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白的架构课_05_04法则二架构师为什么要学习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你好,我是郭东白。
今天我们来聊聊架构师的第二个生存法则,那就是架构活动需要尊重和顺应人性。
自从学习计算机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好像走进了一个简单直接的机器世界,一个完全靠逻辑和数字主宰的世界。
于是呢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凭借计算机我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或许正是计算机的作用被过分夸大,这就让我们在软件研发的时候走进了思维盲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软件研发。
归根结底其实是一项人类活动。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架构设计中,如果能尊重和顺应人性,也就是人的基本感受和合作需求,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另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辩证思考。
我们正在从事的架构活动,反过来忽略人性,可能会给软件架构带来致命的失误。
到现在,我见过最昂贵的一个架构,失误应该超过几十亿美金,就是因为设计者对人性的忽略造成的。
提到人性,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是绕不过的理论,但由于信息的传播导致我们现在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不完整的。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会从源头来萃取马斯洛的理论,并结合一些实际例子来看看我们在架构工作中应该怎么理解人性。
然后在接下来的两节课,再结合比较复杂的真实案例,来看看人性是怎么让我们拥有另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的。
我们先看看该怎么理解马斯洛的理论。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信息可以说非常丰富,也很容易获取。
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经常会通过信息聚合类网站来获取知识。
很不幸的是,很多网站、书籍对信息源的抽象概括不准确,导致我们往往被一个曲解过的理论以及他的衍生品所蒙蔽。
马斯洛理论就是这样的。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被认为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巨大突破。
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很好的概括了人性一般。
网络文章会把马斯洛的理论解释为需求层次模型,认为高层次的需求建立在低层次的需求上面,低层次的需求呢是高层次的需求出现的前提。
但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的话,会发现这种表述不完全正确。
那么如果从源头上萃取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关于人性的理解呢?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动机有优先期。
我先解释一下马斯洛这个研究的背景,马斯洛是在研究动机的时候,提出需求层次的所谓动机,就是人类行为到底是由什么驱动的,是对过去未来有可能起作用的动力。
那么需求这个词呢,马斯洛在文章里也反复提到过,这个词的翻译是准确的。
不过把需求和层次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其实是个非常糟糕的翻译,因为他并没有完全表达出马斯洛理论的实质。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动机按照抢占顺序依次排列。
他的著作里用了prepollency这个词,特指动机是依独占人类的全部意识的。
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动机进入了这个状态,那么这个动机会召唤人类的全部意识和行为去满足这个动机,不们把这个动机称作主导动机。
举个例子来解释说明一下,比如马斯洛动机层次的最底层,也就是生理需求动机。
当一个人在生理上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那么这个以饱腹为目的的动机就是他的主导动机。
而这别强调一下,这个饥饿跟你没吃早饭那种饥饿不一样。
这是一种由自然灾害带来的长期的食物,匮乏,是一种因为饥饿而能导致死亡的严重缺乏食物的生理状态。
而这种情形下,你整个人包括你的视觉、听觉、嗅觉、你的思考、记忆行为等等,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满足你填饱肚子这个生理需求。
而这个生理动机呢是你所有感官意识和行为的组织者和决策者。
这时候其他动机都不重要,你甚至感受不到其他动机的存在,只有这个动机背后的需求被满足了。
而且是长期被满足了,那么更高层次的需求所诱发的动机才能被减受。
当这个新的动机开始作用的时候,它又会像之前的生理动机一样,抢占你所有的意识和行为,并且压制更高层次的动机,直到它背后的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
那么动机抢占意识的整个过程,我画了一张图,放在了文稿里,你听完音频可以去看一下,我也再解释一下这张图的核心内容。
假设一个人同时存在五个需求,需求一和需求二已经被满足了。
那么这两个需求就不会再诱发动机,而需求三四五没有被满足,他们都会同时诱发各自的动机。
但因为需求四和五诱发的动机被需求三压制,所以最终需求三诱发的动机在组织和驱动这个人所有的意识和行为。
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马斯洛理论的第一个重点。
马斯洛理论的本意是,我们可能同时并行存在多个需求,这些需求之间并不存在依赖或层次关系。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各自会诱发动机,但动机有优先级,并且具备抢占性质。
所以任何时候只有一个动机在主导整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这里你就会明白,马斯洛强调的不是需求有层次,而是动机有优先级。
从某种程度来说,诱发这些动机的需求也被传递了同样的优先级。
所以,把马斯洛理论翻译成需求层次理论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却没有完整传递马斯洛理论的核心观点,甚至是部分曲解了马斯洛的理论。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点,那就是动机是跃迁的。
其实我们学计算机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马斯洛的理论。
它跟硬件中断的机制几乎完全一样。
