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赟的技术管理课_02_01_职场分身术从给答案到做引导
你好,我是朱茵。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职场分身术。
从给答案到做引导,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偶尔作业不会做。
我很可能会问同学,他很可能会把答案直接给我。
但是如果我去问老师,他很可能会给我一些启发和引导,这正是我对不同帮助类型最初的感受。
进入职场之后呢,你我也经常会碰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
比如说新入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搭开发环境,不知道如何去写。
第一个代码块或者是一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案,而你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又或者遇到了一个bug,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记得我刚开始带新人的时候,对系统的各种设计和业务逻辑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所以每次他们有问题找我,我基本上都能快速的给出答案。
即便是我们有现成的答案,也很快的会帮助他们定位问题和找到答案。
当时我没有带人的经验,因此也没有想太多。
当时我是小组当中最资深的一个。
所以每次有人问我问题,我都会下意识的紧张,生怕不知道解决方案没有办法帮助到对方。
而我的注意力呢就大量的放在了帮他找答案上。
但是呢每次有人问我问题,你都有现成的答案,或者是能快速的找到答案,就会渐渐的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在你这儿非常容易得到答案,愿意问你问题和各种琐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第二,你给的是答案,那下次有类似的问题啊,别人还会来找你。
这样一来呢,你每天就会花大把的时间在带薪人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就是在回答各种随机的问题。
我变得越来越忙,看起来似乎越来越重要,有时我不在问题,就成了瓶静。
因此,我本身也就成了平静。
当组里的人慢慢多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能扩展。
而那些重要的和紧急的事情,我却没有时间关注和解决。
那个时候老板就跟我说,你不能每次都给答案,你应该试着用引导的方式让对方学会自己找答案。
这话听起来挺简单的,但是做起来却很吃力,直接把答案告诉对方,可能只需要五分钟。
但是呢跟对方坐下来一起梳理问题,找解决方案,帮助他自己想明白,可能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时间上一对比啊,我更多的选择了前者。
我越是忙的时候,越会用最简洁的方式直截了当的给出他答案,这样就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越来越多的问题找到我,我为了节省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对方并没有学会自己解决,变得越来越依赖。
我了当超过一个零界点的时候呢,我实在没有办法处理各种随机的问题了。
之前所有有问必答的系统崩塌了。
既然没有时间去回答所有的问题了,这时我就不会给出最直接的答案了。
反而会选择拖一拖再处理,或者是给出一些想法。
比如我会说,如果是我,我会去尝试看某某文档这样的建议,或者是你觉得这个线上错误可能是哪些地方引起的呢?你有没有试着用排除法,先把那些不可能的因素排除掉呢?很多时候啊用不了太久,对方就会很高兴的跑过来告诉我问题找到了,或者是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我的转变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确实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那首先呢就是什么时候适合直接的给出答案,什么时候适合给线索,让对方自己找答案。
我觉得如果是一个新人,他刚进入全新的领域,或者所谓的答案,就是某些知识点。
这个时候啊不妨直接给他答案或者是知识点。
因为这些问题,即便他全然没有线索,我们也不可能让他自己去推导出业界多年发展才形成的规则和规律等。
对方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之后,就可以让他自己去探求解决方案了。
那这个时候呢我们需要给出一些提示,呃,或者这样说,对于问题本身,我也没有完整的答案。
只有一些直觉和想法,你给他建议或方向,让对方继续寻找,这样比把问题解出来,然后直接告诉对方一个确切的答案更加的有意义。
其次呢是如何引导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问对方正确的问题。
通过问题去引导对方进行深入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案。
当一个好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主动思考,他们会跳出自己之前设定的方案和框架,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被带到一条之前没有发现的道路入口,然后自己走下去,直到找到答案。
最后呢是引导的好处,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对方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但是如果是通过别人的引导自己摸索出来的,那么他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后续就会有所提升。
这样的做法还可以调动他工作的积极性,对方会产生一种自己解决了问题的成就感。
此外呢,更好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获得引导,帮助对方甚至会结合他自己的经验,经过持续的努力,找到更好的答案或者是解决方案,甚至会引发对系统的改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什么时候直接给出答案,什么时候给出方法和引导呢?希望你可以参考我今天分享的内容进行实践,也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