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入门课_23_结束语_过好生活本身远比把他们拍下来重要

你好,我是小麦。

结束语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只是这个本来准备在刚到打组的时候完成的结束语和现在这本离开打组以后的结束语已经不是同一个结束语了。

我有太多话想说了,在打组起笔在北京收笔,饱含深情。

所以下面写的所有内容都不是课,就唠了家常这个扯扯闲篇。

去年十月份,我在打组正式开始动笔写这套课。

后来我带着这套课的草稿去上海,去广州回北京草稿、半成品二稿,待审核三稿,最终审核版四稿、定稿整理音频稿、录音等剪辑等,整体录入后台审预览宣传上线,推广一周三更留言维护。

现在一晃好几个月过去了,我又在打组结束这套在这儿开始的课,打组看起来是个特别这个私人的话题。

而我之所以要在结束语里聊打组,就是因为打组这个地方与我拍照片而言非常重要。

在拍过几年照片以后,我进入到了一个非常难爬出来的瓶颈期。

日常的拍摄技术我或多或少都练过了。

我也有了一种自己目前还算比较能拿出手糊口的风格和套路,跑过一些地方,拍过一些题材,体会过拍照片这件事啊,能带来的惊喜和惊吓。

然后慢慢的我就不知道我天天的都在干嘛了,感觉没有长进,也没有退步,不知道应该怎么继续下去了啊,没有长进其实还好,但连退步都没有,就很吓人了让我非常焦虑。

所以从去年年终最开始决定要写这课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这个迹象了,感觉自己马上就快拍不下去了,于是就想着看看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跟拍照片这件事继续打交道。

所以呢这套课就很像是我自己给自己写的一个大总结,梳理一下,这些年下来我到底都知道些什么。

所以这套课看上去的详尽,应该也算是有很自私的一面。

而正是因为有这种私人化的心态。

所以说实话,写前面基础知识那部分的时候,差点疯了。

我每天都在想,我去光圈有什么好说的,快门有什么好说的,is l白平衡宽容度还需要说嘛。

但我们都知道费曼学习法,我们也知道疑似爱因斯坦的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给别人听,那基本说明其实你也不太懂。

我老师也说过,把别人教会比自己学会要难得多。

所以他现在开课,也是在各种试验,再找最能让他的学生们学会摄影的方法。

所以我就还是尽可能的静下心来把很多呃,我觉得这有什么好说的的东西写出了一节有一节课。

在这套课刚上线的时候,我老师在他的微博上帮我和卢斯推广了一把。

他说,基础课很难讲,拍时间久了,会觉得很多常识根本没必要讲,每个人都会懂。

可是接触初学者多了以后,我才发现很多人还真不清楚摄影的基本原理,以至于越拍越糊涂。

是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差点哭穿来,觉得我老师实在是太懂了。

那我之所以越来越信服的老师,就是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他好像会读心术一样,每次交流呢都能说到我心坎上能各种拆穿。

我走完以上这条心路历程,可能就客观上造成了这套课跟市面上的其他教拍照片的课不太一样。

说回到打组,为什么说打组对我很重要?因为打组让我爬出了拍照片的瓶颈。

为什么打组能让我爬出平静?是因为我在打组待着待着,突然间又开始有点知道我天天的是在干嘛了。

上次离开打组以后,我写了一篇公众号,呃呃,标题是飘来的是木头,吹去的是种子啊。

里面讲了讲,我跟这个地方特殊的缘分,贴了一些我在达族小学拍的照片,这篇文章为达族小学拉来了一些捐款和急需物资。

那这次来呢借着上次跟学校和孩子们的交情,我可以到各家蹭饭。

大年三十十那天,我吃了五顿年夜饭,后来疫情严重起来了,省里决定封湖,就是这个泸沽虎啊,村里决定封路之后,又劝离了基本所有外来人。

但村里人这个没有让我走,我感激他们,允许我躲在这个人间天堂。

等疫情结束。

去年十月份来的时候,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外人,最开始达族小学的校长,怕我心怀鬼胎,还禁止我在学校拍照片儿。

