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参_161_153_如何快速学习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内容
你好,我是洪亮杰。
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快速学习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内容。
我们在专栏中已经多次分享了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学术会议的会议论文,向你介绍了这些会议中的一些最新的学术和研究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近这些年,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逐渐火热,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些领域中。
这些顶级会议的投稿、论文数和收录稿件数都成倍增长,不少会议会有几百篇论文被收录,这就给希望学习这些论文的人不仅是初学者,甚至是长期在这些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现实情况下,尝试去看完一个会议的所有论文是不现实的,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不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从这些会议中快速的有效率的吸收到更多的内容呢?想要事半功倍的学习顶级学术会议的论文,究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呢?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你分享如何快速学习顶级会议的内容。
在学习任何顶级会议的论文内容之前,我们其实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这些会议本身有什么规律,或者说会议的内容安排上是不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架构。
这里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些顶级会议在内容安排上的规律。
毫无疑问,所有顶级会议的核心内容是收录的论文,这一点我已经反复提及了,有一个细节可能是初学者容易忽视的那就是很多会议都对收录的论文进行了区分,用于区分出最优秀的论文和一般的论文。
这种区分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论文在会议上的表现形式有区别。
最优秀的少量论文是时长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演讲报告,而其他大量的论文是时间很短的,报告或者有的会议,干脆就没有这些论文报告时间。
第二种形式是这些论文在会议论文集中发表的长度有区别,这也就有了所谓长论文和短论文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长论文是八至十一页,而短论文则有二至六页不到。
除了收录的论文以外,顶级会议往往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
你可以关注的。
第二个有价值的内容形式是讲座。
讲座的形式常常有半天的、全天的,以及超过一天。
有几个研究者针对某一个特定主题的集中式分享和讨论。
一般来说,讲座往往是一些最新的热点问题,但同时有了一整套阶段性的成果。
这时候在这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研究者就利用讲座的模式把这些内容给总结出来,进行分享。
第三种,你可以关注的内容形式就是研讨班。
研讨班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近期热门的主题,由一些学者或者工程师组织的小型会议和讲座一样,研讨班往往也是半天到一天不等。
研讨班被认为是小型会议,因此有时候也会收录一些论文,然而这些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差别。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研讨班的目的主要是吸引更多人对某个主题的关注,以及给目前针对这个主题工作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和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研讨班分享的内容可能都是还在进行的工作,所以研讨班所关注的热点往往比讲座还要激进。
近年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热点越来越多,有的会议有多达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研讨班在大会期间举行。
最后还有一个可以关注的则是很多会议和研讨班中都有的邀请演讲,或者叫做主题演讲。
如果是亲自参加这些会议或者有视频录像,那么这些演讲往往还是值得一听的。
从会议组织的角度来说,这些演讲往往是邀请在本领域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或者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
因此,通过这些演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都在针对什么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他们眼中这些领域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上面介绍了几个顶级会议,值得关注的点。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会议都有研讨班或者讲座,了解了这些顶级会议内容的一个基本架构。
以后我们现在来聊一聊如何从这些不同形式的内容中精选出你可以学习的信息。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论文,刚才提到了论文可能分为长论文、短论文以及报告论文和非报告论文。
那么有一些比较粗浅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筛选。
例如,针对长论文和短论文,可以首先关注长论文。
对于报告论文和非报告论文,可以先关注报告论文。
利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我们已经过滤掉了至少一半以上的论文数量。
这里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会议安排这些论文的区别其实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质量控制。
另外,很多会议把所有的论文分为不同的组,每个组其实有一个主题,例如搜索、推荐、用户建模等等。
这其实也是帮助你通过论文内容的类别进行区分。
所以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感兴趣的内内容,那就可以直奔主题。
再庞大的会议。
针对某一个主题的论文,数目往往也是非常有限的。
还有一种便捷的方法就是跟踪某一些学者。
当然,你需要对这些领域有哪些活跃的学者,有哪些权威的学者要先有一个了解,你心里有这么一个清单。
那么只关注这些你清单上的学者在这个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就是一个非常简洁的方法,举一反三,还有一些和追踪学者类似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追踪某几个研究组或者公司,当然这也需要你对这些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论文来说,另外一个精选内容就是获奖论文。
虽然对于获奖论文在长期来看,是不是最具有学术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作为快速学习和扩展视野的方法,浏览这些获奖论文以及获奖作者的一些附带研究,可以说是了解一个领域的另外一个捷径。
说完了论文之后,我们来看一看讲座。
其实这里也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建议你不要一上来就去看一个会议的论文,而是从讲座入手。
我们前面提到过,讲座是学者已经总结好的,最近已经形成一定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这里总结好和系统性这两个特点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讲座里面的内容往往不是一篇论文的介绍,而是多篇。
相对于一组主题论文的总结,这一组论文以及相关主题极有可能是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容块,而讲座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认可学习及及这内容容有们很多讲座的内容在几年后就成为了这些领域核心经典思想的一部分。
因此,学习讲座其实就是一个走捷径的过程。
另一方面,因为讲座具有总结性质,所以肯定会提供很多具体论文的文献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指南针。
正因为这个性质对于讲座内容的把握,你可以做到先从概念上和大思想上对一个主题进行把握。
例如,看你自己能不能简单的把这个讲座中的核心技术核心思想复述出来。
同时你也可以衡量一下到底需不需要对这个讲座具体指引的论文进行阅读。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对于讲座的把握,在这个层次其实就够了。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研讨班的内容和讲座不同的是研讨班的内容,因为其性质往往比较复杂。
我们刚才也提到了研讨班重在为一线的研发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例此,他们的交流是第一目的,而且研讨班的很多方向和主题都比较新。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甄别哪些内容,值得细看,哪些内容可以阅读。
总来说,这里面的内容都不推荐给初学者。
当然,如果你对某一个领域已经追踪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研讨班无疑是最前沿的讨论平台之一。
今天我为你梳理了如何快速学习顶级会议的内容,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在海量的会议内容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一起来回顾一下要点。
第一,我们讲了顶级会议的内容架构。
第二,我们简要的介绍了如何在这些内容中进行快速筛选。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拿到一篇实页的长论文,究竟该如何快速阅读呢?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一起筛论。