识的一个那大牛,是那个苏仙,从那个淘宝那边给给他挖过来了,然后就会把那个那个GS这一块就放心的交给那个苏仙去负责。
其实在当时整个团队的一个规划,就第一块肯定是支撑好业务。
然后其次的话,我们会在设计语言,在数据可视化在那那个GS,还有乾端工程化会在那这些领域去那个认真的去做一些长期的一些规划,并且去把人才给那个召集起来。
然后同时在规划确定之后,就花更长的时间那个坚持去做到。
好的,感谢玉博以上的回答。
最后我来做一个小结吧。
和印象中的前端大牛不同,从淘宝到支付,宝玉博其实一直都在尝试做产品,一直有一颗产品心到支付宝建立体验。
技术部后,有更多的前端人设计师在成长为产品工程师。
为了吸引人才,玉博花了几视化,在按照design and v都是吸引人才的饼。
因为创新产品的从零到一并,不是大张旗鼓的开干,前期更多是这些人在支持业务的同时兼职做这些事儿。
关于体验技术部的故事,现在在网上还可以找到那些年的体验技术部系列文章,记录了从这个部门孵化出的产品和成长起来的人的故事。
如果你对这个团队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了解。
那下一讲呢,我们会聊一聊玉帛操刀的一个工具型产品。
羽雀,感谢你看到这儿,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