但现在我走在大祖的村道上,已经可以跟路上照面的村民打招呼了。

很多人认识我,我认识很多人,我问他们干嘛去了?他们说在山上堆肥刚下来,然后他们又问我要去干嘛?我说要去与谁谁谁家在一个原本陌生的地方,慢慢的从外人变成自己人。

这种体验真的很好在打赌,待时间长了以后,像呃让我再尝一口秋天的酒,一直往南方开不会太久。

这句歌词像点燃一场支离破碎的美梦,看光阴散落下的满眼飞鸿,遥不可及的相守,咫尺天涯的相拥。

在繁华落空时,他们相逢。

这句歌词,像他说,我可以去找那些东方的人,给他带回一些温暖的消息。

可是对不起,亲爱的陌生人,我找不到东方,在哪里让我喝完这一杯没有味道的酒,给他带去一个悲哀的结局。

这种麻油叶派的带引号的,莫名其妙的歌词,再也不只是几句歌词了,他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故事,他们是一段日子的缩影。

所以我在打组是在干嘛?就是在活着,能真正的活着实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在打组这些日子有很多,我以前会努力想着应该能怎么拍的东西,我都没有拍。

我不想打断生活本身的连贯性,比如这儿每天都会换着花样的吃好吃的猪杂、火锅、柴火鸡、石锅鱼、烧烤、杂锅菜、盐、叉、土豆、特色老虎菜,各种自制小吃啊,用风干了好几年,甚至十好几年的腊肉,大火炖出来的像奶一样白的浓汤。

还有我跟孩子们自创的这个泡面盖饭,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以后,反而觉得只有泡面最好吃。

我们靠着大火糖吃,围在小火炉吃,躲在小火炉吃,躲在猪圈里吃,躲在大草垛里吃,躲在山腰的这个荒屋后面吃,但这我都不拍就吃。

比如打组的多云非常美,因为高原地区的太阳比较毒,所以云菜多的时候心情就很好心情,一好呢就看啥都美。

而且阳光从一大团一大团白云的间隙里打下来的时候,会有叮当尔效应,一条一条的光柱,随着云彩的飘动,满地扫射,云彩的阴影从山的这一头抹到山的那一头。

从前面这层山流转到后面那层山看过宫崎骏的片子是吧?差不多就那样,我整天都活在画里,我站在湖边,看着朝阳,从左边的山窝里升起来,看着夕阳。

从右边的山窝窝落落下去,看着湖上的大风,把湖边吹过来里落过去,看样一直到天黑,一从满天的星星。

但是云彩多呀,所以你只能在这个云彩的间隙中看见星星,看见一下一下看,看见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眼啊。

窝里这部片子的七分五十三秒,就那样比这我都不拍,就看着。

比如我在打组会会各种小触虫,牛牛喜欢吃玉玉,叶儿猪猪喜欢吃玉米杆儿。

如果锄地的时候不小心锄到了小白菜,捡起来揪吧揪吧,扔给丫丫就好。

山羊不爱吃新鲜的草加咪,不爱吃风干果的肉,加咪跟维仔一样,喜欢喝这个旺仔牛奶小卖部可以买到一块钱一包的饼干。

我买了好多,本来是想喂虎鸟的,但是老抽不出时间去喂,慢慢的这些饼干就都被我和孩子们吃了。

我跟孩子们几乎尝遍了小卖部里的所有零食,分出红色包装的鸡脖子,比白色包装的好吃。

红色的鸡翅比黄色的鸡翅肉多,小袋的牛板筋比大袋的牛板筋有嚼头。

双汇的辣么肠,藤椒味的远胜于泡椒味儿。

我喜欢看小畜生和孩子们吃东西的样子。

但这我都不配就偷喂。

比如我在打组时间长了,身上会有一股味道,可能刚洗完澡的时候不太能闻见,但睡一觉起来,那味儿就回来了。

细细闻的话,我大概能闻到土腥味和柴柴味儿啊,也可以是他肉液的味或者是猪屎味味,再要么就是鸡翅那辣烫汤的味儿。

疫情爆发开来以后,家里一烧烧艾草,所以还可能艾艾草的味味。

孩子们身上跟我身上是一个味儿,喷香水都盖不住,我天天跟他们滚在一起呢,所以总能闻见啊。

突然想起来呃,天冷他们流鼻涕,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呢老想不起来性的鼻涕就往身上抹,所以也可能是他们的鼻涕味。

