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16_大咖问答_|_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也可以
你好,本周与我们对话的嘉宾是极科邦科技创始人兼CEO霍泰文。
他于二零零七年创立info cill中国二零一四年创立极客邦科技,二零一六年收购了info cill大中华地区所有业务。
现在,极客邦科技是集资讯、会议、电商培训咨询、图书出版社、交整合营销、创新孵化等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IT知识综合服务平台。
其泰稳凭借创新的运营理念、前瞻性的业务布局,此业迅速从单一运营到实现产业链全方位覆盖。
旗下有info QQTGO鲲鹏会、极客时间、app大品品牌运QQ全全球软开发发会、arch summit it全球架构峰会会、china tech day、中国技术开放等等众多全球全会议产品十年内内、千万技技术等万家全球企业业供供务业务。
迅遍布中国各城市以及美国、法国、全国、荷兰、色色列、日本等国家,致力于让创新技术,推动社会布局。
此外,霍泰稳还积极参与社会组织。
二零一六年七月一日起,担任EO全球创业家协会北京分会会长。
本周,我们邀请荷稳分享他对与认知升级的独特见解,以及技术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技术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打破边界,提升认知呢?霍太稳回答,为了学习而学习呢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公司当下的业务相结合,在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让认知自然的提升。
为什么有些大公司出来的同学就是给人感觉视野很开阔,能力也很好。
主要原因并不是说他们在大公司里很努力的学习,而是他们参与解决了很多实际的有挑战的问题。
攀登了一座又一座技术的高山,然后回头一看,就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觉。
所以第一点呢就是我们脑袋里面要始终想着业务如何通过技术的努力,让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埋头于自己的技术三分地。
刚才说的是如何基于业务发展提升自己。
另外,对于技术领导者或者想成为领导者的技术同学,在对内对外的连结上也要多加注意,有意识的进入某一个圈子,找到能听懂你说话的人,大家经常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成长。
最近呢我在看深度工作,这本书,在书中作者就特别提到不要独自工作。
原因是对于很多类型的工作而言,特别是追寻创新的协作。
深度工作可以产出更好的效果。
我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呢是存在盲点的,自己看不到了解自己的人,却能看得很清楚。
在一个安全的氛围里,大家互相指正,可以帮助彼此定期提升认知。
最后还有一点,所谓打破边界,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学会跨界,尤其是创新型的工作,不同领域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比如科学与艺术,互联网与制造,甚至零售前面要加一个新,不用于当下的工作,多参加一些跨界的活动或者学习,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思考。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从他人的经验分享中提炼出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点,并在实践中运用呢?霍泰文回答,但凡是学习都比较讲究次第,也就是一步一步上升。
现在我们很多的讲座呢,都是请行业里面的顶尖专家来分享,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水平和自己公司当前的业务发展。
如果现在公司网络业务的并发量是以万级计算,你听千万级并发量的课程对自己能有多大的帮助呢?我是存疑的。
这时候可能倒不如听一个不是那么有名气的同学来分享他们的业务是如何从万级并发到十万百万并发的。
也就是说,学了之后,能在自己的团队尽快用得上,能够学以致用。
另外就是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后,一般都是当时热血沸腾,想回去马上在自己团队实施。
我的经验是,先让自己冷静一下,一般以一周为宜。
在这几天里呢挑选团队里的个别小伙伴征询意见,看看如果自己要实施新政,大家是否是拥护的,是否能帮助大家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基于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团队目前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痛点是什么?新的方法是否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如果要实施新方法,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除了这个方法,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具体实施的目的目标和步骤是什么?还有一个办法呢也是一些创新团队经常采用的就是MVP法则,学到了好的方法。
回到团队,我们可以先挑个小团队去试运行,看看效果。
如果效果好,适合自己的团队,则推而广之,否则就偃旗息鼓,这样就不至于动不动大动干戈、劳民伤财。
而且这样的事情多了,还会损害自己作为技术领导者的信誉。
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技术人应该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呢?霍泰稳回答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呢,我们还是要定义什么是个人品牌。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带给别人的印象以及所影响的人的范围。
我们说一个人个人品牌很好,通常是说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有权威。
另外呢就是他还影响和帮助了很多人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认为技术人可以从下面几个维度思考,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或者影响力。
一是通过社交媒体多发表观点,尤其是针对热点事件,让自己在关键时刻不缺位。
但是这个方式呢也有自己的副作用,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过于活跃,比如在每个群里都能看到他在说话,好像随时都在响应。
大家可能会给人留下,没有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印象,学会隐藏自己的实例,多发表有见地和有理有据的内容,可以作为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礼仪之一。
二是多参与有品质的会议并发表演讲或者写博客公众号也是不错的办法。
因为不论是一个四十五分钟的分享,还是一个两千字的文章,都代表着你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这在现在已经泛滥的浅层信息流中,是比较稀有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个内容,到处讲,要克制。
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剑客不是随意拔剑的剑,一出手必定置敌人于死地。
如果是公司需要自己多露面,那么至少每次讲的内容要有百分之三十的更新。
三是出书。
这个呢我认为可能是当前最有效的建立个人品牌的方法,尤其是和一些有品牌的出版社合作。
通常情况下呢越是难度高的产出,越容易受人肯定。
如果说公众号代表一个人当下的深入思考,出书,则代表一个人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深入总结,而且还要花数月把它形成文字写出来,是代表着一种严肃的真实的付出。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有自己的品牌,那就沉下心来有意识的总结经验,找一个靠谱的编辑合作写书吧。
最后呢我想提醒我们技术人的是别害羞,激进一些,多站在台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会更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比如很多技术人喜欢的左耳朵,耗子真名陈浩库克博克的维护者,极刻时间app左耳听风的专栏作者。
在他的文章中呢常能看到对某一技术的使用经验,对某一热点的解读。
拥趸无数,时间长了,他的个人品牌也出来了。
现在,他的左耳听风专栏已经快突破七千人,订阅人的一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光芒,闪耀的五分钟。
希望你能抓住它,不让机会溜走,形成属于你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