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_06_大咖对话_|_从几个工程师到2000+个工程师的技术团队成长秘诀

你好,每周五呢是技术领导力三百讲的大咖对话时间。

本周与我们对话的嘉宾是斑马资本合伙人,原区哪儿网CTOTGO鲲鹏会北京分会会员吴永强、吴永强曾在阿里巴巴、雅虎中国以及中国电信担任技术职位。

在二零零六年至二零一五年期间,任去哪儿网cto建设并领导公司技术团队负责公司产品研发系统架构、新技术研究。

同时,主管支付业务和用户服务部门。

在去哪儿期间呢?他建立了世界上访问量最高的旅游搜索引擎,并成功带领团队设计并开发了承载中国三分之一机票交易的size系统,同时设计并实施了去哪儿的常用卡支付体系。

该体系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准支付方式。

在去哪儿的发展过程中,成功的带领技术团队从搜索为核心的技术体系,转型为以交易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并带领技术团队支持公司顺利转型为以移动为核心的在线旅游平台。

在团队建设上,他成功将去哪儿的技术团队从几个工程师扩展到两千多个工程师的规模,并建立了完善且快速的产品研发流程、质量保证流程、高度自动化的测试和部署系统,以及优秀的运维安全保障。

本周我们邀请他来分享自己伴随公司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以及转型投资业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CTO,伴随着创业公司一步步成长到最终上市。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吴永强回答,伴随一家公司从小成长到大呢,是一段奇妙的旅程,途中有欣喜、痛苦、焦虑、兴奋,什么样的场景困难都会遇到。

就如同我们伴随孩子成长一样,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跟随成长的过程。

我在去哪儿的工作经历收获良多?我就挑几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说一下。

首先呢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

一个公司的成长伴随的是人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

一个公司就是所有员工的集合公司,所有人的集合的高度决定了公司发展的高度。

所以要能够吸引好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在企业的平台上不断经历磨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作为企业,就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建立并改进自己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为人才在内部的发展提供动力平台。

去哪儿技术团队从几个人开始发展到两千多人,基本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熟人为主,这时候团队很小,更多是依靠核心人员过去积累的人脉,快速的建立起团队。

这时候大家之间呢都很熟悉信任,而且都战斗在业务的第一线。

通常这个阶段的问题是很小的,第二阶段是社招为主,这一阶段业务快速扩张,业务的复杂度也快速上升,急需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同时呢公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能招到非常多优秀的人才。

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底色和做事的方法,同时技术分工啊变得复杂,很多人会离业务越来越远。

这个阶段的时候呢,如何能够保持原来建立的以业务为核心的技术文化不被稀释?同时能够将大家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这是一个技术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第三个阶段呢是自己培养人才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的人才来自于各大高校的校招经验告诉我们,这是目前唯一能够大批量招到优秀人才的途径。

所性去哪儿在技术团队只有六十个人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校招了。

这对后面几年公司业务大发展的时候,解决人才的储备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校招进来的同学的选用预留又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课题。

我们在这些同学身上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去培养他们技术管理业务等多方面的能力。

很高兴看到的是,目前去哪儿网的大部分中间力量都来自于我们当年的校招。

其次是技术部门的定位问题。

我向来认为,业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壮大,是保证技术部门得到足够投入并得到发展的关键。

那么,如何扎根业务,同时对业务有自己的深刻的洞察,就是一个技术管理者日常最重要的工作。

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步调,必须对业务目前和未来面临的技术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技术部门就有了当前运行的重心,也能对未来的挑战做技术和人才上的储备。

在业务的挑战到来的时候,才不至于临时抱佛脚。

另外呢,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如同一首交响乐、各个部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如何能够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技术部门进行准确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轮到技术部门作为主角的时候,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发挥技术部门的优势,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在轮到做配角儿的时候,也能安心全力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踏踏实实做好技术的积累和对未来的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和谐的向前发展。

第二个问题,对于技术人拓展个人能力,你有哪些建议呢?吴永强回答我想讲讲我自己认为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建议,懂业务。

我经常开玩笑说,懂业务的技术就像流氓会武术,多懂些公司的业务,会对我们日常跟产品业务部门的沟通啊有很大的好处,也能看得懂各种业务上的变化,对自己在技术上的判断呢有特别大的帮助,特别是在优先级重要性的判断。

准确性上是那些不懂业务的技术人所不能比拟的。

通常一个懂业务的技术人,在公司的发展速度啊都是比别人快很多的,而且呢也比较容易晋升到关键岗位。

即使是换工作,选择加入哪家公司,又或者去创业一个懂业务的技术人,大家可以想象会有多少优势吧。

一个是深度广度并重,我认为人的知识要形成t字形的结构,有一个专长的方向,这是一竖,同时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是一横。

这两个方向是相互促进的。

没有一定的宽度的话,其实你的专长深度是有限的,而没有一定的深度,横跨的知识就会很松散,而且很难形成结构。

想必大家应该都有这个经验哈,你在一个方向感到进步很慢,去涉猎一下相关的知识,很多时候就能帮你打开原来方向的困局。

现在的技术工作分工很细,我觉得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但是技术人自己不能被分工。

所束缚。

简单举例说,你做前端工作,光会前端技术会极大限制你的发展,跟前端相关的操作系统、网络硬件产品的基础知识都是需要涉猎和掌握的,而且能把这些知识形成有机的结构。

我遇到过的大牛都是有这样的知识结构,甚至都对人为文历史有一定的研究。

他们会把知识当成一个体系来看。

另外一个是人的技术,一个技术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人方面的问题,尤其对高端技术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高端技术人的日常工作呢大概是百分之四十跟人相关,百分之三十跟业务相关,百分之三十才跟技术相关。

我认为掌握人的技术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懂表达。

二是懂尊重、懂表达,就是如何能够将自己的理解,用大家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个对于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非常关键。

懂尊重,就是说要帮助他人成长好的技术人都容易有英雄情节,视比自己水平低的人如草芥,沟通基本以鄙视为主。

所以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其他人,才能建立和发展好一个技术团队。

第三个问题,离开去哪儿之后,你成了一名投资人。

转型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障碍呢?吴永强回答,确切说,我目前还没有做大的转型。

如果让我选择的话呢,技术和投资之间我一定毫不犹豫选择技术。

所以目前在投资方面,我依然侧重于技术以及帮助我们投资的公司的技术团队如何能够运作的更好。

和在企业做事不同的是投资有它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流程。

这部分我之前基本是空白,所以现阶段能做和正在做的,就是努力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毕业。

另外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跟很多工程师一样思考问题相对保守。

同时习惯于在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学习知识,同时积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信心。

这个和投资非常不一样。

投资相对来说呢更加宏观,更加趋势性,时间点也更加紧迫,就需要你做出抉择。

当然了,成熟的优秀投资者呢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来处理这些问题。

但这个的确是我目前正在努力去适应学习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