闻着闻着,我就觉得这种味儿特别亲切,是打祖特有的味道。

但这我都不拍,就闻着到这儿,有人可能懵了,味儿怎么拍啊?是啊,味儿没法拍,这就是拍照片做不到的事儿了。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如果一种气氛性的场景吸引了你,而这种气氛性的场景又没有视觉性,那肯定无论你怎么想拍,你都拍不出来。

然后很多人就爱跟别人解释自己的照片,解释当时的情况,形容当时的气氛。

这个描述当时自己的内心活动,但照片就是照片没拍出,你想拍出来的那种感觉,就是没拍出来。

我老师前几天呃转了一个人的微博,就一句话,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前提是这张照片不需要用千言万语来解释。

那上面说到了打组的云,说到了丁达尔效应,说到了满天的星星,按理说这都可以拍啊。

但不是这样的,没有湖边的风,没有湖水哗啦哗啦的声音,没有空气里那种说不清的味道。

没有我站在那儿想着外面的疫病肆虐,好像跟我是两个世界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些那个场景就不成立。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我,那就没有任何一个能成立的场景。

我最开始拍照片的时候,有个执念特别要计时。

我那时候跟我的客户说,我拍照片的时候,就当我不存在你们该干嘛干嘛。

后来在一次跟我老师的交流中,他说了这么个意思,他说好的照片是要从照片中看见摄影师自身的。

当时我大概能明白那个意思,但不是呃很能特别清楚的get到精髓。

不过随着我拍照片的时间一天一天变长,随着我拍的照片一张一张变多。

我现在很清楚什么叫好的照片是要从照片中看见摄影师自身那些画面里没我的画面和那些我能感受到,但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我当然可以拍下来就给我自己看,但我知道我马上还会回去,所以我看看就好了,感受感受就好不拍了不出来就就拍不出来,拍不出来就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准则和一个追求,准则是只拍真正能打动我的东西。

追求是努力让别人也能感受到我的感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别人懂不懂自己的照片不重要,但我认为他们大部分人只是在找借口偷懒,他们就是不承认自己拍的不好,或者拍不出来。

我们在第二课第一次提到christopher anderson的时候说过,老婆孩子最难拍,因为自己的老婆孩子自己怎么拍,自己都喜欢,但要让别人也喜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拍自己喜欢的东西,最怕的就是自我感动。

所以这事儿最难的就是需要你在融入的同时,又有能力把自己抽离出来,客观的审视自己的照片。

比如这次我给呃孩子们拍了一些肖像照,如果我只是我,那这些照片我怎么看怎么喜欢?因为我爱那些孩子,我看见他们的脸,就会想起我们滚在一起的日子。

但如果我不只是我,那这些照片就能分高下了,比如文稿里给出来的,这时为自己的照的最差,第三张相对最好,但相对最好的第三张也比不过,这第四张具体原因就不展开细说了。

我不想用这个千言万语来解释我自己觉得自己拍的好的照片儿。

那怎么能在看自己的照片的时候客观起来呢?就像我们第十七课说过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阅片提高审美。

大部分照片也可以用我们第十刻给出的方法,真正决定照片好坏的是它视觉上的好不好看和它的拍摄难度。

而拍摄难度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衡量,比如视角观察难度,你看得见的别人看不见。

比如这个技术操作难度,你会拍的,别人不会拍。

比如许可拍摄难度,你能拍的,别人不能拍。

总而言之,就是要判断一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

第四张照片之所以比前面的几张好,就是在这个可复现概率上,另外也有许可拍摄的难度。

因为我知道如果是别人小小猪,肯定不会把里面的衣服都脱掉。

而如果里面有衣服,这张照片儿就不是这张照片应该有的样子了。

你看咱们现在聊照片儿,聊已经是心情好不好和脱不脱衣服的问题了。

技术咱们不太提了,但这套课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这个基础知识,有人表示喜欢看,但通过留言量,我确定在基础知识部分流失了很多读者。