计算机的各种外围设备在并行工作者,而他们需要抢占CPU的时候,就会发出中断的请求。
而人类的各种需求就相当于并行运作的外设,需要诱发的动机就相当于对系统的中断请求。
而动机就像中断请求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优先级,高优先级的中断请求就会抢占低优先级的中断请求。
想象一下,你身体和大脑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着。
在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体内的相关传感器就会发出中断请求,也就是动机。
但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任何时候只能由一个动机来主导。
在这种工作环境下,自然会有不同动机,有个优先级排序。
所以,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在单一时刻,不是面向多目标做优化,而是面向单一目标做优化。
一旦某个动机抢占了人的意识,那么他就抢占了这个人的全部意识。
这个时候,一个人所有的思考和行为都在为满足这个动机而工作,那些帮不上忙的器官和能力就被放在后台运行了。
可以说,在马斯洛的模型下,主导我们人类的整体意识和行为的工作机制是单线程的。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把马斯洛的理论的实质总结出来了。
一般来说,人有且只有一个主导动机,这个动机由人的内在需求所驱动,并且独占和主导。
这个人当前的一切意识和行为,直到这个动机背后的需求被完全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动机才能主进入主导位置,从落才能进入主导位置。
所以说,马斯洛所讲的动机不仅是有优先级的,而且是跃迁的。
对人行为的组织和驱动是独占的。
不幸的是,这个理论最核心的理念、动机独占和跃迁都在信息传播中被遗失了,反而对这个理论表达的不太准确。
但是非常有利于传播的需求,层次模型变得家喻户晓。
这就是你从源头探索一个理论的时候,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要知道,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特例,大量被传播的内容往往是被极度简化过的,或者是以传播为目的而修剪过的。
我们要认清一点,网站的目的是增长和理论,不是最大化。
你的知识获取。
那么你就会发现,在这个信息失控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并且必须重新回到信息源头,来获取真实的第一手的数据和理论。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每个架构师都引用的朗朗上口的康威定律,有几个翻译是跟康威自己的表达是一致的呢?关于马斯洛理论的几个重点,我们讲完了。
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马斯洛需求分类有哪几种。
因为之后的课程会用到这部分的内容,所以精确的理解就很很重要。
我这里还是把重点放在被网络媒体和大众书籍所歪曲解释的部分。
首先是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在生理需求之后,很多信息聚合网站都没区分安全和安全感。
我这里所讲的安全感是心理上的诉求不等于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是生理上的,其实还属于生理需求的一部分。
心理安全感在广义上指的是人们试图找到生活中的安全和稳定性,表现为熟悉的、常规的、有结构的、可控的、已知的或者是可预测的以及安全的事物。
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父母就会为孩子提供熟悉的、稳定的,以及有结构的日常生活。
这种安全感也在之后的成长中逐渐扩展到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不过一旦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比如说面临战争、瘟疫这些灾难,哪怕我们没有直接受到危险,那我们的安全感也会丧失。
在这个时候,我们整个生命体,所有的意识和行为都在为寻找安全感这个动机和行准。
你可以回想一下新冠肺炎刚刚宣布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全球大小商场里的口罩和手指都被一抢而光,接下来是自尊和被尊重的需求自尊。
在马斯洛,这里强调的是,有底气的自尊来源于真实的能力和成就,以及其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定义。
我们常常把有底气的自尊和较高的社会和企业地位划等号。
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些人财务自由,并且身居高位,也缺乏这种有底气的自自尊。
而在这些人身边工作一件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他们会把意见的不一致,简单理解为对他本人的不尊重这种工作环境。
对架构师而言,简直就是个噩梦。
我强烈建议你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到这种环境中。
换个角度而言。
对一个员工,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他的自尊,是够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被认可的那也会给他带来自信和成就感,让他主动投入到工作中讲到这里。
你有没有发现马斯洛提出这些需求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是的,这些需求都是内在的,是源于一个人自身的,而不是周围人强加给他的,或者是外界环境文化强加给他的。
这意味着由这些需求而诱发的动机是内在的,有强大的驱动力。
站在马斯洛的理论上来看,很多企业经常挂在口上的价值观,比如说拥抱变化其实是反人性的。
因为这个价值观要求员工去接受他们一个本来认为不稳定的、不安全的,甚至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处境。
有些企业认为文化宣讲频繁了,员工就会接受了。
但是马斯洛不是这么认为的,马斯洛认为,除非这种内在的需求被长期满足了,才不再成为主导动机,靠外在的宣传是没有用的,有底气的自尊也一样,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
不是大家认为你应该有自尊,你就有自尊了,而是你内心认为自己具备了这种自尊,那你才有这种内在的自尊。
最后是自我实现。
马斯洛讲,发自内心的需求指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别人眼里的成功。
你可能觉得某个大人物已经完成,自我实现了也可能觉得某个小人物都不具备,自我实现的条件,更别是完成了。
但事实呢可能跟你的猜测刚好相反。
自我实现不是来自于他人的某种排序,而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诉求。
当然,马斯洛后来添加了其他的需求,比如说审美和超越这些需求,在软件行业中不怎么出现,我就不讲了。