即便我在开篇词里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说明最最开始订阅这门课的朋友,有不少人都是想来速成的,但是看了几节课,最终还是崩溃了。

不过看到后面的朋友一定能发现前面那几节呃无聊的课的重要性。

我们用基础知识分析照片,我们用基础知识反思我们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犯的错误,会分析才能模仿,能模仿才好,自主创造。

而会反思才会改正,才会练习才会提高。

等这些都过去了,我们就可以像现在这样聊一聊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和脱不脱衣服的区别了。

好了,关于前期拍摄,我们已经说过太多了。

下面我们来简单聊两句后期的事情。

在第二十课里,露斯说了好几种胶片摄影的暗防工艺。

黄晶如果不用破充和放大扫描在编辑的方法,后期他拍的楼道就会和你拍的楼道没什么区别。

犹达人如果不用凹版印刷的方法,后期它的很多照片就会是随手一拍和到此一游。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后期其实非常非常重要。

胶片时代的这个暗防工艺其实就是后期,但目前暗防这个东西离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点遥远。

我们现在接触最多的肯定是数码后期。

在开篇词的留言里,有人问过这么一个问题,请问照片一定要做后期吗?我的回复是你用手机或相机直接拍出来的。

所谓原图直出,一是经过手机和相机的内部算法,后期过的如果照期完整的生命周期,应该是预案拍摄,后期输出。

另外,关于后期有人建议应该简单实用的讲一下全流程的色彩管理、一集存储、转换输出。

这当然也是后期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是跟暗房一样,色彩管理过于专业。

所以现在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连后期的必要性都怀疑一派,甚至都开始要色彩管理了。

咱们取个中来看看基础的后期,也就是说大家平常能用上的后期技术都能干嘛?一定要去文稿里边看图一边听啊,要不然会基点儿那个啥啊。

首先最基础的raw图,如果前期我们拍绕图向上抄个一两档向下差个四五档曝光都没有问题,后期分分钟压下去,拉起来。

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屋里这个光线本来就不太好,我又。

为了保证大景深和补糊片,光圈用了f五点六快门,用了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

同时为了保证画面纯净度is o设置为了四百,虽然成片看起来黑乎乎的,但在拍的时候,我能在取景器里非常清楚的看到我都拍了些什么,回来把曝光往上一拉就齐活了。

所以绕图真的是很好使,再来基础调色,别人我不知道,但我的照片没有一张是当时当地原本的颜色,只是如果没有原图,别人不会察觉,有的时候甚至这个差别会非常非常的夸张。

但同样,如果不看原图,不会有人察觉出有什么异样,很多人大部分情况下都用滤镜这种东西。

其实滤镜无非就是一组调色参数的预设,但再好看的滤镜也不可能把照片完全调成,你希望它应该试的那个样子。

虽看说来说去,其实又说到需求明确的问题上了,也就是这道课里都说平了的一句话,叫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想干嘛。

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就调不了色。

其实技术是很简单的,就那么几个选项,拖着标点,左拉拽就累。

我老师前两天在他的这个星球里说了一句有关后期的内容。

他说呃,摄影后期有两个内容,一是软件的材容,包括各外加滤镜镜、插插件应应用这纯纯技术层面的能力。

分分材材简单说就是lighroom和photoshop之类的,后期软件的操作水平有太多教程可以学习。

第二就是审美。

因为你有了工具,还要知道最终该得到怎样的效果,才会用这层没法学习,是人各方面素质的积累。

前段时间在社群里评片的时候,我提到过俗气的内容。

我说如果想知道什么是不俗气的,蓝色需要大量阅片儿,自己慢慢体会。

但说实话,我没特别细想过这个问题。

这次写节入语呢,我就呃细想了一下,我为什么要把我照片里的蓝色调成这个蓝色?我为什么要把我照片里的绿色调成这个绿色?为什么这个蓝色看着就舒服?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alex web的这张照片,包括这个stephen啊、呃harry guyard他们那一众色彩大师们的照片。

其实我对颜色的把握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就使劲看他们的照片。

之前练习调色的时候,也试着去模仿过。

时间长了,我在模仿的过程中练了技术,同时又有了自己的思路。

但也明显能看出来我调色的时候说他们的影响很深。

但是我呃开心的是,这段时间我拍的照片,我在调色上已经呃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了,我能调出一种油彩的感觉,但还不是很稳定,不过已经能隐隐的区别于其他人的照片了,再来黑白影调。

我老师曾经说过,很多同学有点头疼,这个黑白后提的度其实还是看的太少。

没有建立对黑白影调的直觉。

调整后的图片数码感强烈,没法和使用过数千卷黑白胶卷的这个摄影师相比,所谓直觉也不是拍脑袋就能建立的。

我也没有使用过数千卷黑白胶卷儿,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能多看。

然后就是多试着调黑白,特别要质感。

这个质感怎么调出来?反差大,就是有质感嘛,加反差不是拉高高比度度就行的。

就光一个呃这个黑要度度,但但还要要能看细细节,够够你喝一壶的,你可以自己试一试,再来基础美颜。

当初最开始练习修人脸的时候,拿blue student的名作恶搞过,现在看修的很糙,但当时修完特别happy啊,在这儿看可能图比较小看不大出来。

如果用原图放大来看,人物的皮肤质感完全被保留下来了。

没有像美图秀秀一样把人磨成充气娃娃。

或者其实你也可以把左边这张图放进美图秀秀里美颜一下,看看能美颜成什么样。

说张正经的文稿里的这张照片是二毛一个在这个打组的的小帅哥。

因为我拍人像的时候,经常都是在光线非常差的环境里拍,举个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打个光。

这个我们之前的课里也说到过,呃,要说是软光吧,光源面积不够大,要说是硬光吧,光线强度又不够,所以脸上的油光瑕疵啥的都被放大了不柔和也不犀利,哪边都不粘,不修不是本人修过的,才是我眼里的二毛,不算作假,二毛已经够帅了,你没有在阳光下见过它那种啊精致,完全不像个平常人。

那这张照片我修了大概三个小时,我最长的一次是一张人脸,修了十几个小时,这十几个小时我都干了些啥。

中性灰双曲线高低频吃部微调,平衡色温,统一色相补色。

Usm锐化吃饭、抽烟、上厕所,咱们以后找机会细说再来拼图。

这个在第十六课讲风光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除了这种呃拼长图之外,简单的照片合成,还包括呃HDR合成和多图堆栈,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为了风光服务的。

如果你平常就拍拍自己的小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基本用不太到风光。

那刻我找了一张我拍的例图是这个贵阳花果园的楼群,那张的难点是要跟着灯光的节奏拍。

而这张例图的难点是这些羊羊会动拼图,最怕的就是画面中的元素不固定。

如果画面中的元素不固定,后期拼图的时候就会很麻烦,甚至会完全拼不上。

所以我就要观察羊群,然后想办法伺机而动。

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在操作上比较简单的拼图,也可以适当的挑战一下。

不好搞的画面,想想那个可复现概率,反正闲的没事干,耐下心啃,一啃难啃的骨头,这样会收获很大,进步很快。

再来给黑白照片上色,这是一件比较呃闲情逸致的事情。

但如果想做好,也是得不停的练。

其实如果真能把上色,这件事儿就这一件事儿做精这辈子也不愁,没饭吃了。

我现在上色其实还好,但如果正经说的话,一是慢,二是不够精致,三是不够极致。

我上色的时候就是想涂啥色涂啥色。

呃,我之前看过一篇报道,呃,国外有个人专门给这个黑白照片上色儿,上色色就是啊上色啊,但他会在上色之前做很多功课,比如给战地照片上色儿啊上色啊,他要查当年的军装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材质的,还有那些军备物品的颜色和材质,然后他也会去做实验,看炸么爆炸的时候最心心和边缘缘颜色色都是么样样的。