总结来说,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是内在的,这些动机来自人的不同的心理诉求,从最基本生理上的需求到心理安全感,再到群体认同感。
然后是内在的有底气的自尊,最后到最大化的自我实现。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刺激出人的动机去满足这些需求。
但是这些动机并不是同时生效的,因为任何时候只有一个主导动机在支配着我们的感官意识和行为。
这些动机依次的出现,我制作了一张图,放在文稿里,听完音频你去看一下,这样你会比较容易理解。
我下面所说的内容啊,我简单描述一下这张图。
当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源于生理需求的动机一就会处在主导地位,并且会屏蔽其他动机。
只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了,那么生理需求之下的没有被满足的安全感,才能以获取心理安全感为目标,然后成为主导动机。
以此类推,我们这是一个架构课。
但是今天花了这么长时间研究虚拟存论软件,它对软件研发和架构活动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软件是由人类构造的一个虚拟存在,而这个构造过程是靠一组研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
既然马斯洛的模型适用于一切的人类活动,那么这个模型当然也适用于跟软件构造相关的架构活动。
你作为一个架构师,如果用马斯洛的理论来指导架构方案的设计、组织架构活动,会让你的设计更加尊重和顺应人性,并避免因为忽略人性而带来巨大的失误,甚至可以帮助你找到突破性的解决问题的事情。
好了,理论讲完了,为了帮助你更深刻的理解,我来给你分享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儿童MRI扫描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看怎么通过顺应人性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Mri的扫描过程非常慢,一般会持续半个小时,而且要求患者必须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对于儿童来说,这个肯定很难做到。
所以给儿童做扫描的前提是先要做全身麻醉。
但是呢这就让一个本来比较安全的诊断设备变得危险了。
后来基医的设计师dog DS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他把MI改装成海盗船的模样。
他告诉孩子说,你要进海盗船了,你必须一动不动的保持半个小时。
直到我们救你出来,如果你动弹,你就会被海盗抓走。
结果呢孩子非常配合。
就这样,在对MII成像机制和扫描流程没做任何技术更改的情况下,全麻率从之前的百分之八十降到了百分之十。
这个案例在当时非常轰动,甚至引起了一次文化浪潮。
我把相关的资料链接放在了文稿里,你可以点击查看。
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案例就考虑了患者的人性,体现了设计思维。
很明显,把MRI机器改造成海盗船的模样,这个解决方案跟硬件设计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跟技术也不沾边,但它却完美解决了MRI设备面临的问题。
这种从共情出发,深度理解和尊重用户的做法,就是设计思维的精髓所在。
之所以能提出这个方案,主要在于我们拥有了另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
我给你两个选项,你思考一下。
第一,我们被动的执行方案执着于填补设计的漏洞。
第二,我们从共情用户的角度出发,脱离现有技术方案的束缚。
然后我们忘记现有技术方案的强大,把关注点放在深度理解用户,解决用户痛点上。
最后我们去拓展技术,设计空间,找到更完美的路径。
这两个方案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我想这个答案很容易,你就能做出来,肯定是第二个到这里,在架构活动中考虑和顺应人性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翻译你已经很清楚了。
那么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软件架构活动中应该怎么顺应和考虑人性呢?接下来的两节课,我们会结合比较复杂的案例来重点讨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
我来总结一下,把马斯洛的理论翻译成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没错,但是却没有完整的传递。
马斯洛理论甚至说也部分曲解了马斯洛的理论。
不幸的是这个理论中比较核心的理念,也就是说动机独诈和跃迁都在信息传播中被遗失了。
这就是你为什么要从源头去深度探索一个理论的时候,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很多原理如果不是从源头去萃取,不去追本溯源,而是通过对信息类网站的浏览来获取。
那么你很难把这个原理运用好,没有费力获取,那你也很难深度理解。
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普遍适用的认知科学的原理存在。
不过至少对我来说,通过阅读原著来获取知识,是运用好原理的一个大前提。
所以我也可以说,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超越他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就是从源头获取知识,掌握他人看不到的规律,才能获得超过一般人的理解,帮助指导架构工作,甚至帮助我们实现超越性的突破。
最后是我们的思考题环节,一共三个思考题,你可以任选一个回答,然后写在评论区。
第一题,题目比较长,你可以注意听一下。
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自我实现是一个内在的目标,是由个人决定的,但这个内在目标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产出。
那么假设一下,如果社会存在某种有效的手段去干预这个目标的话,你认为社会该干预吗?举个例子,假设达芬奇不花那么多时间作画,那他可能成为一个更伟大的科学家,或者他不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科学,那么他可能成为更伟大的一个艺术家。
所以假设社会可以干预达芬奇的选择,你认为社会应该干预吗?以及你建议被他人干预吗?第二题,能不能举你一个身边发生的违反了马斯洛理论的例子呢?同时也请你回顾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呢?第三,题请,你大胆假设一下,在后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我们人类进化成了机器跟人的混合体,其中机器也有它的需求,比如说没电了要充电。
那你去想象一下,这种混合体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呢?我们该怎么设置这些需求的优先级呢?欢迎把你的想法和思考分享在留言区和我一起交流,欢信。
经过你的深度思考,知识会掌握的更牢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