他天天做这种事儿上也会去技技术,不可么颜问题,同时还足够极致。

所后,如果按他的路数,我在给这个ancil adams张照片上色之前,应该先去grantiatton国家公园看一眼那儿的树到底是什么颜色。

山是什么颜色,土地是什么颜色?第二张上色的例图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张了。

呃,首先因为是迪士尼再来就是通过上色,我把这张照片变成了另一张照片,这就意味着这张照片完完全全的属于我了。

比如我把路灯点亮了,比如我把我自己拍的迪士尼城堡,没有PS痕迹的p到了vote和mickey的前面和谐的,就好像这座城堡本身就应该在那似的,再看原图都觉得原图少了点什么,觉得是呃原图图物太似了。

好了,最后分享的这种是最显出屁来的了。

当年我很无聊,纯想练练技术,就随便找了一张我在街上拍的照片,用photoshop把路人都给p没了,用了好长好长好长时间。

即便比对着原图,也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PS痕迹。

我其实不赞成在照片中用太多这种技术,只是我觉得可以学习一下这种技术,呃,以备不时之需。

才这么搞了一张我没在我正经拍的照片中用过这个技术。

如果画面中有无关元素,应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屏蔽掉。

你想前期屏蔽这些这个乱七八糟的东西,只需要用一秒钟。

但如果靠回来,后期就需要用好久好久好久。

我之前学用闪光灯的时候,看过一套教程是zac i areas.他被国内的朋友戏称为一灯大师。

因为他拍照片的时候就用单灯,但配合各种素光配件儿,他能把灯光效果搞得天花乱坠的。

他拍照片之前会做做准备备光光,要试个十几、二十分钟。

为的就是在后面的拍摄中,不用再考虑灯光了。

我看过他拍的原图,可以说基本都不用后期了。

他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有任何看不下去的地方,都不会凑合要调整。

他说呃大概意思哈,我当然可以靠后期把这些东西修掉,但如果他们一直在那儿,这就意味着我每一张都要修一下,虽然也很快也很简单,但毕竟还是耽误我时间了。

你们哪知道我的时心是多少?我没功夫干那种事儿,为什么我在这堂课里没有讲后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怕你不重视前期的拍摄,因为后期有的时候确实看起来很醒脑,能化腐朽为神奇,但一张真的能后期好的照片,前期一定不是腐朽,所以不要只寄希望于后期,甚至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后期中去。

到最后应该是这样,你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已经知道那张照片,后期完了会是什么样了。

或者你因为知道你想把一张照片后期成什么样,所以你要决定前期怎么拍才能更方便。

你后期既然这套课目前完全聚焦于前期拍摄,而且更多的是关于基本功的。

所以针对这一点,我在最后补充一个材料,我在第十七课里提到过,我老师说基本功过关需要满足十条标准,但我没有很详细的展开说。

有人就在留言里问我,那十条标准是什么?下面我来搬运一下我老师给出的标准。

第一条,你没有不会用的相机,无论什么型号的相机,都是基于摄影的基本原理设计的。

你只要找到光圈、快门,izle曝光补偿,选择对焦点和测光方式的控制方法,就能用它拍摄。

哪怕你完全没见过,也没有说明书,都能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使用方法。

第二条,你有使用非常熟练的相机,所谓非常熟练,就是能用它实现任何你想要的拍摄结果,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设置出正确参数。

第三条不需要经过拍摄并观看回放,就能够判断出当前光线下可获得的拍摄结果。

当前,光圈、焦段下的景深效果,第四条熟悉各个焦段镜头的成像特点,常用范围第五条熟练使用lighterroom和photoshop.熟悉所有工具的用途,熟悉图层和蒙版,熟悉动作和色彩配置文件。

熟悉常用的滤镜和插件。

第六条能够呃熟练拍摄常见题材,包括肖像、风景、夜景或者星轨静物快速拍摄类作品。

也就是说这个街拍或者计时类尽管风格不突出,但能保证图片质量很高。

第七条能够判断出大部分摄影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处理题材,至少熟悉不少于五十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和生平第解他们的技术特头和创作理念,曾经认真研究过,其中至少一位的拍摄手法,基本掌握类似的拍摄技术。

第八条至少输出过十张大于a四尺寸的个人作品。

第九条每年至少参观一次摄影展览,购买一本摄影画册。

第十条困扰自己的拍摄难题中,没有任何与器材相关的内容。

然后我老师还说,以上是我个人对基本功过关的定义,其实还不算完整。

在我眼里,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前,你是没有必要跟随任何老师学习摄影的。

因为这些内容必须通过自学来掌握啊,没有无法理解的原理都是实操类的练习功夫啊,在这个学习阶段,老师没什么用。

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老师才可以开始讲解到底什么是摄影,该怎样精进,多鸡贼。

因为他知道基础知识难讲。

哼开个玩笑哈,说了这么多,咱们这个结束语也到了最后一趴了。

我先出个洋相,拿我刚买相机的时候拍的照片,跟我最近拍的照片做个对比。

没几年的功夫,相机还是那台相机没换,但相机后面的人已经升级了,不是当年的那个配置了,文稿里给了几组图,分别是四年前的肖像,对比今年的肖像,四年前的环境人像,对比去年的环境人像,四年前的黑白影调,对比今年的黑白影调,四年前的静物对比两年前的静物,三年前的黑白照片上色,对比去年的黑白照片上色。

我老师说过,拍照片这件事儿没有,谁能跨过时间的鸿沟。

这个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其实又何止光拍照片。

这件事儿是这样,我们的成长,我们经历的事情和情感的积累都是这样。

拿这次我跟孩子们看电影,举例,这次我滞留在打组的时间比较长,闲的没事儿,我就带着我的一众弟弟妹妹们看电影。

现在基本把皮克斯的片子过了一遍,从一九九五年的玩具开始,中间有几部太烂的跳过,一直看到超人二。

然后我觉得不能全看动画片,想着应该看点正剧,但他们中有人年龄太小,看外国电影能看上字幕正剧,还不像动画片能看个热闹。

所以我就在华语电影世界里学嘛,一咬牙把霸王别姬和活着给看了让我比较惊讶的是,他们看的还挺入迷,只是在很多特别关键的桥段,他们没有反应,然后就是驴得水笑点,他们零零星星能get到哭点,完全不存在换个喜剧,完全能看懂故事。

但搞不懂这故事有什么好讲的,心灵十三钗英文对白太多,年龄小一点的,看到一半儿就放弃了,年龄大一点的坚持住了。

但他们看到妓女代替女学生去赴死的时候如释重负,这让我很难过。

我在一边看的很辛苦,觉得哪跟哪儿都不对。

片子里的苦涩他们完全get不到。

有的时候看到要紧的地方,我会背过身去,悄悄的抹一把眼泪。

比如张一曼被剃头的时候,但他们觉得那个发型特别逗,就哈哈笑。

后来我想搞个测试,就跟他们一块儿看这个唐山大地震啊,这片子强行煽情,都到了那个份儿上了,就是说掐着你大腿根生生你不哭的份儿,但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是心如止水。

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现在这个年纪怎么会懂一个同性恋爱上了,一个直男有多痛苦?他们这个年纪怎么会懂?因为生活所迫的错过有多糟心。

他们这个年纪怎么会懂,妓女的命也是命。

他们这个年纪怎么会懂看着一群好人堕落下去,有多让人心疼。

他们这个年纪怎么会懂真正的绝望,有多灰暗?他们这个年纪怎么会懂什么叫三十二年,但他们有能让他们难过的事情。

小小猪就是呃上面我说拍的最好的那张肖像,他有几天头疼,被病拿的脾气特别大有。

一天晚饭吃火锅没有煮鸳鸯锅,完全的落锅,他吃了一口就急了,一边抱着碗一边哭,说家里人都不考虑他的感受,那道他头疼不舒服,还弄这么辣的火锅。

其实那锅子没有平常吃的辣,其实家里人为他考虑过了,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因为火锅太辣,哭的特别伤心。

小猪就是小小猪,他哥就是跟我最亲的一个小男孩。

因为跟小小猪抢手机,先把小小猪弄哭了,然后自己也哭了。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疫情,学校延迟开学,搞了网课。

家里俩孩子俩手机,其实按理说应该没什么事儿,但两个人都想用妈妈的手机,都不想用爸爸的手机。

所以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俩啊都会抢妈妈的手机,不是开玩笑的,抢是真的抢。

那天我想的是让小猪用我的平板,让小小猪用妈妈的手机。

所以就在他们俩抢手机的时候,让小猪把手机给小小猪,然后小猪就哭了。

哭了好久,我大概能明白是为什么?因为家里一直宠弟弟,平常日积月累的哥哥能感受到,但我去了以后跟他那么好,我说说的好话和帮他求的情,家里人都愿意听,所以他或多或少的感觉有了个靠善。

但他觉觉得次次居居没有站在他的一边儿,所以我怎么劝都劝不好,他他就哭也不说话。

我说平板儿比比手机好啊,他就只是继续哭。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因为跟弟弟抢手机,可能是想起了多年的委屈,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都涌上心头,所以哭的特别伤心。

王硕有一句话崩溃,就是想起以前的历次崩溃。

所以这些孩子他们终将会一点儿一点的,明白一件一件的经历,我们明白和经历过的一切。

这些屁事儿都比电影好哭。

一、这种屁事儿经历多错了,电影也就能看懂了。

但我想他们以后一定会比我还细腻。

电影看到要紧的地方,他们会背过身,就悄悄的抹两把眼泪。

因为这次我回打组,他是看出我的的机,开学是上回的内部。

他们还记得我喜欢喝桃子味的甜水。

他们看到我给我弟拍的照片的时候,说我弟穿的衣服跟我上次来打组穿的一件衣服一样。

他们写作业,我工作的时候电脑里放着巴赫。

他们能听出来就听过一遍的曲子,放重复了。

如果我有他们的洞察力,如果我像他们一样心思细腻,我相信我会是一个比我现在好得多的摄影师。

Up就是这个飞屋环游记里有一个情节,整部片子看起来russell就就是那个黄衣服的小男孩。

呃,他爸妈应该是离婚了,爸爸娶了新老婆,不再和他们一起生活了。

Russell跟cor erjackson讲,他爸爸是露营高手,会钻木取火啊。

以前每次russell的学校开学生小组会议的时时候,他爸爸都会来。

然后russell又说,会议结束以后,他们会一起去fatten冰淇淋店吃雪糕。

他吃巧克力味儿的,他爸爸吃黄油,脆皮味的russell,还说之后,他们俩会坐在马路牙子上,一边吃一边数汽车。

他数蓝色的车,他爸爸数红色的车,谁数的多,谁就赢。

最后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他喜欢那马路牙子。

I like darkb carl ferjackson听得一脸的无聊,一直翻白眼。

这时候russell说了一句话,我记得我当年在电影院里一下眼泪就下来了。

他说have my sound boring, but i think the boring stuff is the stuff. I remember the most.我知道这些事儿听起来挺无聊的,但我觉得我能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些无聊的事儿。

在这篇结束语里,我讲了好多无聊的琐事,人一辈子能有几件大事儿。

大多数时间,我们的生活就是被这些无聊的琐事填满的人和人的感情,也是在无聊的琐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所以让我们先学会享受其中吧,拍不拍的真的没那么重要。

等完全沉浸了一端相机,兴许照片自然而然就来了,即便拍的也只是一些琐事。

最后了我们来看一张照片,文稿里的这张照片是露斯拍的很平常,但我超级超级喜要。

因为我看着这张照片,我能闻到呃这个地方的味道,我能感觉到冷空气吸进鼻孔和肺腔的那股劲儿。

我能听到沙沙的风声和远处路人微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

我之所以能这么通灵,是因为我也去过类似的地方。

所以我们拍照片到底是在拍些什么?我们看照片到底是在看些什么?开篇词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拍照片是一件没什么用的事儿。

结束语,最后的最后了,我要说我在开篇词里说的对呀,我们啊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